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簡介宋代嚴重的“人地矛盾”,促使了當時百姓大量的開荒造田,擠佔野生動物生存空間,造成了“虎患”的泛濫封建王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的不發達,人類在面臨老虎熊羆之類的大型野獸的時候,難免力不從心,出現死傷的情況,但在歷史的記載之中,宋代之前的秦漢隋唐時

如何治理虎患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虎為百獸之王,從進化論的角度,人類也是由猿進化而來的,而顯然猿也屬於百獸之一,這樣看來,在遠古時期,老虎也能算是我們人類的“王”族。

可這“王”族已經沒落了,人類科技和人口的迅速發展,擠佔著老虎的生存之地,使其慢慢走向消亡,如今已然成了國家保護動物,野生的世所罕見。但是在宋代,老虎的王位還沒有徹底失去,經常傲嘯山林,以人為食,嚴重威脅當時的人類安全。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曾有詩云:

“猛虎百日行,心閒貌洋洋,當路擇人肉,羆豬不形相。”

由此可見宋代虎患的嚴重,那麼宋人對於虎患是怎麼治理的呢?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宋代嚴重的“人地矛盾”,促使了當時百姓大量的開荒造田,擠佔野生動物生存空間,造成了“虎患”的泛濫

封建王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的不發達,人類在面臨老虎熊羆之類的大型野獸的時候,難免力不從心,出現死傷的情況,但在歷史的記載之中,宋代之前的秦漢隋唐時,對於虎患的記載並不多見,難道老虎也是“柿子撿軟的捏”,所以才故意欺負軍事軟弱的宋人嗎?

當然不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封建時代的"人地矛盾"談起。

所謂的人地矛盾,也就是人口和耕地面積之間的矛盾,在古代封建時期,由於生產科技的欠缺,每畝土地上所能生產的糧食產量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會導致對於耕地面積的需求,當原有的耕地面積,不足以養活大量的人口的時候,人地矛盾就爆發了。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想要解決人地矛盾,無非兩個辦法,第一是提高糧食產量,第二是提高耕地面積。在古代,糧食產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朝一代所能解決的,那麼就只剩了一個解決辦法,即擴大耕地面積。

據《文獻統考》關於宋朝元豐年間的人口記載:

“元豐六年,天下主客戶一千七百二十一萬一千七百一十三。”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戶只是指“戶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元豐六年,天下總共有一千七百多萬戶口,按照每個戶口五個人計算,也是八九千萬人口,事實上,根據現代學者研究,宋朝人口最多時,足有一億兩千萬左右。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人口的數量相對於隋唐時期,激增了將近一倍,可耕地卻並沒有增加,反而因為遼國佔據幽燕,西夏佔據河西走廊,大理又分去了西南大片土地,所以耕地面積在宋朝實際上是減少了。

在這種情形之下,大宋朝的“人地矛盾”可想而知,不得已之下,只能大量的開荒造田。

這樣一來人地矛盾的問題相對來說是解決了,可是也擠佔了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比如老虎。

所以說,不是大宋的老虎變厲害了,也不是老虎就欺負宋朝軍事能力不行,而是面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問題的大宋,不得不大量開荒造田,擠佔了老虎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迫使老虎不得不“與人爭食”甚至是“食人”。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嚴重的“虎患”,導致宋朝對於虎患的治理,是一場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全民行動

現代人對於宋代“虎患”最初的瞭解,應該是來自於《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橋斷,水泊梁山的好漢武松在回家的路上,路過景陽岡,用一根哨棒打死了景陽岡上為惡多年的老虎,成為當地百姓敬重的英雄。

但武松畢竟只是個演義中的人物,現實生活裡,宋代的普通百姓遇到老虎,能逃命就已經算是邀天之幸了,更多的還是被咬傷咬死,慘不忍睹。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根據元代人脫脫編纂的《宋史·別集》記載:

“近歲平江虎邱有虎十餘據之,同裡葉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專為食息之地,凡人獸之骨交藉於地,蛇骨亦有之。”

由此可見,宋代虎患的嚴重之處。

所謂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

。任何道德標準的建立,都是在生存的基礎之上,老虎要生存,人也要生存,當老虎的生存受到人的威脅之後,老虎就會食人。可當老虎開始吃人的時候,人類自然也會反擊。

武松打虎雖然只是演義,但其中對於宋代人深受虎患滋擾,經常組織人打虎的描寫,卻是有跡可循的。真實歷史上的宋代,打虎不僅是民間的事情,官府,甚至皇帝都參與其中。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當然皇帝不可能親自去打虎,但他可以以政策的方式,鼓勵民間打虎的行動,甚至派出軍隊去幫助民間剪除虎患。

根據《宋史》記載,熙寧六年,宋神宗曾經為捕虎下過一道詔令:

“應有虎豹州縣,令轉運使度山林淺深,招置虎匠,仍無得它役。遇有虎豹害人,即追集捕殺,除官給賞絹外,虎二更支錢五千,豹二千,並以免役剩錢充。”

由此可見,北宋時期的虎患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而對於虎患的治理,也不僅僅是民間的自發行為,而是有著包括國家政權參與的全社會普遍參與的一場全民運動。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宋人在捕虎的同時,又堅持不“妄捕”的前提,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出樸素的萬物和諧意識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人和老虎爭奪生存權的這場戰鬥,顯然是人類更勝一籌。事實上,自從掌握了火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後,在與自然界其他種族競爭,搶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中,人類就總是站在勝利的一方。

這一點無可置喙,生存不僅是老虎,也是人類的第一本能,當老虎危機的人類的生存時,滅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至於說這場戰爭是由人類大量開闢耕地,破壞環境而引起的,都只是站在現代角度上的隔岸觀火,對於宋代的人來說,環境破壞還是跟遙遠的問題,而當下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難能可貴的是,宋人在治理虎患的過程之中,並不是一味的追求趕盡殺絕,而是帶著樸素"環境保護"的理念,針對那些對人類安危直接產生威脅的老虎。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事實上,這種樸素的“環境保護”,或者說“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中,並不是從宋朝才開始興起的,而是源遠流長。

比如《後漢書》中記載,東漢安帝永初年間,太守法雄就曾對趕盡殺絕的捕虎政策做出批評:

“凡虎狼之在深山,猶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獸不擾,皆由恩信寬澤,仁及飛走所致……毀壞陷阱,不得妄捕山林。”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人在捕虎以避免人類損傷的同時,也強調不能"妄捕",主張"仁及飛走",體現出希望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的樸素觀念。

到了宋代,這種思想也被當時的人們所繼承,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宋神宗下的那道詔令裡,對於老虎“追及捕殺”的前提,是“遇有虎豹害人”,正是體現了這種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

這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一邊是人類大肆的開荒造田,擠壓老虎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招來猛虎食人以後,又全民性的開始捕虎殺虎。另一邊是在捕虎的同時,又強調不妄捕,似乎是有些虛偽。

但實際上,正是這種“虛偽”,才反應出人之所以為人,是除了本能的生存需求之外,還有精神的需求。

不得"妄捕"的真正含義,在於在面對與其他自然萬物的衝突的時候,人類沒有過度的攻擊性,而是在保障自己最低生存需求的同時,也希望能和萬物共享家園。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另一方面,宋朝的有識之士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當時“虎患”的嚴重,與人類自身的發展擠壓老虎的生存空間有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人虎和諧共生的設想。

宋人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寫道:

“嶺右頃俗淳物賤。吾以靖康歲丙午遷博白。時虎未始傷人,村落閒獨竊人家羊豕,雖婦人小兒見則呼而逐之,必委置而走……村人視虎,猶犬然爾。”

蔡絛指出如果人不有意的去傷害虎,那麼人和虎之間的關係,也能跟人和犬之間的關係一樣,達到和諧共生的最終目的。

不管這種想法有沒有可能最終實現,但是從體現當時人樸素的和諧思想,追求人與萬物和諧共生這一點來看,是毋庸置疑的。

虎猛誠可傷“——從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國古代樸素的“環保主義“

綜上,宋朝時虎患的的泛濫,其根源在於人口大量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造成的“人地矛盾”,時人為了擴大耕地面積,開荒造田,擠佔老虎的生存環境,迫使原本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老虎,不得不與人類接觸。

當老虎嚴重危及到人類旅客行人安危的時候,宋朝就爆發了全民性的捕虎運動,在這過程之中又有很多人因此而死,更加劇了人虎之間的矛盾,促使“戰爭”擴大,老虎在這場運動中可謂是損失嚴重。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的是,在治理虎患的過程之中,宋朝人並沒有一味的追求捕殺,而是從最低安全需要出發,施行以捕殺和驅趕其遁入山林合二為一的政策,阻止“妄捕”,並嘗試建立人與虎和諧相處的世界,體現出宋人原始的環境保護主義。

時至今日,老虎已經難覓蹤跡,但環境保護的課題,對於人類來說卻更加緊迫,在保護那些已經瀕危或者即將瀕危的野生動物的同時,是否能秉持著這種在保證自己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善意的面對那些還未曾走到滅絕邊緣的其他動物,才是環保的真正意義吧。

參考文獻:

《宋史》

《後漢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