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甲骨文的真偽曾存質疑,章太炎堅持是偽造,他“一錘定音”證明了

簡介”董作賓繪殷墟出土甲骨(大龜七版)手稿其實,就在此次發掘兩年之前,可能是當時“最善疑古的史學家”顧頡剛,也已經公開表示確信“甲骨文”的史料價值,並且已然與其早年推崇的章太炎學說保持距離,轉而追隨王國維的學術路徑

龜壽長存書法怎麼寫

事實上,在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之前,甲骨文的真偽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一直到去世之前,著名學者章太炎都對甲骨文持否定態度。從甲骨能否長期儲存,到殷商時代是否有在甲骨上刻字的金屬工具,都是反方質疑的焦點。那麼,對甲骨文的研究是如何在爭論中得到發展的?

甲骨文的真偽曾存質疑,章太炎堅持是偽造,他“一錘定音”證明了

1937年的殷墟發掘現場。

作者:肖伊緋

章太炎為何

痛斥“甲骨文”?

在“彥堂”董作賓與“鼎堂”郭沫若躋身“甲骨學”研究前沿之際,還發生過一樁影響力深遠的事件,一度為“甲骨學”的發展蒙上陰影。不過,這一事件客觀上激起了社會各界對“甲骨文”與“甲骨學”的廣泛關注與充分辯證,成為“甲骨學”持續壯大的“催化劑”。

1935年11、12月,上海《唯美》雜誌第9、10期連載了國學大師章太炎致青年學者金祖同的信札影印件。如果僅僅是欣賞章大師的書法也就罷了,可細讀信件的內容,卻不難發現,這竟是時年66歲的章大師在向年僅21歲的金小弟,長篇大論地痛斥“甲骨文”純系偽造,痛責“甲骨學”誤人子弟。信中開篇即語:“文字源流,除《說文》外不可妄求。甲骨文真偽且勿論,但問其文字之不可識者,誰實識之?非羅振玉乎?其字既於《說文》碑版經史字書無徵,振玉何以能獨識之乎?”

這一通寫於1935年6月28日的回信,對矢志“甲骨學”的金氏,可謂當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不過,金氏並不甘心,又陸續向章氏去信多封,於是又有了第二、三、四通章氏回信。其中,第二通章氏回信最為引人注目,因其將“甲骨文”純系偽造,羅振玉等“偽造欺人”的個人觀點全盤托出,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慨與鄙視。章氏認定,最初藥鋪作偽(以普通甲骨偽充藥材“龍骨”販售牟利),之後羅振玉附會(以古書穿鑿附會“殷墟”為河南安陽),最後當地村民作偽(因“殷墟”之說流行而以普通甲骨偽造刻制“甲骨文”牟利)的一系列連環偽造,即是當時“甲骨文”之所以突然出現並不斷被發現的主要原因。甚至就連1928年中研院董作賓等在安陽洹上村的首次官方考古發掘工作,章氏也予以否定,認為乃是當地村民自己事先偽造甲骨,之後又在自家屋簷下預埋了甲骨,然後再通知考古隊發掘出的。

章氏的第二通回信,是其回覆金祖同四通回信中篇幅最長的一通,足足寫滿了八個頁面。此信不但對“甲骨文”的來路提出了強烈質疑,還引經據典,將從漢代到清代以來偽造遠古文字的案例一一羅列出來,意即“甲骨文”乃近人偽造無疑,因為這類偽造向來是有“傳統”的。且信中指名道姓地痛責羅振玉,稱其“偽造欺人”早有案底,稱羅氏曾在日本“多造古法帖或漢唐人手跡及元明以來札牘以欺彼中好古之人”。

1939年3月25日,章氏國學講習會會刊《制言》第五十期將這四通回信全部整理成文,冠以總名《答金祖同論甲骨文書》一併發表了出來。以這樣的方式將章氏“遺書”全文刊發出來,也表達著本就是章氏陣營代言刊物的《制言》的學術立場,仍然是堅持“甲骨文”純系偽造,羅振玉等“偽造欺人”這一基本觀點的。

1941年底,金祖同又將這四通回信重新整理一遍,以全文影印與釋文的方式,並請“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作序,金氏自己又撰寫了跋文,輯成一冊《甲骨文辨證》,重新刊印了出來,在友人之間傳閱。當然,郭、金二人在各自序跋文中,均針對章氏觀點發表了不同意見,間接向學術界傳遞了“甲骨學”陣營的主流聲音。可惜的是,已經逝世五年之久的章太炎再也看不到,也無法迴應這樣的意見,而此時又時值抗戰最艱苦的期間,此書的流傳範圍也因之有所侷限。

甲骨文的真偽曾存質疑,章太炎堅持是偽造,他“一錘定音”證明了

章太炎給金祖同的書信中質疑“甲骨文”。

章門普遍質疑“甲骨文”

章太炎並非晚年才公開質疑與抨擊“甲骨文”,其早年名著《國故論衡》(1910年)中有“理惑論”一篇,就明確表達了對“甲骨文”的質疑。章氏認為,即便古代人骨都會朽壞,龜甲如何能長久遺留至今?言下之意,這龜甲本身都不是古物,乃是偽造者的“新材料”。章氏這一質疑看似有力,實則後來也為郭沫若對龜甲在刻字前後可能經過藥水浸泡、防腐處理的設想所化解。至於聲稱“得者非貞信之人”,乃是直指羅振玉等人的人品。因為對某位學者個人無好感,遂成了批駁其學術的理由,恐怕也是其自始至終不認可“甲骨文”的重要原因。

不難想象,如章太炎這樣的國學大家,都始終質疑“甲骨文”的真實性,且對參與其中的“甲骨學”開拓者們抱有極不信任的態度,那麼,眾多章氏門徒以及一向推崇與敬重章氏的傳統學術陣營中,對此有所認同與默契者,應當不在少數。即便章氏逝世之後,這種“門戶之見”上的認同與默契,仍在繼續。

章氏門下徒孫輩、黃侃弟子徐澄宇就曾著有《甲骨文字理惑》一書,承續章氏觀點,繼續闡揚師說。書中附有一條關於“甲骨文”確係偽造的“新證”,稱“西人考古學者謂殷世在石器時代,世人不知用銅鐵,而所謂甲骨刻畫宛然,刀鋼之痕此亦偽,彌之彰彰者”。關於這一“新證”,後來也為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刻制“甲骨文”工具——幾十件和田玉刻刀,不言自明地推翻了。且後來在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數件青銅刻刀,也證實了商代早已能製造出鋒利的工具,並非徐氏所採信的“西人考古學者謂殷世在石器時代,世人不知用銅鐵”之說。

不過,要推翻這一“新證”乃至這一“新證”背後的普遍質疑,還要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才能予以實現。可以想見,“甲骨四堂”及其後來的追隨者,如金祖同那樣的年輕學者,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式各樣的質疑與責難,在他們的治學歷程中,註定還有很多僅憑書齋研讀難以確證的疑點與難點。“甲骨學”要一躍成為中國學術裡的“顯學”,還需要“一錘定音”式的證明——那就是持續規模的、系統科學的考古發掘。

董作賓“一掘定音”

“彥堂”董作賓,就是為“甲骨學”一掘定音的著名學者。

1928年初,已在中山大學任副教授的董氏,因要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不得不返鄉在南陽第五中學任教。也正是在這一年暑假期間,他去安陽考察時,發現當地村民在殷墟挖掘並出賣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議由中央研究院主持進行系統發掘。同年10月13日,董作賓首次發掘並獲得甲骨殘片800餘件。

事實上,被章太炎認定“連環偽造”的這一次考古發掘,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對安陽殷墟的科學考古發掘,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董作賓在事前擬出發掘計劃和方法,把小屯遺址分為三區,採用平起、遞填的方式,探得甲骨在地下的大致輪廓後,分三步實施大規模的發掘。透過系統科學籌劃,此次在殷墟的“心臟”地帶——小屯,挖掘了40個坑,面積280平方米,出土了陶、骨、銅、玉等各種器物近3000件。

這一考古發掘的結果,以實地出土甲骨的方式確證了“甲骨文”的真實性,為當時正在勃興的“甲骨學”奠立了無可辯駁的考古學基礎。可以說,董作賓於九十年前首掘安陽殷墟,為確立“甲骨學”的主流學術地位,有著“一掘定音”之功。傅斯年擲地有聲地宣稱:“就是最善疑古的史學家,也不敢抹殺這批材料。”

甲骨文的真偽曾存質疑,章太炎堅持是偽造,他“一錘定音”證明了

董作賓繪殷墟出土甲骨(大龜七版)手稿

其實,就在此次發掘兩年之前,可能是當時“最善疑古的史學家”顧頡剛,也已經公開表示確信“甲骨文”的史料價值,並且已然與其早年推崇的章太炎學說保持距離,轉而追隨王國維的學術路徑。在其1926年撰發的著名的《古史辨自序》中,坦陳自己治學理念的轉變,就曾評述過章氏學說的積弊,確認了“甲骨文”研究的價值。

而另一位“疑古”健將,自“五四運動”以來嶄露頭角的著名文字學家錢玄同,本是章太炎門下得意弟子,他早年篤信師說,以篆文為宗,可也早在1923年前後轉變觀念,逐漸認可並接受了“甲骨文”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據其日記可知,錢玄同1923年稱“現在我們應該在甲文、金文中求殷代的歷史”。

在首次發掘初獲成功的激勵之下,從1928年到1937年,董作賓、李濟、郭寶鈞、梁思永分別主持了15次後續發掘,共計出土甲骨近兩萬五千片。其中,董作賓曾8次主持或參加安陽殷墟的發掘(前7次和第9次發掘)。隨後,他充分吸取各次考古發掘之成果,專門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

1931年,董作賓撰發《大龜四版考釋》一文,首次提出由“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1933年,撰發《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全面論證了甲骨斷代學說,確定了甲骨文的10項斷代標準,並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劃分為5個時期,創立了甲骨斷代學,為“甲骨學”開闢了新的學術路徑。而董作賓也因其在“甲骨學”方面的卓越成就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流程編輯:tf0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