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天空中“多”了一顆“華中科技大星”

簡介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說,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是世界級的榮譽,意義深遠

科技天空有什麼

天空中“多”了一顆“華中科技大星”

即將迎來70週年校慶的華中科技大學收到一份來自太空的禮物。3月21日,國家天文臺宣佈,將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同一天,該小行星的命名釋出儀式在線上線下舉行。

這顆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觀測發現的(1995 XO2),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軌道週期3。37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公報》通知,這顆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其編號中的52諧音“吾愛”,而487則與華中科技大學在教育部中的備案編號一致,兩者相互呼應,寄託著愛校之情。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被國際公認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小行星發現者獲得命名權以及命名小行星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認可、審批程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話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後來命名逐漸演變成行星發現者對特定人物、地點、景觀、事件的推崇或紀念。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獲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認的殊榮。

“華中科技大星”編號52487號中的52諧音“吾愛”,而487則與華中科技大學在教育部中的備案編號一致,兩者相互呼應,寄託著愛校之情。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說,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是世界級的榮譽,意義深遠。他和學院同仁期待大力發展頂天立地的基礎科學,推動中部地區開展測地觀天事業。

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天文領域做出諸多重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羅俊帶領引力中心團隊經過30多年的山洞蟄伏,於2018年成功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這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為物理學界確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的推薦值做出實質性貢獻,也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天空中“多”了一顆“華中科技大星”

2018年,該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上刊發。研究成果還入選中國科技部評選的“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最新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華中科技大學萬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被收入其中。

為提高G值的測量精度,該團隊在此過程中研發了一批高精端的儀器裝置。這些儀器為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天琴一號”主載荷是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

2020年5月,“天琴一號”任務週期正式結束。據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透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承擔的高精度慣性感測器在軌測試結果,將專案組之前保持的國內最好水平又提高兩個數量級,達到了國際同類裝置的領先水平。

2021年1月,華中科技大學研製並交付使用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經過多個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使用者好評,已順利透過驗收。2022年,由華中科技大學立項的國產裝置獲得了全球重力場資料,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這一資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德後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的國家。

華中科技大學在天文領域的貢獻並不止於此,2019年4月,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出世,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參與到了黑洞照片“沖洗”過程中。吳慶文和其研究生馮建超博士主要參與了理論分析方面的工作。

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華中地區首個天文系。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加入“中國空間站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2021年成立國家天文臺-華中科技大學“天眼聯合研究中心”,推動中部地區FAST相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文/文匯報駐鄂記者錢忠軍 通訊員 王瀟瀟 郭雨辰 圖/華中科技大學提供

編輯:趙徵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