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蜀王全傳(1)|大禹:治水救天下的英雄蜀王

簡介他一定是大禹,是偉大的禹

蟒蛇洞中游是什麼意思

奉友湘、李後強/文

【編前】

蜀國多仙山,蜀境多碧水,蜀地多秘聞。蜀王的故事,想必更為公眾所關注。這裡說的蜀王,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他們既包括古蜀國酋邦的首領,也包括在蜀地立國稱帝的豪雄;既包括歷代中央政府分封的蜀王,也包括分封在蜀行使統治權的其它名稱的藩王;既包括揭竿而起成功開基的草莽英雄,也包括割據蜀地另立政權的朝廷叛逆。總之,凡是在蜀地稱王稱帝,有年號,有大臣,有軍隊,有都城,有政權的,皆屬此列。當然,也有些蜀王只有封號,並未到任。比如唐代蜀王,基本上只是名義上的,往往在朝遙領;不似明代蜀王,數百年紮根蜀地,子子孫孫相傳。當然,還有個別的成都王,只有名號,沒有實際統治權力。但這樣的人物,依然曾叱吒風雲,建功立業,足以樹碑立傳。

還有的不叫蜀王,如劉邦初封漢王,明玉珍國號大夏,張獻忠名稱大西,但他們的地盤主要是蜀地巴地,名非蜀王,實則蜀王。因此,這蜀王全傳,怎少得了如此英雄豪傑?

64位蜀王,跨越數千載歷史。每一位蜀王,都是一幅鮮活畫像;每一位蜀王,都是一段蜀地歷史;每一位蜀王,都是一抹蜀國風景;每一位蜀王,都是一座文化寶庫。

從今天起,封面新聞·歷史頻道將持續連載由奉友湘、李後強著的《蜀王全傳》,希望能拋磚引玉,掀起一股研究蜀王的熱潮;希望能普及古蜀歷史,讓更多人瞭解輝煌燦爛的古蜀文化;希望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文化IP,衍生出更多的蜀王產品,為本已豐饒的天府文化,再添華章!

大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人崇敬的治水救天下的英雄,他更是四川人的驕傲。在2017年首屆四川歷史名人評選中,大禹毫無爭議地名列第一。

大禹生在四川,長在四川,還曾在四川大會各部落首領,是當然的盟主。因此,他是實際上的蜀王。後來,他跟父親到了中原,被舜帝任命為司空,接替他父親鯀治理天下洪水。大禹劈開無數大山,疏導無數大江,歷時一十三年,終於讓洪水乖乖聽話,造福於民;他開創夏朝,劃九州,鑄九鼎,建立起真正的國家政權;他把蜀文化帶到中原,讓蜀文化同中原文化緊密融合,併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一定是大禹,是偉大的禹!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敬稱他為大禹。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禹是黃帝的玄孫、帝高陽(顓頊)的孫子。虞舜也是帝高陽的後代,是他的六世孫,比較起來,大禹的輩分就高太多了。也就是說,大禹的輩分比虞舜的祖父還要高兩輩。按四川人的說法,大禹是虞舜的“老老輩子”了。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帝高陽(顓頊)的六世孫。其實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比較合理。因為即使大禹家代代都是最小的,輩分大概也高不了虞舜這麼多,何況虞舜肯定比禹年長很多。這個問題可以存疑。

禹出生在蜀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段渝先生根據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分析得出結論,禹生於西羌之地的石紐,石紐就在今天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區。現在基本上有三個說法:一說在汶川附近,一說在茂縣,一說在北川。總之不出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地區,即在今天四川省的阿壩州和綿陽市境內。至於塗山說和紹興說,確實沒有得到可靠依據的印證。

禹不僅生在蜀地,也成長於蜀地。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曾記述“術禹石紐、汶川之會”,就是說禹曾在石紐和汶川舉行過盟會。故而,禹最早應該是蜀地各部落的盟主,相當於後世的蜀王。所以,我們說禹雖然未稱蜀王,但他是實際上的蜀王。是後來才從“地方”到了“中央”的。

禹在蜀地當盟主之時,他的父親可能正在外地治水。這時的中原正是堯當政。是時洪水滔天,沒人能治。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問眾大臣誰能治水,大家都說鯀可以。堯說,鯀要是治水不成,很可能毀了咱們一族,不行啊。而掌管四方的大臣四嶽卻說,行不行,讓鯀試了才知道啊。於是,堯聽從了四嶽的意見,讓鯀治水。

鯀的確也是個能人,早就名聲在外了。據文獻所載,鯀是中國歷史上建造城郭的第一人。《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更是給出鯀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鯀作三仞之城。”可見,鯀是城牆城郭的發明人、首創者是沒有問題的。大概四嶽等大臣正是因為鯀善於造城,覺得他治水肯定也沒問題,所以推薦鯀去治理洪水。

受到眾大臣的推薦,鯀對於治水當然也是信心滿滿。因為鯀修築城郭,不僅可以禦敵,也可以防水防火。因此,鯀便用修築城郭的思路去治水:築堰、築壩、築堤攔截洪水。其實,從水利學的角度看,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攔河築壩,沿江築堤,當然可以減緩和抗擊洪水。但是,該洩的洪水還是要讓其洩流,該疏通的河流還是要讓其通暢。也就是說,該疏的疏,該堵的堵,雙管齊下,治水才能從根本上奏效。而鯀一味地堵、堵、堵,最後幹了九年,依然沒有治好天水洪水,反而被流放羽山,後來被處死在那裡。

不久舜接了堯的班,又命四嶽等推薦賢良的大臣。四嶽便首先推薦了禹作司空,並強調禹一定能為帝舜創造輝煌的業績。舜知道禹是個能人,在蜀地就很有威望,而且有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於是點頭稱善。這樣,禹從蜀地到了“中央”任司空之職。舜專門召見禹,語重心長地囑咐他:“禹啊,你就好好幹,努力幹吧,把洪水平息,讓水土保持,令百姓安居,幹成了,就是澤被天下的大功一件!”

於是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開始了偉大的治水工程。他們召集百姓前來協助。禹視察河道,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了治水方法:疏堵結合,雙管齊下。禹以疏導河川為治水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洪水氾濫的河流。司馬遷在《史記》裡為禹畫了一幅像:禹“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也就是說,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趟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量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殫精竭慮,吃盡千辛萬苦。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屢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摸爬滾打,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艱苦卓絕的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以及整個天下洪水氾濫的災禍。因為治理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敬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帝舜對大禹所建立的治水功績也是佩服得不得了,他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病逝。三年治喪結束,禹謙虛地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為了順應天時民意,在諸侯的擁戴下,大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據記載,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的金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九個大鼎。後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而當時的蜀地,就屬於梁州之域。

歷史學者段渝總結了大禹的三大歷史功績:

第一,治理洪水,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大禹作為率領華夏先民走出洪荒的第一人,既是治理滔天洪水的千古功績影響後世深遠的賢人,也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帝王。大禹“與大洪水英勇搏鬥,治水十三年,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度戰勝了洪水,為中國人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二,建立夏朝,創造了國家形式。在夏朝以前,中國是一個部落聯盟,就是若干個原始部落結合在一起,還沒有形成國家。正是大禹透過家天下,劃九州,鑄九鼎的形式,創立了第一個國家,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次確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段渝認為,大禹開創了中國古代文明,“我覺得這個比治水更加重要。”在此基礎上,段渝闡述了大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段渝看來,大禹的這個思想,是我國民本思想的淵源,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有著重大意義。後世關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思想,即來源於大禹,在歷史上影響十分巨大。

第三,大禹促成了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段渝認為,大禹生長在蜀地,到中原建立了國都,他必然要把蜀文化也帶到中原。所以蜀地和中原交流的樞紐,透過大禹來進行。我們說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文明,有自己的特色,集中在一體化的中間,顯示出它非常豐富的內容,既趨同又各異,蜀文化在中華文明裡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2017年四川第一批歷史名人評選中,大禹毫無爭議地居於第一位,專家學者們還專門總結了大禹精神: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勇於探索、務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九州一家、共同發展的民族團結和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據《史記》記載,大禹即位十年後,在東巡時逝世於會稽。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禹死後安葬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祀大禹。

遺蹟:

一、陵寢

大禹的陵寢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禹陵鄉禹陵村,是後人為頌揚和紀念中國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廟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築主要是明、清和民國重建之物。

二、禹王碑

禹王碑位於嶽麓山巔的蒼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東而立。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

嶽麓禹王碑高1。7米,寬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計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很難辨認,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說是道士們偽造的。但遠在1200多年前,即為韓愈所聞及,還親登南嶽岣嶁峰尋訪禹碑,並留有詩記。即使是唐宋時的贗品,作為紀念大禹治水之豐碑,也是十分珍貴的。全國有十餘處鐫立禹碑,據說皆由嶽麓禹碑模本復刻。

三、禹穴

在四川北川禹穴溝石崖上刻有“禹穴”二字。據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二字為李白所書。

【作者簡介】

奉友湘,男,四川內江人。資深媒體人,高階編輯,四川省作協會員。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曾任四川日報記者、編輯、主編、主任、首席編輯。1994年8月參與創辦華西都市報並任副總編,後任常務副總編。2007年起相繼任金融投資報總編輯兼人力資源報總編輯、消費質量報總編輯、四川農村日報總編輯。2013年1月出版專著《遠離危機》,在業內廣受歡迎,兩次重印。2016年5月出版成功學專著《機會是種出來的》一書,在青年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2017年1月出版影視文學作品《交子》,引起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雙重關注,目前正改編為舞臺劇和影視劇。2019年1月出版長篇歷史人物傳記《蜀女皇后》,獲得廣泛好評。合著或參與寫作的著作有《最後的偉大征服》《實用新聞譚》《報業通論》《長江漂流風雲錄》。新聞作品《“長漂”系列報道》(合作)榮獲1986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李後強,男,漢族,1962年8月生,重慶市雲陽縣人,中共十五大代表,理學博士,1992年破格晉升為四川大學物理系教授。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曾任四川省仁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眉山地區行署專員助理,眉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2000年分別獲中國圖書獎,近年來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6次,三等獎3次,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主持和完成國家及部省級科研專案50多項,在《求是》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國內重要報刊和出版社發表論著800餘篇(部),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出版論著50多篇(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