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簡介1945年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倖存者抵達巴勒斯坦二戰戰爭期間有數萬名猶太人參加同盟國軍隊,這些人戰後回到巴勒斯坦,成了猶太民兵武裝的骨幹力量

聖經中祭司長做什麼的

猶太人早期的歷史記載與傳說交織在一起,分不清現實與傳說。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閃米特人部落在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越過幼發拉底河,來到了迦南人居住的土地。據《舊約》記載,上帝耶和華召見亞伯拉罕,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到我所指示的地方,我必叫你成為大國……”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便是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

這支閃米特人被迦南人稱為“希伯來人”,意為“渡河而來的人”。迦南人並不歡迎遠方的外族人,雙方時常發生衝突,但希伯來人還是在迦南居住了下來。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有12個兒子,這12個人子嗣眾多,發展成12個部落。據《舊約》記載,雅各曾與天使摔跤並獲勝,神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意為“與神較力的人”,“以色列人”成為希伯來人的另一稱謂。

雅各生活的時代,迦南發生了饑荒,希伯來人再次向西遷徙,越過西奈半島,在埃及尼羅河畔平靜地生活了幾個世紀。隨著埃及法老大興土木,修築廟宇宮殿,希伯來人淪為法老的奴隸,最終在首領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越過紅海,返回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環境惡劣,希伯來人渴望找到理想的家園。此時,摩西聲稱受到了上帝的啟示:希伯來人作為被選中的民族與上帝耶和華訂立盟約,耶和華授予希伯來人十條戒律,只要希伯來人遵守上帝的律法,就會回到“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迦南,希伯來人的子孫也會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一樣多。

摩西將這十條戒律刻在石板上,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誡”。“摩西十誡”是猶太人最早宗教律法,標誌著猶太教的正式誕生。猶太教對猶太民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猶太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流散於世界各地,與不同民族通婚,接受其他民族入教,從血緣上講早已不是一個純源同種的民族了。唯有獨特的宗教信仰使得猶太民族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儘管沒有一片土地,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希伯來在西奈半島漂泊了四十年,在克服種種困苦後,最終返回了迦南。

公元前13世紀左右,來自地中海的民族腓力士人控制了迦南地區。腓力士人將這片土地稱為“巴勒斯坦”,意為“腓力士人的土地”。希伯來人同腓力士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並在戰爭中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1025年,掃羅成為希伯來部落的國王,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國。掃羅去世後,繼任王位的是猶大部落的大衛。大衛原是一個牧羊人,曾在與腓力士人的戰鬥中殺死了巨人歌利亞。大衛登上王位後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最終把腓力士人逐出了境外。大衛將他的首都建立在耶路撒冷,統治了整個巴勒斯坦。

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所羅門在位期間是古代希伯來民族的“黃金時期”。所羅門用15年時間修建起了耶路撒冷聖殿,這座聖殿坐落在一個小山上,有高大的圍牆,雄偉壯麗。在猶太曆史上,這座聖殿被稱為“第一聖殿”。

公元前930年,所羅門王去世,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位,此後國家一分為二。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包括10個希伯來人部落,首都在撒馬利亞。南方的猶大王國,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部落,首都仍在耶路撒冷。

以色列王國延續了200年,經歷過19位國王,公元前722年被強大的亞述帝國滅亡了。包括國王在內的數萬人被亞述人押回其帝國內,同征服者通婚融合,最後這10個部落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猶大王國比以色列王國小得多,人口最多時也不超過50萬,相當於北方王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王率領新巴比倫軍隊,攻陷了猶太王國。耶路撒冷的城牆被夷平,聖殿被燒燬,繁華的城市變成一片廢墟,數萬名希伯來俘虜淪為“巴比倫之囚”。

至此,希伯來兩個王國先後滅亡,歷史似乎也就要終結了。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猶太人被押往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希伯來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之時,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居魯士大帝將希伯來人俘虜送回故國,並將巴比倫人搶來的戰利品歸還給希伯來人。在異鄉生活了50年之後,大約4萬餘名希伯來人回到了巴勒斯坦。也有不少希伯來人選擇留在了巴比倫,巴比倫成了巴勒斯坦之外的又一個猶太文化中心,尤其是羅馬帝國時期,巴勒斯坦猶太人飽受摧殘,巴比倫猶太人在波斯治下卻享有高度自治。巴比倫的猶太自治政權一直延續到10世紀後。

希伯來人重返巴勒斯坦後,修復了耶路撒冷城,重建了被巴比倫人毀壞的猶太聖殿。重建後的聖殿被稱為“第二聖殿”。公元前538年到前331年,巴勒斯坦一直是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在這兩百年裡,希伯來人享有自治權,經歷了一段平靜和繁榮的歲月。

公元前331年,來自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打敗了波斯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在內的整個地中海東南沿岸地區。希臘人的統治前期比較寬容,允許希伯來人保持原來的宗教和文化。希臘統治後期,統治著巴勒斯坦的塞琉古王朝強迫猶太人服苦役。希臘士兵強迫猶太人供奉多神教的偶像,在聖殿中尋歡作樂,肆無忌憚地玷汙和破壞猶太聖殿,甚至把猶太人最忌諱的豬作為祭品放在聖殿的祭壇上,最終激起希伯來人的反抗。

公元前165年,希伯來人舉行了反抗塞琉古王朝的起義,經過了20多年的浴血奮戰後,起義者們建立起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國家,史稱“馬卡比王國”。

馬卡比王國存在了約100年的時間,版圖包括整個巴勒斯坦及其周邊地區,期間一些古老的民族接受了猶太教信仰,成為了希伯來民族的一部分。馬卡比王國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奪權力,上層的祭司集團與下層的平民之間矛盾尖銳,內部的爭鬥削弱了馬卡比王國的力量。

公元前63年,羅馬統帥龐培率大軍攻破了耶路撒冷城。大批希伯來人被押解到羅馬,淪為了奴隸,巴勒斯坦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羅馬人軍隊圍困耶路撒冷

說拉丁語的羅馬人將希伯來人蔑稱為“猶太人”(jew),這一稱謂來自希伯來文“猶大”(judah)的拉丁譯名。“猶大”(judah)是雅各的第四個兒子的名字,本意是“讚美”的意思。“猶太人”(jew)這一稱謂在長期的使用中,失去原有的貶義,成為希伯來民族的統稱。

羅馬統治期間對猶太人橫徵暴斂,壓制猶太人的宗教信仰,禁止他們參拜耶路撒冷聖殿,還要求把羅馬皇帝的塑像安置在聖殿中。公元66年,羅馬總督弗洛盧斯指揮士兵進入耶路撒冷聖殿,奪走聖殿中的財寶,奮起反抗的猶太人被羅馬士兵肆意屠殺。猶太人積聚多年的仇恨全面爆發了,紛紛舉行起義,歷史上稱這次大起義為“猶太戰爭”。

羅馬當局調集了數萬大軍鎮壓起義,包圍了耶路撒冷。起義軍依託城中三道城牆浴血奮戰,戰爭進行了三年多。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起義者退守到聖殿中。羅馬人向聖殿發起攻擊,六天後聖殿陷落。羅馬士兵衝進聖殿,再次展開殺戮,隨後又放火焚燒了聖殿。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耶路撒冷陷落後,一支起義隊伍退到馬薩達要塞繼續抵抗。馬薩達要塞位於死海南端的沙漠,原本是修建在山頂上的一個行宮。羅馬軍隊在山下圍困了整整兩年,起義軍據守要塞,靠自己種糧食,接雨水為生。

公元73年,數萬羅馬士兵背土鋪成了一條上山的道路,攻陷了要塞。山上的猶太人為了避免被俘受辱,決定集體自殺。猶太教律法禁止人自殺,他們透過抽籤挑選岀10個人先殺死眾人,10人中由1人殺死其餘9人,最後這個人再自殺。羅馬士兵進入馬薩達要塞後,山上留下960具男女老幼的屍體,只有2名婦女和5個孩子倖存。

猶太戰爭持續了七年,最終羅馬統帥狄託押著俘獲的猶太貴族,扛著繳獲的聖殿祭祀品,高唱著凱旋歌曲回到羅馬。為了紀念這次勝利,羅馬人在羅馬廣場修建了一座凱旋門。

公元115年和132年,猶太人再次起義,遭到羅馬人更加殘酷的鎮壓。羅馬皇帝哈德良認為猶太人一再反抗,根源便是猶太教。哈德良下令禁止信仰猶太教,違者處死,摧毀耶路撒冷城全部建築,重新建起一座城市,並遷入外族人居住。猶太聖殿不復存在,唯一留下來的遺蹟是聖殿西面的一堵牆,這堵牆就是耶路撒冷的“哭牆”。

三次起義失敗,猶太民族被迫離開巴勒斯坦,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流散民族,在世界各地漂泊了近2000年,歷經艱辛磨難,不死不滅。

逃離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主要有兩條流亡路線:向北進入西歐,向東進入阿拉伯半島。

猶太人在西歐最初情況並不惡劣。五世紀起,基督教傳遍了整個歐洲,反猶主義思潮不斷升級和蔓延,猶太人在歐洲的生活開始滑向深淵。

基督教最初是猶太教的一個異端派別,創始人耶穌以及信徒都是猶太人。猶太教認為只有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神,救世主“彌賽亞”是一位傑出的世俗君主而不是神,猶太人是上帝唯一的選民。基督教宣稱耶穌是救世主“彌賽亞”,耶穌也是一位神,任何信仰耶穌的人都是上帝的選民。

基督教經典《新約》把猶太人塑造成是謀殺耶穌的兇手,是歐洲反猶主義思潮的源頭。《新約》四部福音書大致都寫於公元65年到95年間。四部福音書對猶太人的態度愈來愈惡劣,尤其在耶穌受難敘述中,對猶太人的打擊面不斷擴大,反猶思想層層升級。

四部福音書關於耶穌之死的描寫由模糊到清晰,不斷新增具體細節。《馬可福音》中記載猶太教祭司長把耶穌交給羅馬總督彼拉多,彼拉多下令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

《馬太福音》中增加了彼拉多的妻子的言論,彼拉多的妻子懇求她丈夫不要給耶穌定罪,因為她夢見耶穌受了許多苦,這一劇情顯示代表羅馬的彼拉多夫婦對耶穌受難既同情又無奈。

《路加福音》中的彼拉多被塑造成了耶穌的同情者,增加了彼拉多勸解猶太人釋放耶穌的情節,但在猶太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將耶穌交給猶太人處置。

《約翰福音》中彼拉多升級為拯救耶穌的鬥士,彼拉多反覆宣告耶穌是無罪的,並數次想要釋放耶穌,但遭到“全體猶太人”的威脅。

從《馬可福音》到《約翰福音》,代表羅馬統治者的彼拉多在耶穌之死上完全無辜,殺害耶穌的責任人從猶太教“祭司長”擴大到“全體猶太人”。

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只有羅馬統治者才有生殺大權。猶太人作為被壓迫的群體,沒有判人死刑的權力,更不具有威脅、逼迫地方長官的權力與能力。《新約》作者有意淡化羅馬統治者的責任,原因可能是為了維護基督教與羅馬當局的關係,與羅馬對抗會影響基督教的發展。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把罪責推到猶太人身上,貶低猶太人,有利於基督教發展教眾的。

歐洲基督教教廷最初希望猶太人能改變信仰,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遭到拒絕後,教廷宣揚猶太人是上帝唾棄的民族,對猶太人展開迫害。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13世紀法國聖經中的插圖,十字軍戰士殺死猶太人

《馬太福音》中作者讓猶太人親口說出:“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這種赤裸裸的反猶主義,給了基督教迫害猶太人時有了正當的理由。此外猶太人背井離鄉,失去土地後紛紛選擇經商為生。猶太人生存能力是很強的,到一個地方不久,就能站穩腳跟。猶太社團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後,往往都是當地經濟上最富裕的群體。所以,迫害猶太人不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救贖,還可以得到現實的財富。

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歐洲猶太人的歷史轉折點,對猶太人的迫害從精神上攻擊轉向了身體消滅。十字軍士兵被告知,殺一個猶太人就會得到上帝的救贖,赦免所有的罪行。這一時期有一句口號叫“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

1180年,羅馬教廷頒佈法令,規定猶太人必須與基督教徒分開居住。猶太人集中居住的區域被稱為“隔都”,很多國家的猶太人除了正常稅收外,還要額外繳納人頭稅。

1182年,法國國王宣佈驅逐境內所有猶太人,沒收猶太人全部財產。但不久之後又把他們召了回來,因為猶太人是法國稅收的主要來源。

1215年,羅馬天主教會宣佈,所有猶太人必須佩戴錶明其猶太身份的徽章,違者處死。

1253年,英國宣佈,將猶太人驅逐出英格蘭和威爾士。兩百年前,英國國王為了籌集資金將猶太人召到英國,猶太人佔英國人口千分之一,卻交納七分之一稅款。猶太人被驅逐時,國王沒收了他們的全部財產。

1492年,西班牙國王頒佈法令,規定猶太人要麼改宗成為基督教徒,要麼在三個月內離開西班牙。約有五萬名猶太人受洗成為了基督教徒,這些被迫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被稱為“馬拉諾”,在是西班牙語中“豬”的意思。20萬名不願改宗的猶太人被迫離開西班牙,他們離開時不允許帶走金銀等值錢的東西。

到15世紀末,除了尚未統一的義大利和德國外,猶太人已基本上被趕出了西歐,多數遷往歐洲東部、北非和奧匈帝國境內。

與流散歐洲的同胞相比,向東逃到阿拉伯半島的猶太人幸運得多。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的後裔。伊斯蘭教與猶大教在教義上接近,歷史上又沒有什麼恩怨糾葛。阿拉伯帝國允許猶太人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給予猶太人社團自治權,但要求猶太人繳納“人丁稅”。公元8世紀時,阿拉伯人從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了西班牙。當地深受基督教迫害的猶太人對阿拉伯人的到來歡欣鼓舞,在阿拉伯人統治下,西班牙猶太人社團在繁榮了700多年,直到15世紀被基督徒放逐。

基督教反猶主義一直持續到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新教改革者對猶太人的態度較為溫和,針對猶太人的宗教迫害大為減少,猶太人有了一絲喘息之機。

19世紀,歐洲各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國家。人類歷史進入了民族國家時代,民族主義成為歷史的驅動力。反猶主義的動機從宗教轉向民族主義、種族主義。

歐洲民族主義鼓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猶太人恪守猶太教律法,很難被當地主體民族同化,猶太人因此被視為異族,是“民族中的民族”“國中之國”。

歐洲種族理論認為種族出身是永恆的、可遺傳的,決定了一個人精神實質,環境因素改變不了一個人的思想。猶太人即使皈依基督教,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種族特徵。種族主義者宣稱,歐洲民族屬於藍眼睛的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屬於黑眼睛的閃米特人。雅利安人是最優越的人種,與猶太人通婚會玷汙雅利安人的純潔血統。

種族主義者不追求改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張對猶太人進行肉體消滅,猶太人作為人的資格被抹殺。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實施系統性的肉體消滅,歐洲共有600萬猶太人喪生,佔當時全世界猶太人口的三分之一。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佩戴猶太人標誌的猶太女性

納粹大屠殺催生了猶太人的民族意識,猶太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法國人、波蘭人,而永遠是猶太人。沒有祖國的猶太人只能任人宰割,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

猶太復國思想的關鍵人物是西奧多·赫茨爾。1896年2月,赫茨爾發表他的著作《猶太國》,提出了完整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1897年,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國際性的政治運動。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西奧多·赫茨爾

羅馬帝國之後,拜占庭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塞爾柱突厥人、歐洲十字軍、馬穆魯克人、蒙古人、奧斯曼土耳其先後佔領巴勒斯坦,當地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的阿拉伯人。

1882年時,來自東歐的猶太人到達巴勒斯坦,猶太人開始有組織地前往巴勒斯坦定居。這一年,巴勒斯坦有30萬阿拉伯人,2。4萬猶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為了爭取各國猶太人,支援猶太復國主義。1917年11月,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復國主義同盟主席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贊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史稱《貝爾福宣言》。一個月後,英軍從埃及攻入巴勒斯坦,佔領了耶路撒冷。此後,英國實行“扶猶排阿”政策,支援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

猶太人蜂擁而至,不斷購買和開墾土地,損害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權益。

1920年春,耶路撒冷阿拉伯人舉行了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遊行,阿拉伯人襲擊了猶太居住區,猶太人進行報復。

1929年8月,阿拉伯人、猶太人為爭奪耶路撒冷的“哭牆”,再次爆發了大規模流血衝突。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執政後,猶太人紛紛逃離德國和中歐,湧向美國和巴勒斯坦。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1934年來自德國的猶太人步行抵達巴勒斯坦

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立“阿拉伯最高委員會”,開展有組織的反猶鬥爭,並得到了其他國家和地區阿拉伯人的支援。猶太人民兵武裝也不斷擴充人員和武器,搶佔地盤。

二戰爆發後,中東作為歐洲的側翼,擁有石油資源,也是英國到印度的中間節點,成了英國、德國互相爭奪的戰略要地。英國為了爭取阿拉伯人的支援,放棄“扶猶排阿”。英國明白,由於希特勒的反猶政策,猶太人絕不會站到軸心國一方。

1939年,英國發表了《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白皮書》,對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猶太人購買巴勒斯坦土地進行嚴格限制,英國和猶太人開始由合作轉為對抗。這一年,巴勒斯坦猶太人口已達45萬,佔巴勒斯坦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戰期間納粹系統性屠殺歐洲猶太人,逃出歐洲的猶太人渴望進入巴勒斯坦。英國對猶太難民實行配額限制,每年只有1萬個的移民限額、2。5萬個難民名額,大量猶太移民被拒之門外。1940年11月,英軍在海面上攔截了兩艘破舊的難民船,殖民當局拒絕難民登陸,把難民押往模里西斯拘留營,結果難民船在海上沉沒,造成250人死亡。1941年底,又一艘破舊的難民船被滯留海上,最終沉沒,只有一人生還。這些事件激起了猶太人對英國人強烈的憤怒。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1945年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倖存者抵達巴勒斯坦

二戰戰爭期間有數萬名猶太人參加同盟國軍隊,這些人戰後回到巴勒斯坦,成了猶太民兵武裝的骨幹力量。1945年10月,哈迦納、伊爾貢和萊希三支猶太武裝組織聯合,成立希伯來抵抗運動民兵武裝,對英國人、阿拉伯人發動了一系列恐怖襲擊。

1946年7月22日,伊爾貢民兵武裝對英國在巴勒斯坦的駐地發動恐怖爆炸,炸死91人、炸傷45人。英國調集2。7萬名英軍進行報復性鎮壓,逮捕了大批猶太民兵。這一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英國人之間的衝突在巴勒斯坦全境蔓延,猶太民兵武裝實施的暗殺、綁架、爆炸等恐怖和破壞活動達到了高潮。

英國雖然取得了二戰勝利,但戰後財政枯竭、債臺高築,無力維持龐大的海外軍事力量。1946年4月2日,英國駐聯合國代表正式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要求聯合國接管巴勒斯坦。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猶太國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6。4%),阿拉伯國面積為1。12萬平方公里(佔42。8%)。

聯合國分治決議通過後,猶太人奔走相告、喜極而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舉行了慶祝活動。從羅馬毀滅耶路撒冷以後,兩千年來,猶太民族流散四方,受盡迫害、驅逐、殺戮,真切地體會到沒有祖國的屈辱。

181號決議遭到了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們是猶太建國運動的直接受害者。12月18日,英國政府宣佈撤離巴勒斯坦的決定,駐紮在巴勒斯坦的英軍最後撤離日期是1948年5月14日。

從12月開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展開搶佔地盤的衝突。猶太人做了充分的準備,發起全民總動員,所有男女青壯年都參加軍事訓練,還派人到國外募捐、採購武器。雙方互相襲擊對方的居民區,切斷交通線,整個巴勒斯坦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巴勒斯坦三面都是阿拉伯國家,西面是茫茫大海,猶太人背水一戰,沒有任何退路。納粹大屠殺倖存下來的猶太人,將巴勒斯坦視為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戰鬥。而很多阿拉伯人選擇逃到鄰國避難,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最終,猶太人佔據了明顯的優勢。一些極端猶太右翼武裝為了驅趕阿拉伯平民,實施了恐嚇性的暴力行動。1948年4月10日,伊爾貢武裝對耶路撒冷附近的戴爾亞辛村發起襲擊,殺死了250多名阿拉伯村民。兩天後,阿拉伯武裝也進行了報復,伏擊了猶太人的車隊,打死了77人。恐慌的情緒在阿拉伯人中蔓延,加劇了外逃的浪潮。據估計,1948年前四個月裡,約有30萬阿拉伯人逃離了家園。5月初,猶太人實際控制的領土已超過了聯合國分治計劃所規定的面積。

1948年5月14日,英國當局最後一批官員離開巴勒斯坦。當天下午四點鐘,猶太民族委員會舉行儀式,宣告猶太國家——以色列的誕生。

流浪兩千年——猶太人的民族史

以色列宣告成立

參考文獻:

中東國家通史[M]。 商務印書館 , 彭樹智主編, 2002

猶太復國主義史[M]。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 拉克, 1992

中東國家通史[M]。 商務印書館 , 何志龍著, 2005

猶太文化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徐新著, 2006

民族主義與當代國際政治[M]。 世界知識出版社 , 劉中民,左彩金,駱素青著, 20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