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簡介▲僧格林沁咸豐帝沒法答應太過分的條約,為阻止英法聯軍進北京,他作了最後的努力:讓僧格林沁拘捕參與談判的巴夏禮

緝捕使臣是現在什麼官

01

前因

英法聯軍正式對華宣戰:1860年6月,英法聯軍一萬七千人,近200艘軍艦,駛入渤海灣,正式向清政府宣戰。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02

時間線

1860年9月,在咸豐帝的授意下,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拘捕英國外交使臣巴夏禮,以及巴夏禮的隨從40人。

拘捕巴夏禮,是咸豐帝為阻止英法聯軍進北京作出的最後努力。當時,英法聯軍將近200艘戰艦,一萬七千人部隊,陳兵通州,準備攻克這裡的清軍防線,進入北京。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1828-1885)

英法聯軍進北京,表面上是要跟清政府拿加蓋璽印的《天津條約》(1858年英、法、俄、美四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簽訂的)批准書,實際上是不滿足於《天津條約》取得的利益,打算武力攻進北京城,逼迫清政府做更大的讓步。

為此,他們之前已經進軍一次,但因為當時輕視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只帶了12艘軍艦,就打算取道大沽口,經天津進北京。沒想到僧格林沁做了充分的防禦工作,加之清軍作戰英勇,擊沉擊傷英法軍艦10艘,打死打傷近500人。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

經此失敗後,英法聯軍重整軍備,集合173艘戰艦,17000多人,經渤海灣再次到達大沽口。咸豐帝料定不是英法聯軍的對手,為避免開戰,他一面下命令給駐防大沽口的僧格林沁,讓他不要用武力阻止英法聯軍,一面邀請英法兩國公使到北京談判。

但英法兩國想獲取更多的利益,擔心如果沒有武力進逼,清政府不會就範,所以毫不理會咸豐帝的邀請。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1858《中英天津條約》

因為沒有受到任何阻止,英法聯軍在大沽口調兵遣將,佈防在僧格林沁主力部隊的側翼。這種對陣方式讓清軍優勢盡失,咸豐帝只好下令僧格林沁放棄大沽口,撤退至通州八里橋,成為守護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英法聯軍也兵不血刃進入天津城。

咸豐帝做第二次努力阻止英法聯軍進北京,他連派兩支談判隊伍,主動到天津和通州(第二次取談判時,英法聯軍已經從天津推進到通州)找英法聯軍談判。但英法兩國提出的談判條件實在太過分,比如全部承認《天津條約》,比如追加大批賠款。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僧格林沁

咸豐帝沒法答應太過分的條約,為阻止英法聯軍進北京,他作了最後的努力:讓僧格林沁拘捕參與談判的巴夏禮。

為什麼拘捕巴夏禮可以阻止英法聯軍呢?這其實源於清朝君臣的一個誤會。

此時英國的駐華公使是額爾金,也是英法軍隊的最高指揮,而巴夏禮的正式職務,只是駐上海理事,此次北犯,他的正式工作,是額爾金的中文秘書。但因為額爾金不願意拋頭露面,應該他出現的場合,基本都請巴夏禮代替,所以咸豐帝一直以為,巴夏禮是英軍的一把手。

擒賊先親王,咸豐帝以為,抓住巴夏禮,就沒人可以謀劃進兵北京的事了。所以他下旨給在通州跟巴夏禮談判的親王載恆,想辦法將其扣押。當時載恆正跟巴夏禮在日後進京的禮制上爭執不休。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反駁道,我不是中國的臣,這樣沒有道理,索性揚長而去。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第八代埃爾金伯爵1811~1863

載恆隨即指使僧格林沁率軍半路攔截,將巴夏禮一行全部逮捕。巴夏禮隨後被押往北京,跟七八十個中國囚犯一起,被上了鐵鎖,關在普通監獄裡。

清朝君臣以為抓住了寶貝,開心地說,這個巴夏禮是英國人的頭目,很善於用兵,現在被我們抓住,英軍必定大亂,就不會進軍北京了。

然而,僅僅三四天之後,真正的英軍頭目額爾金,率英法聯軍開始進攻駐守八里橋的僧格林沁軍,僧格林沁大敗,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清政府也只好將巴夏禮釋放。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八里橋之戰舊照

03

後果

八里橋之戰:1860年9月,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在八里橋(今北京通州附近)一帶跟中國守軍進行激戰,清軍戰敗,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

1860年英法聯軍對華宣戰,為何卻選擇清政府逮捕英國外交使臣?

▲3500名英軍縱火焚燒,被迫簽訂《北京條約》

04

結論

拘捕巴夏禮,沒能阻止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步伐,反而給人留下笑柄。此後,英法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後才肯撤兵。

參考資料:《籌備夷務始末》《徵華記》

文:史一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