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傳統文化之古銅色論

簡介故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也

古銅金色用什麼顏色調整比例

論古銅色

高子曰:曹明仲《格古論》雲:“銅器入土千年者,色純青,如翠;人水千年者,則色綠如瓜皮,皆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潤。”

此舉大概,未盡然也。若三代之物,迄今何止千年,豈盡瑩潤而青綠各純者也?若雲人土則青,入水則綠,其水銀色並褐色黑漆古者,此又埋於何地者也?凡三代之器,人土年遠,近山岡者多青,山氣溼,蒸鬱而成青;近河源者多綠,水氣滷,浸潤而成綠。餘見一物,乃三代款識,半身水浸,年遠,水痕涸溢數層,此為入水無疑,而色乃純青。

其著水潭底方寸,少黃綠色,則水土之說,豈盡然哉?餘思鑄時,銅質清瑩不雜者,多發青;質之渾雜者,多發綠。警之白金,成色足者,作器純白,久乃發黑;不足色者,久則發紅發綠。

此論質不論制,理可推矣。他如古慕中近屍者,作水銀色,然水銀色亦分二種,有銀色,有鉛色,惟鏡居多。古者屍以水銀為驗,彼世死者以鏡相遺,驗者即以鏡狗,取照幽冥之義。

故銅質清瑩者,先得水銀沾染,年久人骨,滿背成銀,千古亮白,謂之銀背。其有先受血水穢汙,始受水銀浸入,其銅質原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謂之鉛背。其有半水銀,半青綠,硃砂堆者,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淨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

今之鏡,以銀背為上,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又若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又高,而此色甚易為假。至有古銅鼎酬尊彝,亦有水銀色者,何也?此在墓中得水銀散漫之氣,沾染而成,故惟一角,一耳,一旁有之。

或地近生水銀處,亦成此色。所以鼎弊無全身水銀色者,而鍾馨則萬無一二也。上古銅器,以質厚為佳,年既久遠,土鏽侵骨,質已鬆脆,厚者尚有受用,薄者若少擊搏,不破即裂。又如無青綠而純紫褐色者,曹明仲以為人間流傳之色,非也。三代之物,因人土沉埋,後人方得集以傳世。

若雲三代流傳到今,方有此色,何能在世數千年不為兵賢銷爍,破損沉淪者耶?此等器皿,出自高阜古冢,磚宮石室,燥地秘藏,又無水土侵剝,又無屍氣染惹,列之石案間,惟地氣蒸潤,且原制精美光瑩,變為褐色,純一不雜。

故鼎彝居多,而小物並秦漢物,褐色絕少。近見褐色上有青綠點子,乃出土之後,人以鹹酸之味侵染乃爾,非透骨綠色。故褐色上有云頭片,芝麻點,硃砂斑,並綠翠雨雪點者,此為傳世物也。非傳世上三五千年,始成褐色。故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也。

若得淳青綠,一色不雜,瑩若水磨,光彩射目者,又在褐色之上。色。故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也。

若得淳青綠,一色不雜,瑩若水磨,光彩射目者,又在褐色之上。

宣廟喜仿褐色,故宣銅此色為多。凡銅器出自三代,不惟青綠瑩潤,其質,其制,其花紋款識,非後人可能彷彿,自不容偽。若明仲雲必三代之物,方有硃砂斑,此大誤矣。宋元之物,亦有大片朱斑,若魚子者更多,蓋受人血氣侵染,便成朱斑。

亦有二三層堆疊者,刀刮摩擦不可泯也,豈盡三代物哉?不可不考。

傳統文化之古銅色論

傳統文化之古銅色論

傳統文化之古銅色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