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簡介分封諸侯劇照項羽入關後,必定要履行約定論功行賞,分王諸侯,否則將會失信於天下,天下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聯合起來推翻項氏集團

長眠於地下是什麼意思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每每讀起這首詩,便感傷項羽寧死不屈、甘為鬼雄的男兒氣概。項羽如今已離我們相隔著兩千多年的時光長河,但是他推翻暴秦的偉業,自刎烏江的悲情依舊被我們時刻稱道著。

作為曾經叱吒風雲、離帝王之位最近的人物,為何最終兵敗垓下、身首異處?有人說是他的殘暴,也有人說是他目光短淺,不王關中而願衣錦還鄉。還有人認為項羽應該選擇即皇帝位,而不是做西楚霸王。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項羽和部下劇照

但是,我卻持有與此不同的看法,請看我慢慢道來:

第一、項羽很早就有追求帝王偉業的雄心。

秦始皇東巡到達會稽時,項羽看到秦始皇巡幸浩浩蕩蕩,十分威武,便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項羽的志向從這裡便可見一斑,他是要取代秦始皇的位置,像秦始皇一樣號令天下。所過之處,人人拜服,這才是項羽心中的“萬人敵”。

第二、時勢所迫,分封是不得已的選擇。

項羽打著滅秦的旗號,許下分王諸侯的承諾,召集諸侯共同推翻暴秦。諸侯們希望分得一杯羹,能撈到一塊土地,故而願意跟隨項羽。項羽之勇猛無敵,在破釜沉舟、北上救趙的那一場鉅鹿之戰上讓那些“從壁上觀”的諸侯們看得心驚膽寒。跟著項羽,自然能輕而易舉地滅秦。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分封諸侯劇照

項羽入關後,必定要履行約定論功行賞,分王諸侯,否則將會失信於天下,天下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聯合起來推翻項氏集團;其次,滅秦之後,天下諸侯依舊各自佔據著自己原有的地盤,項羽遠離楚地,一旦諸侯不滿,諸侯便有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與項羽對著幹;再次,秦始皇稱帝,二世而亡,周朝分封八百年才亡,與其做一個二世之主,不如效仿春秋戰國分裂局面做個天下霸主,一樣可以號令諸侯;最後,范增作為其謀士,怎麼可能認識不到項羽承帝王之業比一個西楚霸王來的實惠呢?可見範亞父也是看到了時局的不利因素。

第三、關中不可王。

《漢書》《史記》中都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項羽滅秦後,殺子嬰、屠咸陽、燒宮室、掠婦女,這時候有個人(韓生)就來遊說項羽,叫他稱王關中之地,此地地勢險要,時機成熟可以效仿秦國奪天下。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韓生一聽,覺得項羽鼠目寸光,是“沐猴而冠”,項羽那暴脾氣,怒髮衝冠,將韓生給殺了。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秦子嬰

為什麼我認為關中不可王?首先,如史記所載——“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咸陽已成廢墟,不適合作為都城;其次,項羽“心懷東歸之心”,中國人都十分在乎的“面子”,也就是虛榮心,功成名就了都想回去讓大傢伙看看,讓那些曾經瞧不起我的、看得起我的人都看看現在“天下唯我獨尊”的自己。

最後,項羽對秦的仇恨如日月不同天、黑白不同道不可調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國仇,也是家恨,親眼看著昔日的楚國滅亡,自己的家人慘遭殺害,因此項羽入關便要報仇雪恥,殺子嬰、屠咸陽、燒宮室、掠婦女……他知道這樣做必定會讓秦人產生仇恨之心,擔心歷史會重蹈覆轍,來一次“秦雖三戶,亡楚必秦”,故關中之地“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第四、削弱諸侯,以圖後來。

從他對諸侯的分封便看得出來。把劉邦分封在鳥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可能有點誇張了)——漢中巴蜀;關中之地四塞險要,易守難攻,這虎踞龍盤之地被項羽切割成了三塊鼎足而立,互相牽制。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諸侯分封圖

將背水而居、物產豐盛、富饒得流油的齊國分為濟北、齊、東膠三國……並且很明顯地,我們能夠發現項羽“盡王諸將善地,徙王故王王惡地”,這有效地打擊的原六國的貴族勢力,使原六國逐漸成為歷史,為後面劉邦臣諸侯、平天下掃除了一定的障礙。所以我比較贊同這樣的一個說法:名為分封,實際上是在削弱諸侯勢力,以便時機成熟逐個殲滅,完成至秦始皇后的二次統一。

第五、殺義帝,自封西楚霸王。

在項羽眼中,義帝已經是一個沒有什麼用的傀儡了,留著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什麼麻煩呢?義帝早在項梁在世時就對項家獨攬大權、操控自己心有不滿,所以當時的義帝在項羽死後培養了一個“卿子冠軍”宋義,想以此來壓制項氏權勢,可惜的是這個宋義讓義帝的企圖成了泡影。

有了前車之鑑,項羽擔心留著義帝,萬一義帝發出討伐項羽的號召,恐怕項羽到時候會更被動。因此,項羽想要真正成為霸主,為帝王大業鋪平道路,那就要非除掉這個還有點聲望的義帝不可。

項羽真是傻大黑粗?解析那長眠於地下的鬼雄,當年烏江邊的絕吼

義帝劇照

然而,歷史發展的趨勢並非是項羽的一廂情願能掌控的。項羽對秦國百姓的殘暴,使諸侯認為他並非是個仁德之主;分封諸侯讓有些諸侯心懷不滿(“為天下宰不平”(《史記》)),為後面諸侯相繼的反叛埋下了伏筆。

分秦為三,讓劉邦輕而易舉奪取關中;殺義帝的不義之舉,劉邦得以師出有名……這些禍根最終導致了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悲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濤濤烏江水,承載著項羽千古遺憾,不甘的嘆息聲,慷慨悲歌之餘,令人潸然淚下。歷史雖不復,今人可為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