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最美勞動者|顏智華:踏遍黔山終不悔 鑽井聲聲入夢來

簡介半年時間裡,經過顏智華全身心投入,探索適合貴州綠色礦山建設的新模式終於有了雛形,由她主持編著的《金沙縣新化鄉化竹煤礦礦區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暨礦區村民脫貧攻堅專案實施方案》順利出爐

入夢之光加多少攻擊

本網記者 向灩伶

貴州省煤層氣頁岩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顏智華,有人說她是敢闖敢拼的“女中豪傑”,有人說她是臨危受命的“救火隊長”,也有人說她是開疆拓土的“改革先鋒”。

最美勞動者|顏智華:踏遍黔山終不悔 鑽井聲聲入夢來

敢闖敢拼的“女中豪傑”

2009年7月,她從貴州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後來到貴州煤礦地質工程諮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接到的第一個工作任務就極具挑戰性,要求在兩週內提交地質災害防治設計。對她而言,非本科碩士所學專業,“一切只能從零開始。”自覺沒有學以致用的她,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虛心請教同事,或是回到母校請教老師,到學校的二手書店,購買相關專業書籍。《地質災害防治手冊》《煤礦地質學》……試用期的三個月裡,她有三分之一的工資,都給了書攤老闆。

“剛參加工作的頭三年,熬通宵成為家常便飯。”顏智華印象很深,業主在辦公室等著要設計資料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業主曾連著守了一個星期。

高壓之下的顏智華成長極快,一年後便能獨當一面,甚至一人挑起了原來由一個部門完成的土地復墾工作。而她那股“敢闖敢拼”的勁兒,也感染到身邊的人。憑著這股闖勁,隨後的幾年裡,她不停挑戰新的領域和方向,作為業務帶頭人開拓了農業地質、生態修復等8個專業領域,為地勘單位轉型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還記得省地勘基金專案《貴州省西部煤系氣調查評價》的重點工程——貴盤煤HF井,是省財政全額出資實施的第一口煤系氣水平井,對全省煤層氣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作為實施單位的負責人,顏智華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從鑽井開始就住到了現場。“每天晚上自然醒來3次,只有聽到鑽井聲,才能睡得踏實。”顏智華心裡明白,其實就是壓力太大了。但顏智華化壓力為動力,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排除萬難,最終歷時3個月實現貴盤煤HF井順利完鑽。這不僅重新整理了貴州煤層氣水平井完鑽井深最深、水平段最長、埋深最大、目的層鑽遇率最高的多項紀錄,更標誌著貴州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開啟新篇章。

臨危受命的“救火隊長”

2019年6月,顏智華臨危受命上任貴州省煤層氣頁岩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經理,此時中心正遭遇產業發展瓶頸,面臨人才的大量流失。顏智華立足貴州省“富煤缺油少氣”省情,領頭聚焦貴州特殊地質條件,制定了《貴州省煤層氣勘查及儲量評審技術要求》;把握行業發展,編制了《貴州省煤層氣、頁岩氣勘查開發專項規劃》……

“方向明瞭,大家的幹勁又回來了。”一名職工表示,一時間,技術研發團隊、裝置、科研“三大優勢”相繼凸顯,短短兩年內,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專案6項。

顏智華帶領團隊在煤層氣、頁岩氣領域形成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獲得了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貴州省非常規天然氣地面抽採重大突破。僅煤層氣直井,平均日抽採達1000到2000m3/d,部分單井突破5000 m3/d,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促進了貴州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的發展。

找回了市場,也找到了信心。顏智華說:“近兩年,我們就風風火火的實施了6口非常規天然氣引數井、10口煤層氣排採井(直井)、1口煤系氣水平井的鑽井、壓裂和排採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看到研究中心如今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顏智華滿滿的成就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每當看見大家神采奕奕,我也信心十足。”

最美勞動者|顏智華:踏遍黔山終不悔 鑽井聲聲入夢來

開疆拓土的“改革先鋒”

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五顏六色的格桑花。水果、蔬菜、食用菌……這裡是畢節市金沙縣新化鄉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這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建在廢棄礦山上的省級高效農業園區。

可誰又能想到,數年前,這裡還是地表塌陷、山體開裂的化竹煤礦。許多區域寸草不生,地表裸露,地質災害頻發。

這一切的變化,源自“魔術手”顏智華。那是2017年,省煤田地質局在大方開展結對幫扶,顏智華到當地參與水文地質、旅遊資源等調查,正著手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金沙縣新化鄉化竹煤礦責任人慕名找來。

“時間很緊,要求半年拿出方案。”顏智華深知化竹煤礦礦山修復治理難度高、工程量浩大,但還是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每天8點到崗,晚上11點下班。半年時間裡,經過顏智華全身心投入,探索適合貴州綠色礦山建設的新模式終於有了雛形,由她主持編著的《金沙縣新化鄉化竹煤礦礦區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暨礦區村民脫貧攻堅專案實施方案》順利出爐。

隨後,顏智華以礦區村民脫貧攻堅為抓手,以規劃為引領,圍繞“礦區三變”(即資源變資產、礦區變園區、農民變股民),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土地整治、生態移民搬遷等工程有機融合。

資源變資產,即企業把廢棄資源進行二次回收,有效增加煤炭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保障礦山環境治理與園區建設的資金需求。

礦區變園區,即利用治理工程整治出來的土地,投資成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統一進行規劃和開發,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民變股民,即透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園區就業、移民搬遷等方式,讓當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其中,僅土地流轉一項,村民獲流轉資金4000餘萬元,園區帶動當地群眾240人實現穩定就業……

“她依託專業優勢,為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地勘單位向生態修復領域轉型探索了一條新路。”提起“礦區三變”,同事們無不為顏智華點贊。

2018年8月,全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現場觀摩總結會在這裡召開,“礦區三變”改革經驗迅速在全省得以推廣,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領導也對“三變”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

“在這個專案中,我們拓展到了農業領域。”如今,不懼挑戰的顏智華,又開始了新探索,“就是把煤系氣科研示範專案與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更多更好地造福社會。”

一審:趙來睿

二審:花維竺

三審:羅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