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尹喜將聖學理論化,《關尹子》修道者不可不讀!

簡介關尹子為老子親傳第一人,其著作《關尹子》,道教稱之為《文始真經》,是對老子《聖經》的最全面精到的解讀,語言直白無華,娓娓道來,總字數一萬三千多字,每篇一個主題,明為“五行”,暗為“陰陽”,層層遞進,非常有條理,道→器→極→精→心→氣→化→象

老子為什麼諡號聃

《君學演義》第四章 聖學傳承

第36回 關尹遁世 修道成仙

老子外傳弟子為孔子、孫子、楊朱,再傳弟子王詡,正傳弟子為關尹子。

老子、關尹子歸隱後,遁入深山修道,人稱山人,山人為仙,這便是修道成仙的道教的由來。

尹喜將聖學理論化,《關尹子》修道者不可不讀!

關尹子,名喜,先秦時圭阝縣(今甘肅天水市人),年輕時曾於終南山周至邑神就鄉聞仙裡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因以其草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敬王聽說後,拜其為大夫,招為東宮賓客,太子以朋友禮待之,後轉任關令將軍。

老子西出函谷關時,知尹喜已近道,故傳《道德經》於他。

《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關尹貴清”,“貴清”二字點明瞭關尹思想的特質。《莊子》是這樣描述關尹的思想的:“以無道為精,以外物為粗,知足守分,清廉虛淡,不為物累,精神獨立。”

關尹子著《關尹子》。該書闡明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主張體認至精無形的道體,“獨與神明居”,即與大道為一體。

君學者摘、注主要“金句”如下——

篇一為《宇》:宇者,道也。

天、命、神、元,合稱為道。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

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

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宇》注:此篇講述“神性”為人人皆有之本性;不受情感影響可以通神,情感向上(善的本義為向上)可以為賢人,情感向下(惡的本義為堵塞)為小人;小人、君子、聖人運用同樣的“術”,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道術可以利人利已,也可傷人傷已。

篇二為《柱》,柱者,建天地也。

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

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運而不已者為時,包而有在者為方,惟土終始之,有解之者,有去之者。

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苟離於寓,道亦不立。

《柱》篇注:天地為陰陽,為一(柱),陰陽相推而生五行(運),寓於一,無一(分裂)不能寓,道亦不立。

篇三為《極》,極者,尊聖人也。

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

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極》篇注:修道到極致可為聖人,聖人治國無利害、賢愚、是非、美醜之執見,因時、因地、因人而宜。

篇四為《符》,符者,精神魂魄也。

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火生土,故神生意;土生金,故意生魄。神之所動,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動,不名意,名魄。

惟聖人知我無我,知物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矣。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則無有一物可役我者。

人勤於禮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攝精。仁則陽而明,可以輕魂;義則陰而冥,可以御魄。

《符》篇注:普通人勤修禮、智、仁、義可以駕御自己的神、精、魂、魄;聖人無我、無物、無心、無意,以本性對本性,不受外物所役使。

篇五為《鑑》,鑑者,心也。

心蔽吉凶者,靈鬼攝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攝之;心蔽幽憂者,沈鬼攝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攝之;心蔽盟詛者,奇鬼攝之;心蔽藥餌者,物鬼攝之。

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於神,役萬物而執其機,可以會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應萬物,其心寂然。

不遵卓絕之行,不驚微妙之言。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

《鑑》篇注:心本性為鑑(鏡),心被矇蔽,則為各類鬼所攝;聖人寂然可應萬物,不為卓行妙言所動,看透本質。

篇六為《匕》,匕者,食也;食者,形也。

五物可以養形,無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養氣,無一物非吾之氣。

目自觀目,無色;耳自聽耳,無聲;舌自嘗舌,無味;心自揆心,無物。眾人逐於外,賢人執於內,聖人皆偽之。

心憶者猶忘飢,心忿者猶忘寒,心養者猶忘病,心激者猶忘痛。苟吸碗以養其和,孰能飢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養五藏以五行,則無傷也,孰能病之;歸五藏於五行,則無知也,孰則痛之。

《匕》篇注:五物養形,五味養氣;普通人追求外在,賢明人執著內在,聖人皆以其為不真;聖人善養五藏,善攝五行,飢寒病痛無法傷其身。

篇七為《釜》,釜者,化也。

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

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窺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龍虎。知象由心變,以此觀心,可以成女嬰;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爐冶。以此勝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

天下之理,是或化為非,非或化為是,恩或化為仇,仇或化為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釜》篇注:聖人得常道能權變,可轉化一切,亦可不為。

篇八為《籌》,籌者,物也。

古之善揲蓍灼龜者,能於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

水潛,故蘊為五精;火飛,故達為五臭;木茂,故華為五色;金堅,故實為五聲;土和,故滋為五味。其常五,其變不可計,其物五,其雜不可計。

即吾心中可作萬物,蓋心有所之,則愛從之,愛從之,則精從之。蓋心有所結,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

均一物也,眾人惑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

《籌》篇注:善籌(謀)者,以陰陽五行(運)可推萬事萬物,執(不執)一而窮物、窮理、窮道

九篇為《藥》,藥者,雜治也。

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後能契大人。

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極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

目之所見,不知其幾何,或愛金,或愛玉,是執一色為目也。耳之所聞,不知其幾何,或愛鍾,或愛鼓,是執一聲為耳也。惟聖人不慕之,不拒之,不處之。

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也,出於是非賢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則有是非賢愚矣。故或合或離,事交者合則離。

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以輕忽道己,不可以訕謗德己,不可以鄙猥才己。

天不能冬蓮春菊,是以聖人不違時,地不能洛橘汶貉,是以聖人不違俗,聖人不能使手步足握,是以聖人不違我所長,聖人不能使魚飛鳥馳,是以聖人不違人所長。

操之以誠,行之以簡,待之以恕,應之以默,吾道不窮。

金玉難捐,土石易舍。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若執之者,則腹心之疾,無藥可療。

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於此矣,喻道者不言。

人徒知偽得之中有真失,殊不知真得之中有真失。徒知偽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有真非。

圓爾道,方爾德,平爾行,銳爾事。

《藥》篇注:善治者,勿輕小,能周小、積小,善小;智之極者若愚,辨之極者若訥,勇之極者若怯;聖人不違時,不違俗,不違我所長,不違人所長;操之以誠,行之以簡,待之以恕,應之以默,吾道不窮。修道求圓滿,修德求方正,言語求平實,做事求幹練。

關尹子為老子親傳第一人,其著作《關尹子》,道教稱之為《文始真經》,是對老子《聖經》的最全面精到的解讀,語言直白無華,娓娓道來,總字數一萬三千多字,每篇一個主題,明為“五行”,暗為“陰陽”,層層遞進,非常有條理,道→器→極→精→心→氣→化→象→治,九九歸一,是修聖人之道者必讀的教科書。

關尹子知“道”不可明說,能明說的都不是道,深怕弟子執一端而偏廢,還特別提醒:

“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若執之者,則腹心之疾,無藥可療。”

關尹子與老子一樣,並不以“神”為遙不可及,認為“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於神”。因此,在中國古代聖人那裡的“神”,與巫術、與宗教的“神”是完全不一樣的,老子、孔子都是現代意義上的“無神論”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