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簡介李建藝攝“野象”那麼問題來了,張曉洪為啥要自掏腰包,教這些孩子學網球

6個人怎麼決出冠軍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作者:付玉梅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面板黝黑、眼神明亮、身形瘦小,揹著個竹編揹簍,王發的模樣在雲南沒什麼特別,就如許多佤族少年一樣。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王發。李建藝攝

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出現在了網球賽場上,揹簍裡裝著兩副網球拍,長長的黑色球柄露在外面。

當然,僅憑一個揹簍還不足以讓他成為全場焦點。在這個競技賽場上,他贏了,贏得驚險、熱血。他逆轉擊敗了奪冠熱門,拿下青少年網球巡迴賽廣州站u14組男單冠軍。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王發。李建藝攝

在王發原有的人生軌跡中,“贏”這個字不常出現。在他出生長大的滄源縣芒回村,娃娃們抬眼望去,都是飄在雲霧間的重重大山。

王發家是村裡的貧困戶。家裡三個孩子,他排老大,自然成為主要勞動力。比現在更瘦小的身板,也常背起揹簍,去種地、餵豬。8歲前,他沒離開過滄源縣,只會說佤語,更不知道什麼是網球。

直到他遇到張曉洪,那個他稱為“教練”的人,也是將他帶出大山的人。

在王發走紅後,外界常講述這對師徒的情誼。但事實上,張曉洪有許多徒弟,王發只是恰巧被看見的那個。在張曉洪創辦的野象網球俱樂部,像王發一樣的佤族少年就有7人,6人拿過賽場冠軍。

還有彝族、傈僳族、白族……20多位雲南的娃娃被張曉洪帶到賽場上,改寫了人生。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張曉洪(後排左二)和“野象”學員們。

從“騙子”到教練

14歲的王發壓根不知道自己火了。“他對‘火’這個字沒概念。他的世界很簡單,只有訓練,對他來說,拿到全運會冠軍才叫真火哩。”張曉洪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但是,王發能感受到一些具體的變化。比如,他要一次次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回答“成名前後的感受”,從不善言辭到脫口而出:“網球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久前,他回了趟村子,身後跟著一批來參觀的人。不少村民在短影片上刷到了他拿獎的訊息,儘管分不清是什麼比賽,但都知道:就是這個芒回村的小孩,拿了全國冠軍。

家裡從未來過這樣規模的客人,王發母親有些措手不及。為了招待大夥吃飯,她把家裡養的唯一一頭年豬殺了。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王發(左)和母親。李建藝攝

張曉洪也在場。他悄悄把王發拉到一旁,轉了1000元,讓他補貼給家人。王發推脫,但拗不過師父。最終,他只能用自己更擅長的方式表達感謝:好好訓練。

張曉洪今年54歲,常穿著一身運動服,1米87的高個兒在佤族山區裡顯得很扎眼。6年前,他剛進山裡招生時,就像一個奇怪的外來者,並不受待見。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張曉洪。李建藝攝

首先,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網球。誰也沒見過,心裡打鼓:這東西能養活人嗎?

其次,他們不相信“有那麼好的事”。張曉洪向他們承諾——負責孩子們訓練、讀書和生活的所有開銷。

這話一出,他沒少被當成“騙子”。

“臨滄、麗江、楚雄、香格里拉……差不多一年時間,我在雲南開車都開了七八千公里,都找不到願意把孩子送來的。”

他記得那些進村的土路,坑窪泥濘,常常要開幾個小時。有些人家是真的困難,屋內空空蕩蕩,連個坐的地兒都沒有,可依然拒絕了他。

所幸,他後來結識了臨滄文體廣電和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丁相洋。有當地部門拍胸脯,又聽說訓練的場地在昆明,能去大城市,才逐漸有人答應。

第一批球員來了10個,都七八歲大,個個瘦小,有的腳上連雙像樣的鞋都沒有。可以確定的是,最初沒有人是因為對網球感興趣來的。

但張曉洪已經很滿意,“就算有一個人來,我都願意教。”

王發是在半年後第二批來的孩子。張曉洪記得,“小王”眼神裡有一股勁兒,個矮,但力氣不輸同齡人。很多小球員在自己打比賽時,都因為怕緊張而拒絕讓教練到場。王發是為數不多的會主動邀請張曉洪到場觀看的人。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小時候的王發。

6年過去,張曉洪沒想到,這個孩子如今成為自己的“活招牌”。他不必再解釋太多,別人就知道,他是張教練,王發的教練。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王發。李建藝攝

“野象”

那麼問題來了,張曉洪為啥要自掏腰包,教這些孩子學網球?

故事很長,但張曉洪反覆提到這個字:野。

他說,自己性子一直比較“野”,愛折騰。他在軍人家庭長大,從小就被送進體校。從雲南省隊退役後,他做過好幾項運動的教練,最後發現,網球是“最掙錢的”。

有了一定收入後,他開始做公益,主要是資助貧困大學生和孤兒,一做就是20年。許多被資助物件提出想見他,都被他拒絕了,“好好生活就好,沒什麼可見的”。

閒暇時,他最大的愛好是看《動物世界》和旅遊。10年前,他成了半退休狀態,也有更多時間去“野”。

一次,他去雲南山裡自駕遊,借宿在一個村民家裡,讓這家的小孩當嚮導帶自己上山採風。

爬了一小時後,張曉洪發現自己手機沒電了,但充電寶落在了房間裡。“我讓那個小孩回去幫我取一下,越快越好。我記得他還沒上小學,也就六七歲。”

孩子聽完立馬動身,一下跑沒影了。20分鐘後,他出現在了張曉洪面前。

這可把張曉洪驚到了。“我爬了一個小時的路,他跑一個來回才用20分鐘,這體能太了不得了。”

一個教練的職業嗅覺告訴他:這是極佳的運動員素質。

“不練可惜了。”思考再三,他決定成立一個公益機構,培養這些雲南山區的孩子。“一是這是我的特長,二是如果他們願意練,以後就多一條路走,至少不會比現在差。”

他對這些孩子最大的感受,也是“野”。“他們身上有一種真實的野生感,眼神很乾淨,卻很有力。我堅信,如果好好引導他們,一定能發揮出來。”

於是,他將網球俱樂部命名為“野象”,期許孩子們像“小象”一樣,遵循自然,保留天性。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野象俱樂部的孩子。

學生來了後,“真的蠻野”。張曉洪回想起來,自己都忍不住發笑。

“起初沒幾個人會說普通話,都是在‘野象’學的。山裡的娃生長環境彪悍,突然開始集體生活,動不動就用方言吵起來,還動手。王發經常是跑來找我告狀那個,喊著‘教……教……教……練’,我就知道出事了。他講話結巴,都是我慢慢幫他改過來的。”

到後來,這些孩子較勁的方式變了。“他們現在比什麼?比誰的腹肌多,數著6塊、8塊,哪還是當年那瘦瘦弱弱的樣子。”

“野象”還開設文化課、禮儀課。有些孩子被“調教”了幾下,反倒把家人嚇壞了。

一個小球員跟家人影片,開場來了句:“爸爸你好,你吃飯了嗎?”

影片裡的父親,當場把剛喝下的那口茶噴了出來。“你是我兒子嗎?沒事吧?”他告訴張曉洪,自己一輩子沒聽過孩子說這些話。

這些“小野象”學習著叢林世界的法則,莽撞又可愛。但終究是孩子,表達感情的方式也很野。

“王發高興了,跑過來給我一個擁抱,我也抱了一下他。然後,他親了我的臉頰,轉頭就跑,背影一跳一跳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情流露,我看著那個背影,覺得是最好的禮物。”

以一個“父親”的心

“你是一個嚴厲的教練嗎?”記者問。

“我想來著,但我不是。我常常以一個父親的心去和他們相處。”

每次出差時間一長,張曉洪老掛念這幫孩子。孩子們也想他。他們每週六可以玩一小時手機,到那時,張曉洪就會連收訊息:“張教練,你怎麼還不回來呀?”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張曉洪(前)和孩子們。李建藝攝

訓練場上,孩子們刻苦、勤快,遠比他期許的高。外界曾質疑他訓練強度過大,讓球員每天揮7000次拍,但事實上,他從沒提出這個要求,都是他們自己去加練的。好幾次天沒亮,他還跑去訓練場“勸退”過幾個女娃娃,但她們已經練出一身汗。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野象”球員們在訓練。

但他很在意一件事,孩子們有沒有真心實意地愛上網球。

“他們起初覺得打球是為我打,每個隊都特別好勝,想得到我的認可。但我想讓他們明白,打球是為了自己。”

他想,得用孩子能懂的方式來引導。不知從何時起,他變成了一個“講故事大王”。男孩喜歡聽打仗的、熱血的故事,女孩喜歡聽體育明星的故事,講到最後都是一個道理: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還要精準拿捏每個孩子的喜好。比如王發就是一個小軍事迷,喜歡各種狙擊槍。當他比賽贏了,張曉洪就會給他送一個槍模型。多數孩子喜歡玩具公仔,張曉洪常年採購,隨時用來做獎勵。

更實際的,是告訴他們進了省隊能拿多少工資,網球教練能掙多少——這不僅關乎他們自身,還有背後的家庭,能不能活得好一點。

有了目標,孩子們幹勁十足。但他們在賽場上的表現,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走紅前,王發拿過更好的成績。2020中國網球巡迴賽,12歲的他獲得了全國總決賽的男單冠軍。同一批的幾位佤族球員也順利奪金。

“揹簍少年”火了,但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這張照片

·

張曉洪(中)與王發(左)。

也是在那一年,全國耐克杯青少年網球總排名中,排在前三的名字,都來自野象俱樂部。

這群生猛的雲南小將在網球場上大放異彩。“野象”也愈發受到關注。

除了做公益外,“野象”還招收自費的網球學員。而後者的學費,統統被張曉洪用在前者身上,日子過得緊巴巴。

河北省廊坊市網球協會主席陳金龍在瞭解孩子們的故事後,幫張曉洪在廊坊建起新的場地,並贊助了訓練和比賽的經費。

如今,球員們有12塊全新的球場,再也不用擠在4片場地上輪著打,也有了足夠的網球,不必再擔心打不上新的球。

用張曉洪的話來說,這都是因為孩子們爭氣。

王發火了,很多人說,像他這樣的孩子只是缺一個機會。其實不然。

有一些孩子剛來“野象”沒多久就跑回了家。訓練枯燥且漫長,他們不知道能不能熬出頭。

是張曉洪,一次次驅車幾小時,去大山裡把他們接了回來。看到張教練,孩子們始終還是願意跟回來。一個人的出現,遠比一個機會要來得具體、珍貴。

“我告訴每個孩子,我永遠是他們的後盾。”張曉洪說。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盧曉川

本文作者:環球人物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