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原】《水滸傳》中的孤獨者楊志-他的人性弱點註定了悲劇的產生

簡介楊志失敗記錄二:押送生辰綱楊志殺了沒毛大蟲牛二,被髮配到大名府,意外地受到梁中書的賞識

怎麼掌握別人的弱點

楊志是《水滸傳》主要描寫的人物之一。他一出場就處在緊張的矛盾之中。王倫要林沖先納一個“投名狀”——就是一顆人頭,才允許入夥。林沖下山劫殺過客,百等不著,好容易遇見一個,就是楊志。楊志奮起自衛,開始了他艱難、坎坷的征途。

楊志在幾個故事中幾乎處處被逼,被高俅逼,被沒毛大蟲牛二逼,更被先他起義造反的梁山好漢逼;但他念念不忘為古代朝廷建功立業。很多人對楊志多不重視,即使談起來也沒有好印象。有人用一句話總結楊志: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廕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這句話概括了人們評論楊志形象的基調。但用來評價《水滸傳》中的楊志,就顯得過於感性化。這些看法沒有理解楊志形象的審美意義,特別是沒有搞清作家塑造楊志形象在《水滸傳》整個形象體系中的獨特性,用社會學分析代替文學分析,從而得出簡單化的結論。實際上,楊志這一人物形象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楊志的小說形象

楊志在《水滸傳》中出場時自報家門說:

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想灑家時乖運蹇,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裡,遭風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處避難。如今赦了俺們罪犯。灑家今來收得一擔兒錢物,待回東京,去樞密院使用,再理會本身的勾當。

水滸故事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徽宗以奢侈荒淫著名,他的主要政績就是在東京建築艮嶽,從江南搬運奇花怪石,即所謂“花石綱”。《水滸傳》沒有直接反映花石綱的擾民情狀,在楊志的自述裡是唯一提到的一次。它表明,楊志的蹉跎命運是和被人們痛恨的花石綱聯絡在一起的。他失陷了花石綱,得罪於朝廷,百姓應該感到開心。但楊志缺乏這種自覺,他對自己的遇深感不幸,在上司面前始終覺得是個“罪人”。

這件事對他以後性格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關於十制使去太湖押運花石綱,也見於《宣和遺事》,但二書記載多有不同。《宣和遺事》是正面記述,制使為十二人,他們是: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這些人除李進義(盧俊義)、王雄(楊雄)、穆橫(穆弘)的姓名有差別外,各人的身份、經歷、性格、在梁山上的地位等與《水滸傳》都根本不同。《宣和遺事》敘楊志是在穎州為等結義兄弟孫立不著,被雪阻,因缺少盤纏而賣刀殺人。發配途中遇到遲來的孫立。於是孫立糾合李進義等十人殺了防送軍人,救出楊志,“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去也”。

《宣和遺事》故事簡單,楊志形象單純,僅表現出“義”的特點。而《水滸傳》對這一形象做了全新的塑造,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得到極大的豐富。而且把《宣和遺事》中“縣尉馬安國”押運的生辰綱,改在楊志名下,使楊志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轉變在押送生辰綱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

楊志自稱“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這句話他以後多次提到,成為形成楊志性格和行為特徵的主要動力因素。

宋代初年發生的楊業父子英勇抗遼的悲劇故事,引起人民深切的讚美和同情,在北宋時代民間就廣為流傳。歐陽修說:

“繼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楊家故事比水滸故事流傳得更早。南宋時代就有了楊家將的話本。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播、充實和加工,到明嘉靖、萬曆年間,大約在《水滸傳》成書的同時,也產生了《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楊志以楊家後代自居,強烈的名門意識讓他嚴於律己,立志要奮發有為,光宗耀祖,又使他充滿報國激情,把繼承家風,“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作為自已的理想抱負,要為國立功。對楊志的這一特點,過去人們批評很多,全盤否定。我覺得有失公允。誠然,楊志所謂的“國”是指趙宋朝廷,但當時的人民就生活在趙宋朝廷的統治之下,在捍邊衛國這一點上,百姓和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否定楊志的“邊庭上一槍一刀”抱負,那麼古代的愛國主義還有什麼呢?

楊志和其他水滸英雄的最大不同處就是,其他英雄人物包括李逵、魯智深、林沖等等都是隨遇而安,沒什麼理想抱負,想望的充其量也是“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而唯獨楊志有著自己明確的人生價值追求。雖然楊志把自己理想的實現寄託在為朝廷建功立業上,但這是古代所有人物共有的歷史侷限,我們既然不能苛責岳飛、文天祥,又為什麼對楊志的同一願望不予同情呢?

《水滸傳》寫楊志的故事不算多,主要是“汴京賣刀”、“北京比武”和“押送生辰綱”這幾個。除北京比武是表現楊志“十八般武藝在身”,具有超群的本領外,其餘全部是他失敗的記錄。

楊志失敗記錄一:請求高俅復職

如果說押運花石綱翻船是意外事故,可以歸之為天公不作美;那麼遇到大赦,他收得一擔兒錢物找高俅謀復職碰壁,卻全在人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有錢能使鬼推磨”,賄賂公行,無官不貪。楊志要謀復職,只能順應這種風氣。但他把事先籌集來的一擔錢物“買上告下”,都使盡了,方才買通把他的復職文書遞上去的第一道門路,得以面見高太尉。高太尉只兩句話就批覆了他的復職請求:

“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

這理由並不充分。如果高俅想要重用楊志,只須把“雖”字提到前面,這句話的“難以委用”就可以改為“可以委用”。依照高俅的行事特點,他拒絕楊志復職的原因大約有二:

一是楊志準備的財物太少,沒有能夠給高俅送上進見禮,高俅自然對他沒好感。

二是高俅嫉賢妒能。楊志出身名門又武藝高強,這對只會踢氣球的高俅來說,必然引起他本能的反感。

高俅是《水滸傳》主要批判的反派人物之一。他本是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靠擅長踢氣球巴結上還是太子時候的徽宗,後來爬上“太尉”的寶座。他只知扶植私人勢力,作威作福,管什麼為國家朝廷利益廣攬人才!楊志空手向高俅求復職,失敗在所難免。

楊志失敗記錄二:押送生辰綱

楊志殺了沒毛大蟲牛二,被髮配到大名府,意外地受到梁中書的賞識。這是楊志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幸運時期。梁中書要抬舉他做個“軍中副牌”,“月支一分請受”,是因為看中了他超凡的武藝,能夠為己所用。封建社會人際關係中通行的原則就是依附。梁中書的賞識對楊志來說,也未嘗不是一次進身官場實現抱負的難得機遇。但從梁中書的出身和貪贓的事實看,他重用楊志不會是為了愛惜人才而僅僅是為自己的私利考慮。他把楊志當作“私人”看待,一直養在自己的府中而不是安排在軍營。這樣,當楊志同他的重大個人利益相比較時,他對楊志的賞識就不是無保留的,在關鍵時候也有提防。

梁中書是“北京大名府留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最有權勢”。但這一切都是他的“泰山”——當朝太師蔡京所賜。他身為一方統帥,但即使在蔡京女兒面前,也不敢以大丈夫自居,而是謙卑地開口“世傑”,閉口“下官”,時刻想著報答“泰山提攜之恩”。每年6月15日蔡京生日,都是他表示報答之恩的最佳時機。去年他搜刮了十萬貫金珠寶貝作為生辰綱送東京給蔡京祝壽,半路被強人劫了。今年他又搜刮了十萬貫金珠寶貝,怎樣往東京送,成了縈繞他心頭的最大顧慮。這樣,楊志所慶幸的遇見“明主”,一開始就罩上了不祥的陰影。

楊志到大名府時,本是一個犯罪的囚徒,而梁中書一見面就引以為親信,想方設法委之以高職,這緣故就在楊志符合梁中書運送生辰綱的目標。但小說描寫,梁中書不是一下子就確定讓楊志押送生辰綱的。他透過多方考驗,仍遲遲不決。他和蔡夫人商議多次,但直到十萬貫生辰綱已經備齊,馬上就要啟程的時候,他仍然躊躇未決。這主要是因為這十萬貫金珠寶貝對梁中書太重要了。它不僅關係到向蔡京表達報恩之情,讓蔡京知道他是知恩必報的人-表明他的可信賴的“人品”;而且這豐盛貴重的生辰綱可以表現他亂中取勝的能力,討得蔡京歡心,指望得到更多加官進爵的獎賞。但是,楊志能否安全押送這關係重大的十萬貫金珠寶貝,他卻還沒有完全的把握。

楊志既要報答梁中書把他從困頓中提拔出來的大恩,又逃不脫不被信任的尷尬;他肩負著保證把十萬貫生辰綱安全護送到東京的重大責任,又擺不開受一都管兩虞候監視,不能按自己正確方針行動的牽制,他的失敗是必然的。楊志的處境和遭遇,在古代封建專制時代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任何沒有政治靠山而又想有一番作為的“單寒之士”,都能在楊志身上看到自己不幸的影子。

按照楊志的出身和抱負,他應該列身在古代主流集團之中,但他不被他們所接納。他被古代上層排斥在外,孑然一身,獨來獨往,落落寡合,成為楊志性格的主要特徵。楊志的這一性格在押運生辰綱過程中有最淋漓盡致的表現。

楊志最大的苦惱是他的遠大抱負不被古代上層社會所理解。這是他孤獨感產生的根本原因。

他本是在邊庭上一槍一刀立大功業的人,卻被用來為梁中書押送十萬貫不義之財,這使他感到委屈。但他既無可選擇,也不願放棄這個表忠建功的機會-這些都無法向別人訴說。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堅強的自信。既然上司不理解他那麼他也不需要同僚和下屬理解。他要靠自己闖天下創業績。

押運生辰綱失敗第一個主觀原因

同他一起押送生辰綱的還有梁府的謝都管和兩個虞候。他們本來應該同楊志站在一條戰線上,共同負責安全押送生辰綱。但謝都管“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奶公”,兩個虞候不過是謝都管的跟班。楊志既看不起他們又惹不起他們。他明白謝都管此行全是為了監督他,他對謝都管敬而遠之,而對兩個虞候則張口就罵。所以這三個人非但不幫助楊志催趲軍漢趕路,反倒站在軍漢一邊反對楊志。謝都管在黃泥岡上數落楊志的一大段話,斥、諷刺、挖苦,無所不用其極。楊志剛要訴說一下路上的艱難不太平,謝都管立即上綱上線:

“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使楊志有口難辯,徹底打掉了他的銳氣。

沒有處理好同謝都管的關係,是楊志失敗第一個主觀上的原因。

押運生辰綱失敗第二個主觀原因

在押送生辰綱過程中,如果楊志團結好十一個軍漢,體諒他們的勞苦,向他們說明路途的艱險,並發動大家一起想辦法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難,結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他對付這十一個軍漢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用事先準備好的藤條不容分說地猛打。他對待這些肩挑重擔與他的前途至關重要的軍漢像對待奴隸一樣。一個軍漢說:

“你端的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你好不知疼癢,只顧逞辦!”

這與他一向標榜的楊家先輩的帶兵作風迥乎不同。楊業從來“與士卒同甘苦”,史載他

“御下有恩,士卒樂為之用”。

楊業在陳家谷口被圍戰敗時,麾下尚有一百多人。他勸這些人逃生,“眾皆感泣不肯去”,全部奮戰到底,無一生還者。

這情景與楊志在黃泥岡上成為鮮明的對照這是他押運生辰綱失敗第二個也許是更重要的主觀上的原因。

綜上,楊志不被古代上層社會人士所重視,使他的心情鬱悶難伸。自認為的高貴血統和急於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抱負產生負效應,形成他內向、孤立、封閉的性格特徵。他自己精明強幹,既不求別人幫助也不屑向別人說明自己。甚至在一些共同行動中,他主要考慮的也是與別人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不須與別人協同,使他處在與所有人都隔絕甚或對立之中,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古代黑暗的官僚決定了楊志的報國之志只能以悲劇結束,而楊志的這人性弱點,則是他悲劇產生的內在因素。

總結:楊志形象的典型意義在於,楊志具備當時社會所推崇的優秀人物的一切條件:社會重門望,他是三代將門之後;國家多邊患,朝廷設武舉選戰將,楊志十八般武藝在身,早年又曾應過武舉,算得上是武科班出身;特別是楊志有一顆為國捍邊的忠心,可以說,楊志完全符合古代朝廷所設定的選人的德才標準,這正是趙宋朝廷所急需而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楊志卻報國無門,處處碰壁,事事被逼。充其量是為荒淫皇帝和貪贓官僚押送花石綱、生辰綱這類看家護院保鏢打手的差事。他孤獨、內向性格是由此產生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是優越的條件,在他卻變成不利;在別人可以立功得到升賞的機會,在他卻是更大的失敗。楊志形象的獨特意義,就是趙宋王朝已經腐朽沒落到這種程度,逼他上梁山。楊志同那些戰敗被俘後上梁山的降軍降將也不同。那些人其實並未受到朝廷逼迫,讓他們帶兵進剿梁山還是對他們的重用。而楊志連這樣的機遇也沒有,他是在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在自殺還是上梁山,二者只能選其一的情況下選擇後者的。他在黃泥岡上自我尋思的話:“爹孃生下灑家,堂堂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包含著多少絕望,多少悲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