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簡介龔開《中山出遊圖》區域性溥儒《鍾馗》中元節起源於道教,在書法界也有許多歷史上的書法大家信奉道教

死亡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圖片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中國俗稱的“鬼節”。

佛教農曆七月十五日有孟蘭盆節,“孟蘭盆”,梵文,意思是“救倒懸”。這一天佛教徒會在這一天舉行超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弟子目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餓鬼道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

他師傅釋迦就要求他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藉助僧眾的力量可使母解脫。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佛教徒據此神話,興起盂蘭盆節,成為修行者施佛以報父母養育慈愛之恩的節日。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而中元節起於道教,道教有三元信仰,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

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行其道,道教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響。

道教出現一部叫《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的經書,它把佛教釋迦和目連的故事被替換為原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的故事。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這部經書規定三元之日分別由天、地、水

三官

所執掌。上元為天、下元為水,分別執掌生死;而

中元作為地官則執掌一切地獄囚徒罪福之事。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地官會解救一切生靈,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這個節日以祀鬼、祭祖為中心,成為中國民間的“鬼節”。

唐代皇帝標榜為老子的後代,大力推崇道教,於是將中元節正式定為一個節日。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在中國繪畫藝術中,也有許多聞名於世的畫家們都曾以鬼為題材入畫,特別是鍾馗。藝術領域還有一個專門的主題叫鍾馗納福。

鍾馗納福是一種雕刻、繪畫的主題,以鍾馗為中心繪畫畫作或雕刻玉佩,寓意為招福納運、辟邪化災。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羅聘《鍾馗嫁妹》

鍾馗嫁妹是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故事,講的是鍾馗有個同鄉好友杜平,為人樂善好施,饋贈銀兩助鍾馗赴試。

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跟他一同應試的杜平便將其隆重安葬。

鍾馗做鬼王以後,為報答杜平生前的恩義,遂親率鬼卒於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龔開《中山出遊圖》區域性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溥儒《鍾馗》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中元節起源於道教,在書法界也有許多歷史上的書法大家信奉道教。

道家天人合一,以自然為美,追求妙趣天成的藝術境界,深深影響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歷史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信奉黃老學說,晚年,

隱居修性於浙江嵊州,與道士共修服食,不遠千里採藥石。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王羲之《黃庭經》區域性

《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是道教養生修仙專著。王羲之曾用小楷書《黃庭經》,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

到了唐代,社會普遍信封道教,大書法家張旭,他的狂草藝術,直接受益於道教宇宙論和狂奔宣洩的道教符。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張旭《古詩四帖》區域性

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也信奉道教,他的啟蒙老師張易簡就是一位道士。

蘇軾的書法藝術深受道家的影響,曾言:“吾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可見其妙趣天成的藝術追求。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蘇軾墨跡選合集》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書畫藝術,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在一些傳統的節日裡也可以看到書畫的影子。

中元節,百鬼夜行。在這一天,人們會備下酒菜,透過焚香,燒紙錢,以祭拜祖先,懷念死去的先人。

有些地方還會放水燈,據說是為鬼魂引路,幫助他們度過奈何橋。

小居有話說|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

中元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地位一度和除夕、元宵相近,不過如今中元節及其習俗已漸漸淡出人們視線。

中元節作為思念去世的親人的節日,不管習俗怎麼變化,我們對逝去的親友和先輩,仍然會滿含思念和不捨之情。

死亡不是永遠的告別,忘卻才是。我們只有追思先人,感恩他們為我們締造的太平盛世,才能更好的珍惜當下,完成他們未完成的歷史使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