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簡介說到“面子”的微妙之處,還有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場景:兩個相互認識但不是很熟的人,如果在小飯館裡偶然碰了面,往往會爭搶著為對方買單

聲望的含義是什麼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中國人愛面子”,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儘管人人都有“愛面子”的時候,但中國人的表現確實更為突出:為了面子可以不計代價,不惜血本,甚至賠上身家性命。

話又說回來,儘管中國人愛面子,但到底什麼是“面子”,不僅一般人語焉不詳,連魯迅、林語堂這樣的大師也難以給出準確答案。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魯迅

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面子”的含義豐富而微妙。它可以是“尊嚴”,可以是“榮譽”,可以是“聲望”,乃至“權威”“人脈”之類。但更多時候,面子就是面子,很難用另一個概念解釋。

比如,與“尊嚴”相比,“面子”的主觀性往往更強——你認為“很丟面子”或“很有面子”的事,在別人看來可能稀鬆平常,反之亦然。

說“面子”不同於尊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根據:面子往往只對“熟人”(家人、朋友、鄉鄰等)發揮效力。一箇中國人,如果處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他可能根本不會考慮“面子”問題;而每當“熟人”在場時,他就會對“面子”格外在意。這種人為了在熟人眼裡“有面子”,甚至可以在陌生人面前犧牲“尊嚴”——換句話說,他們為了“要面子”,是可以“不要臉”的。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很多人都知道《孟子》裡那個“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吧?一個齊國人每天跑到城外墳地裡,向上墳的人討供品吃,一家的供品不夠吃,又跑到下一個墳頭接著要。吃飽了就回家咂著嘴吹牛,說是“富貴者”請自己喝酒了。後來他老婆發現了真相,齊人還渾然不覺,仍然“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顯然,故事裡的齊人內心極其卑賤、毫無自尊可言,但他卻又在妻妾面前吹牛,顯擺自己的“面子”。是不是有點奇怪?從古至今,這樣的“齊人”在中國一直層出不窮。君不見有些人,哪怕平時在外招搖撞騙、偷雞摸狗、假扮殘疾人沿街乞討,逢年過節回老家卻一定西裝革履,還要弄輛好車,按著喇叭進村,以顯擺自己在城裡“混得好”。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由此可見,面子不等於“尊嚴”。同樣,面子也不等於“榮譽”或“聲望”。面子與一個人的能力、品行可以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女兒嫁了有錢人,還是親戚當了小領導,都可能讓一個人感到“有面子”,但這並不代表他本人獲得了“榮譽”或“聲望”。實際上,人們對他的唯一評價,至始至終就是“有面子”而已。人們羨慕他,恭維他,卻未必真正的尊敬他。

說到“面子”的微妙之處,還有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場景: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兩個相互認識但不是很熟的人,如果在小飯館裡偶然碰了面,往往會爭搶著為對方買單。其實兩人心裡都是不情不願,表面上卻爭得不可開交。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為對方買單的人暗自心疼,而被對方買單的人則惶恐不安,雙方都沒有從這種爭搶中得到好處。說到底,他們爭的不是“尊嚴”,不是“榮譽”,甚至不為交情,而純粹是為了“面子”。不搶著買單,或者提議AA制,就會顯得“沒面子”,讓對方“瞧不起”。

有“面子”就有“裡子”。這個“裡子”可以是自身能力,可以是事實真相,可以是切身利益,還可以是人的真實慾望。世人之所以公認“中國人愛面子”,就在於中國人往往為了“面子”而掩飾“裡子”,甚至犧牲“裡子”。其結果就是各種“打腫臉充胖子”和“死要面子活受罪”。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在紅樓夢裡,面對賈府的財政危機,探春主張裁掉一些閒散的下人以節省開支,但是遭到王夫人的否決,她認為這樣等於向世人宣告賈府的衰落,從而傷了世家大族的“面子”。於是賈府非但沒有裁員,閒人還越進越多,財政也更加捉襟見肘。

多年前的春晚有個小品,講的是一個小人物“郭子”,為了在單位“有面子”,別人找他幫忙總是來者不拒。同事託他買火車票,他披著被子,拿著小馬紮,在寒風中排了一夜的隊也沒買到,最後自己搭了二百塊錢,從黃牛手裡買了兩張高價票,回來卻對同事說是透過火車站的“關係”買到的。儘管遭到了老婆的埋怨,但同事的一句“你真有本事”卻又讓他欲罷不能,於是就不斷有同事託他買火車票,他也就不斷去排隊,貼錢……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為了面子,中國人可以默默忍受兒女不孝,夫妻感情破裂也絕不離婚,只因“家醜不可外揚”;為了面子,不會喝酒的人可以在酒桌上來者不拒,然後一頭栽倒再不起來。

不過,儘管“面子”很重要,但“裡子”畢竟就在那擺著。每當“裡子”被掀開,或“裡子”和“面子”發生衝突時,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場面就誕生了。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老舍和林語堂都曾寫過“旗人吃燒餅”的段子:

辛亥革命後,旗人失去了特權,生活很快窘迫起來,但很多人仍然放不下曾經的“體面”。有個旗人去小飯館吃燒餅,吃完了還不走,而是用手蘸著茶水在桌面上寫字。旁邊的食客一開始還感嘆他如此“用功”,但時間長了就發現他哪裡是用功,不過是藉著寫字,把掉在桌上的芝麻一粒粒沾起來,再送到嘴裡吃掉。

另一個旗人的表演更為精彩:假借生氣,猛地一拍桌子,把掉在桌縫裡的芝麻震出來,再不動聲色地送進嘴裡……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正因為看重面子,所以中國人也樂於給別人“留面子”,並把這看作高尚的美德,同時把“不講面子”視為極大的罪過。比如在中國社會,最受歡迎的往往是說話模稜兩可、善於奉承、處處給人“留面子”的人,而那些直言忠告、實話實說的人卻往往被人厭惡。在極端情況下,一句“不講面子”的話足可為一個人引來殺身之禍。

愛面子當然不一定是壞事。對面子的追求可以使一些人努力向上,發憤圖強,最後透過自我完善而讓自己既有了“面子”,又有了“裡子”。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可惜多數“愛面子”的人並沒有這種覺悟。為了面子,他們挖空心思去掩蓋真相、迴避現實、委屈自己,還對傷了自己面子的人奮力還擊,卻唯獨沒想過真正去改變什麼。對他們來說,只要“面子上過得去”,就沒有真正改變的必要。這就好比收拾房間,本來應該把房間清掃乾淨,但有人卻往地上鋪了一塊毯子,把所有的髒東西都遮蓋起來。儘管毯子很漂亮,但房間的髒東西一點沒少。

這塊漂亮的毯子,就是面子。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所以,中國人的“愛面子”,並不一定來自人類共有的榮譽感和自尊心,更多的是來自一種特定情境下的羞恥感或虛榮心。這種情境一定要有“熟人”在場,“愛面子”的實質就是對他人(熟人)看法的過分在意——維護面子是為了避免他人“看不起”,追求面子是為了讓他人稱讚、羨慕,至少也是“看得起”。至於“裡子”怎麼樣,並不是最要緊的。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熟人社會”,這使中國人沒有發展出足夠的個體意識和獨立人格。人們習慣了在別人的眼光下生活,以別人的評價來決定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這就是“愛面子”的社會心理機制。

明白這些,你就明白為什麼古人會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了。富貴生活帶給人的快樂,遠不如衣錦還鄉帶給人的“面子”更有吸引力。

淺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但我想說的是,真正的“面子”一定是表裡如一的,只有“裡子”夠硬實,“面子”才能持久。否則,面子偽裝得再好,也終將不堪一擊。

與此同時,在中國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當下,單純意義上的“面子”正在迅速貶值,面子越來越取決於一個人的實力與品行。當你不再看重面子而專注“裡子”的時候,你才會變得真正強大,也才能擁有真正的“面子”。

一個人如是,一個民族亦如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