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簡介定位:杭州市蕭山區鳳凰塢村採風人:範方斌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深圳記憶》(範方斌的拍攝手記)深圳服裝行業起步於特區建立之初

熟籠工是做什麼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開欄的話】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的源,在哪裡?採風,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尋根溯源的必行之路。那麼,風從何處來?

在鄉間地頭,村前屋後,街頭巷尾……文藝工作者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傾聽普通人的生活細節,獲取第一手資料,在“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光芒,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小時新聞11月起推出系列採風報道【風從田野來】——接下去的兩個月裡,記者將深入浙江大地,觀察、尋訪音樂、美術、文學、攝影、戲劇等領域創作者的採風行動。正所謂“你在橋上看雲,我在橋下看你”,見微知著,一起讀懂這塊土地的故事。

鄉村是中國的根基,也是鄉愁的寄託。

11月初,“藝路共富”浙江省村落影像創作工程成果展——“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在浙江展覽館開幕。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展覽期間,入口處的20個“鄉村盒子”是參觀者駐足時間最久的地方。每一個盒子都裝著一份甸甸的影像檔案。隨便開啟一個盒子粗粗翻看一下,有村民的肖像集冊,有一戶四世同堂家庭的口述文字,有村裡人家“老物件”的寶貝圖集,有村植物誌、建築集、風景圖冊……

首批觀眾是來自這20個村的村民,他們對盒子裡的內容再熟悉不過——沒想到有一天,長輩口中的一段記憶,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事,鄉村風貌變化的點滴,都被收進了精心編輯製作的圖冊裡。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美麗鄉村駐地攝影活動以影像田野調查和駐地創作的基礎方法,以蕭山20個村莊為樣板和物件,召集近60多位省內一線攝影師、攝影新峰人才,採集和創作出了5萬餘件鄉村影像資料。20個盒子裡的內容,只是一小部分,他們記錄下的是更廣闊空間裡的新時代浙江、蕭山農村新面貌、農民新形象、農業新成就,為新時代鄉村建立起了可貴的鄉村檔案。

展覽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主辦。

策劃人:著名攝影家傅擁軍

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

口述整理:錢江晚報記者李蔚

第一次駐地採風,我們選在了蕭山歡潭村,這其實也是一次培訓,拍過歡潭,攝影師們對田野影像調查也有了解,會拍了。

這不是一般的採風,是很深入的田野調查。我當過記者,如果以前當記者時,就懂得用這種方法去做一些採訪主題,應該會更好。

田野調查是怎麼回事,這是來自人類學裡的一個名詞,它要求調查者一步一步,真正地融入到調查物件中去。

我現場示範過,到一個村,先請書記過來,講講這個村,給他做一個口述史。口述史做完了,一個村莊怎麼拍,就知道了。很多故事都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中國的鄉村特別適合做影像檔案,七八年前我就在做了。這次我們做了20個村莊的檔案盒子,將採集到的內容精選後,編輯成一本本圖冊。

展覽時間很短,但可以透過文字的形式留下來,很有意義。

經歷了這次活動,好多攝影師成長變化很大。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以做影像檔案的方式來完整全面立體地拍攝一個村莊,這種有深度、有廣度的影像,對他們後續的創作方法和創作觀念都有所啟發。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展覽現場的一塊圖板上,把微信群裡關於策劃人對於拍攝要求的一大段文字原封不動地放大展示,一起來看看傅老師列的這份“作業大綱”——

創作重點:鼓勵藝術家個人化的觀察、記錄和創作,完成一件可以展出的優秀作品,此為自由創作(特別重要,會在展覽中重點呈現,須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的攝影、短片、影像裝置等任何形式作品)。

另外每位攝影師要完成村莊影像檔案需要拍的目錄,此為規定動作。

1、一組至少10張關於村莊風景風貌的好看照片,包括區域內重要的河流、山脈和道路等 (必須要有一幅好看的全景圖)

2、一組至少10張關於村莊建築的照片,要求正面水平拍攝,不要廣角畸變(有特色的民宅外觀、廳堂、臥室、庭院、村裡的公共建築、祠堂、大禮堂、老年活動室、學校、村部、商店、工廠等)。

3、村莊植物考(包括農作物)。

4、村莊動物考(野生動物、飛鳥等)。

5、一組有代表性的村民肖像(男女老少都要有,至少12位以上)

6、選擇一戶有故事的家庭拍攝一組圖片故事(可以收集家庭照片、整理家族史、做口述史形成文字)

7、村堂黨支部作為重點拍攝,村支書肖像及村幹部合影,並對村支書做口述史(深度訪談,形成文字)。

8、拍攝近百年來能代表村歷史發展或時代的一些物件,要有背後的故事形成文字。

9、村裡的產業結構,最好包括近百年來產業結構的變化,近幾年重要的產業(尤其是新興的產業)。

10、村裡的民俗文化拍攝和收集。

11、尋訪村裡的手藝人拍攝。

12、收集整理關於村莊百年來的影像資料,包括家庭相簿、相框、錄影、報刊電視臺和縣誌上的村莊資料等。

13、說服村會組織拍攝一個村莊的全家福。

定位:杭州市蕭山區大同二村

採風人:樓穎

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

(以下為樓穎的拍攝手記,內容有刪減)

四月中旬。我正式開始對生長的鄉村駐地影像創作大同二村的研究工作,剛開始接到傅老師的電話我還是比較糾結的。雖然我是樓塔人,但對於大同二村還是陌生的。

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大同二村被蕭山縣政府評為愛國村,是那時縣裡唯一有此殊榮的村子。還有“十八男兒抗美援朝”、“野孩子基地”、民間文化“馬燈”等特色吸引著我。

當我第一次踏入大同二村村委,我被他們的“正式”所感動。大同二村的書記以及全體村委都在辦公室等候著我。看得出他們對我們這次的鄉村駐地影像創作的重視,這更加增強了我的信心。在這四個多月的拍攝裡,我被村裡的村民樸實善良,熱情和熱愛生活所感動。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十八男兒抗美援朝”事蹟獲譽“蕭山愛國村”,為了尋找這些影像資料,大同二村還專門派了一名村幹部,我先後不止18次到大同二村,花了大量的時間拜訪這十八位志願兵的後人,瞭解他們的故事,與他們不斷進行交談,實地考察,回憶過去,希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一段歷史,挖掘歷史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

記得第一次去採訪志願軍102歲俞關堂老人的時候,當我們說明來意,一支熟悉的歌曲在耳邊突然響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俞關堂老人忽然引吭高歌。雖然年事已高,但聲音依舊洪亮。當說到抗美援朝,老人記憶依然清晰。顯然,這是他一生中最深的印記,雖然70多年過去了,血與火的往事依舊令人難以忘記。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為了找大同二村“蕭山愛國村”這個稱號的證明,我到不同的檔案館去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最後幾天終於找到了證明材料(這一證明材料是樓穎首次發現)。

如果說,2018年我的作品《樓塔》是對一個古鎮建築的平鋪直敘,那麼大同二村鄉村駐地影像創作則是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田野考察,透過18位勇士等人物故事對映大同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懷,透過細節敘事引發情感共鳴。

定位:杭州市蕭山區鳳凰村

採風人:唐志揚

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

唐志揚的拍攝手記寫得非常仔細,每一次赴村採風調查,在他的記錄下歷歷在目。在此截取了幾段,來看看正在進行鄉村影像田野調查的攝影師所經歷的日常。

2022年4月9日(以下內容有刪減)

11 點多,去童墅自然村堂哥唐祥龍家。祥龍老婆阿四在,招呼我吃中飯,我說已經吃過了。說明來意,就拍他家的客廳。他們吃好中飯,阿四拿出在挑的花邊,讓我拍,並說這張挑好後有五百元。

因為周書記介紹過童墅有手工達人,大姐知道,說就在邊上,帶我去她家。原來就在關仁家邊上,叫汪茶芬,1960年3月2日出生。

瞭解情況後,進行了一個簡單訪談。她說七歲開始挑花邊,中間停了近30年,2018年鎮裡組織挑花比賽,2個小時18根線,只有她做好,質量也最好,第一名。後來又去參加全區比賽,全區由有好幾百人,慌也慌死,心跳加快,29根線4個小時,也只有她一個人完成,並且最好,獲得2018年蕭山區第十五屆技術能手花邊工藝專案第一名。

我又向她老公邵關夫瞭解她家的住房情況,原來是拆掉了2002年建的房子,2013年開始新建,2014年建好,花了100多萬元。拍了挑花的和客廳照片。

阿四又帶我去找收藏達人邵江飛,帶我看他家後面堆放的古董石器等……

去汪茶芬家,想拍她的肖像,但光線不好,拍了幾張,又到門口拍手工達人牌,後來她老公要去收蝦籠,我就跟著去河邊拍幾張,畫面不理想。

回到家,拷照片,有的圖片清晰度不高,以後拍片要嚴謹。

2022年7月27日(以下內容有刪減)

前兩天整理書寫圖片說明,有的看筆記,有的聽錄音,有的翻村志,有的打電話核對。昨天基本完成,所以今天又出發,補充調整照片,有的文字說明與當事人核對。

第一站去創業新村社群邊上航拍交通橋,以前拍的色彩不夠好,希望有好的效果。光線好,比較通透,背景一覽無餘,缺少意境。在河邊遇到堂哥唐關仁給玉米地澆水;又在社群新鳳凰人宣傳牌前航拍,突然一對父子進入畫面,感覺有意思,就做了簡單的訪談。仲魯朋,山東泰安人,他家五個人在蕭山,母親給他管二個小孩子,住在小區內。本人在恆逸公司當機修工,老婆在快遞公司上班。

去衙前路,鳳凰紡織有限公司出租的廠區,想拍繡花機上操作工,給專題《無工不富》添一線工人。半路航拍恆逸聚合物門口的貨車。

到了鳳凰紡織出租廠房,上二樓,遇到一個男的擋車工,江西贛州人,1988年出生,月收入一萬多元。我說收入不錯,他說這家廠要管的機器多。這家公司名叫杭州嚴豪繡品有限公司,老闆是安徽人。現夫妻倆租住廠宿舍,去年11月來的,以前在紹興柯橋打工。

去陸國祥的鳳凰五金實業公司,鳳山路7號。問他企業什麼時候轉制,回答記不清了。又說現在的廠房原來是綢機屋,搬過來時已經在了,所有權是村集體的。

去童墅自然村,路邊村民家一樓出租辦的一家小企業,是鄰村項漾村村民來租的,我讓房東與老闆娘打個招呼,想拍拍。老闆娘是河南人,嫁到項漾村,縫紉機加工,是計件的,適合帶孩子的婦女,比較自由。看了一會沒有合適的拍攝物件,就去項漾村農貿市場邊上吃早餐,面一碗,10元。

吃完後去鎮政府找黨政辦華主任,不在。通了電話,瞭解有關恆逸公司的照片,他給我一些提醒,主要是恆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廠房的拍攝位置。

去官河邊,胡和法家,核實他幾歲,這是第三次去他家了,前二次是錄音、拍照。他是我爸的同學。

去官河邊曹芬仙家,拍了她家的照片牆,發給拉黑老師,展覽需要時再向他們借。

去村委會。一樓,向村副主任衛建榮再次瞭解原衛家村企業情況;向創業新村社群支部書記衛星瞭解創業新村的情況;又去三樓村政經辦主任翁洪霞辦公室,要原三改一拆的圖片,回答沒有。

回單位吃中飯,家裡休息。下午2點多又出發。

去衛子仁的杭州暢志紡織有限公司,他不在,我自己一個人拍棉紡車間。以前也來過的,沒有人來問我。

去鳳凰工業園的韻天紡織公司,目前《無工不富》專題中沒有涉及這家企業,想上一張。到了園區,韻天紡織公司老闆陸惠祥說企業現有42臺劍桿織機,多的時候有72 臺小劍桿,也是有代表性的布機,讓我自己去車間拍。

去衙前江嘯堂文化歷史博物館邵江飛辦公室,他之前給我發出土文物的說明,登門表示謝意。

5點多,太陽西下,去航拍恆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廠區,近距離,正面,效果比以前好些。

回蕭山。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風從田野來④|20個鮮活的蕭山村莊,影象裡的故事是這麼挖掘出來的

定位:杭州市蕭山區光明村

採風人:孫楊洋(浙江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

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

孫楊洋家住在杭州市區,她的駐地村莊是蕭山光明村,每次趕過去路上就要花兩個小時。到了村裡,就錯過了光影最好的時分。她後來就在住在了村附近的一家民宿,每次去從早到晚都在村裡拍。

這次展覽上,她從數百張照片中,選出光明村的動物園這個主題來突出體現。

2019年,蕭山光明村建了一個鄉村動物園。這個動物園是村民自籌的,就建在村裡孝女湖公園的北側。

下午五點,是光明村動物園最熱鬧的時候,夕陽斜照在動物園綠色的圍欄上,被抱在懷中的嬰兒,由長輩們牽著的幼兒園小朋友,還有剛放學一路小跑奔向動物園的小學生,拿出自家種的玉米葉,蕃薯杆或是吃剩的水果餵食小動物們。

動物園裡小馬駒、羊駝、小豬、梅花鹿、孔雀、黑天鵝等等,都是很親人的動物。馬兒不時發出嘶鳴聲,孔雀悠長的鳴叫在長廊裡迴盪,梅花鹿會跑到圍欄前,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最激動的是一窩窩的小香豬和小野豬,它們的鼻子拱出圍欄去爭搶人們手上的食物。這個時候動物園裡唯一的黑天鵝通常要準備睡覺了,它把頭埋在翅膀裡,什麼也不看。天漸漸變黑,動物園的熱鬧會一直持續到晚上七八點。

孫楊洋去動物園拍了很多次,跟動物園的管理員丁建昌大叔成了朋友,還去他家蹭飯。丁叔以前在外面的紡織廠工作,後來村書記讓他回來,做村裡的動物管理員。

他給孫楊洋講小動物的故事,豬爸豬媽一家,梅花鹿剛來時很兇,小馬曾經被鐵絲劃到了,村民們還一天幾趟來探病。

孫楊洋覺得,從動物園就可以感受到,在這個村莊生活的“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她鏡頭下的小動物安詳親切,那種歲月靜好深深感染了她。

定位:杭州市蕭山區鳳凰塢村

採風人:範方斌

作品呈現:“生長著的鄉村”美麗鄉村駐地攝影作品展

《深圳記憶》(範方斌的拍攝手記)

深圳服裝行業起步於特區建立之初。1979年,深圳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來料加工是深圳服裝行業早期的發展模式,很多香港商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紛紛到深圳設廠。80年代初期,一些大陸內地的“弄潮兒”也南下深圳,做起了服裝來料加工生意。

到了90年代初期,深圳就擁有了1000多家服裝企業,聚集起了40餘萬人從事服裝加工出口業務。

1986年起,河上鎮鳳凰塢村一批村民告別家鄉,陸續踏上了深圳打工之路。

一開始,由於名額有限,需要報名,甚至開後門才有機會去。

到了深圳的服裝廠,女的做縫紉車工,男的做後道大燙。年紀大的燒燒飯……

晚上10點下班是常態,出貨還要做通宵,一個月休息沒幾天;住的是10 多人一間的集體宿舍,吃的是泡麵和乾菜。

過年了,用賺到的辛苦錢買雙波鞋和買條牛仔褲,拖著密碼箱回到家鄉,與親人相會。過了元宵,又得返回深圳幹活。

30多年過去了,少男少女已成中年,這樣的深圳記憶猶在昨日。

那些在深圳拍的照片還都珍藏著,他們偶爾也會拿給子孫輩看看。

模仿深圳照片上的動作,我又拍攝了現在的他們,來一個不同時空的會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