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雷軍、王興、張一鳴、張小龍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簡介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任務,一旦使用者完成了他的任務,他就應該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產品裡面,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義

打小龍有什麼好處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穀倉爆品學院,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必然是來自多年的積累和思考。踩中風口或許是因為運氣好,但是真正飛得起來又能飛得高、飛得久,拼的是真實力。

那些抓住了風口,又乘勢起飛的大佬們,到底做對了什麼?我們整理了小米雷軍、美團王興、位元組跳動張一鳴和微信張小龍的一些演講和採訪內容,梳理出上百條幹貨內容,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做的。

雷軍: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

從業至今30年,如今雷軍手握金山和小米兩家上市公司。我們翻看了雷軍過去近10年在一些演講和採訪中說過的話,整理出以下這些乾貨思考。

雷軍、王興、張一鳴、張小龍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一)關於創業

1、所有成功的企業,其實都是機遇造就的。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當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時候,你對大形勢的分析判斷,對未來趨勢的看法,對長期的遠景是異常重要的。

2、每一個創業者,不要把自己當企業家看,要把自己當阿貓阿狗看。我覺得創業真心不是人乾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阿貓阿狗的決心就不要來創業。

3、創業心態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要做自己覺得酷的產品,就是要享受這個過程。

4、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希望用奇招來逆轉,這是錯的。遇到困難一定是某個基本功出了問題,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只有當你守正了,立住之後至多是好一點差一點,然後你再想奇招怎麼勝出。尤其是大規模的企業,守正非常重要。

5、創新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的競爭,誰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誰就擁有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就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6、只有兩件事叫創新:一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二是做別人做過了失敗的事情。

7、在資本市場很低迷的時候,創業有很大的機會,在這個時候你可以靜靜琢磨你的商業模式,琢磨你的產品,你有了時間。

在資本過熱的時候,市場不給你時間,有的融資能力強,砸一大把錢就把你砸死,這樣一些好的創意就被扼殺,你的積極性就被扼殺。

8、國貨的問題本質,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效率不夠高,第二使用者體驗不好,這就是做網際網路行業的精髓。

9、網際網路的本質實際上是傳統商業做到極致,就是你用什麼樣的觀念看待使用者,用什麼樣的觀念看待產品,什麼樣的觀念看待員工和股東。

(二)關於企業經營

10、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

11、“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沒有人能擊敗我。”做企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抹黑,各種各樣的攻擊。

12、一手抓創新,一手抓效率,是有可能長盛不衰的。

13、對一個公司而言,只有把技術做到極致,才能勝出。每一個點都比別人做得更深一些,你才有機會獲得市場。

14、毛利率高的公司,效率一定很低。在低毛利的情況下,怎樣高效率地工作才是厲害的地方。

15、口碑是“超越預期”。只有做到極致,才有機會超越預期。極致產生口碑,而口碑的好處是:使得marketing成本幾乎為零。

16、凡是口頭上把使用者當上帝全是騙人。把使用者當朋友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偉大公司。

17、企業如何過冬天?

首先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慌,信心和勇氣是最重要的。因為只要有信心,我們就能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拿出解決方案。

第二,要嚴控成本,提升效率。

第三點,還要持續的創新,因為只有創新能夠穿越整個經濟週期。

18、對網際網路企業和新經濟企業,我有一個非常大的認知,那就是一定要高速成長。一個高速成長的公司,容易聚集資源,也容易抵禦風險。我在做小米的時候,也推崇要跑得足夠快。

19、核心技術的投入必須長期持續堅持。

(三)關於做產品

20、我堅信產品不好的時候,大量的成本會浪費在中間環節,好的產品則具備非常強的穿透力。

21、消費升級不是賣得越來越貴,而是同樣的價錢可以買到更優質的產品。

22、價效比不是戰術,價效比是一種價值觀,價效比是一種商業模式,價效比是一種核心能力,背後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死磕自己的決心。

這裡有兩條重要的內涵:第一條,極致的效率;第二條,嚴於律己死磕自己。

23、首先我們考慮使用者體驗,接著我們再考慮怎麼能夠成本定價,怎麼能夠高效率,做到巨大的量以後你就獲得了合理的利潤。

24、當你把一個東西做到最優解的時候,別人是沒有辦法超越你的,只能跟你做成一樣的。

25、很多人在做產品時思路是不對的,使用者要買的是產品,不是買的促銷員、不是買的廣告。

26、怎樣把產品做好?我的觀點就是在全世界範圍裡找最懂這個事情的人來做,團隊也都是最好的團隊。

27、網際網路能夠幫助產品口碑的傳播,無論是好的口碑還是壞的口碑。當然,壞口碑的傳播速度比好的口碑傳播速度要快很多,所以在這個時候,產品的設計、質量就尤為重要。

28、我覺得一個打動人心的產品,不需要太高的推廣成本就能很輕鬆地被消費者所接受,而且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的傳播。

(四)關於小米

29、小米其實是藉助了海底撈的口碑模式,堅持像同仁堂一樣貨真價實做好產品,然後像Costco和沃爾瑪一樣透過流程最佳化、模式創新做到質優價廉……這幾乎就是我們網際網路的七字訣、參與感、和使用者做朋友、口碑營銷,這就是這三家公司參考的結果。

30、小米的秘訣本質上就是要竭盡全力把產品做好,竭盡全力提高商業效率,沒有任何可以投機取巧的地方。小米的出發點不是現在我要賺多少錢,而是我怎麼把這個事情做得超預期。

31、只有用最好的供應商,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加工廠,才有機會做出最好的手機。我覺得好的品質是花錢花精力找最好的人才有機會做出來的。

32、小米的無就是小米的有,這是辯證的。我們把自己不擅長、但有別人做得好的讓別人去幹,我們只幹自己擅長的。

33、小米商業模式是怎麼實施的呢?每半年做一個重點,每半年聚焦一件事情。

整個商業模式像旋風一樣是旋轉起來的,越旋轉,力量就越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為這個模式加分。

34、我們確立了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技術為本、價效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35、小米所實踐的網際網路模式的核心是“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有朋友跟我說:這不就是努力做產品,贏取好口碑的意思嗎?好像每一個企業都在這麼要求自己啊,為什麼小米與眾不同?

我細細想了想,我覺得可能,還差一點態度。這個態度對於小米來說,就是誠意。

第一個誠意,是你能不能拿出誠意來,去聽傾聽戶的意見。

第二個誠意,是你能不能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做產品。

第三個誠意,是你做完這樣的誠意產品之後,能不能給它定一個有誠意的價格。

36、小米的核心競爭力,第一是米粉文化,就是和使用者交朋友。

第二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第三是鐵人三項,就是三項基本功: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

第四是實業+投資,用生態鏈完善產品組合。

王興:美團創始人兼CEO

關於創業、工作和成長,我們從王興的公開演講中整理了他的幾點感悟。以下內容來自於王興公開演講:

雷軍、王興、張一鳴、張小龍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一)不要因為某個問題很重要,就停下來解決問題

沒有哪一條經驗是完全能夠適用的。不管是我自己的經驗教訓,還是別人的總結,每一條看似正確的建議,在實踐的過程中你總能找到很多的反例。

對創業公司來講,發展速度、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都至少在短期內能夠被容忍,被掩蓋,或者不會爆發。可能很多問題當時是個問題,你長大十倍、百倍之後它就不是問題了,甚至不需要解決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因為我們在創業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類似的事情。美團發展到今天也有很多問題,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持續地成長,那麼很多問題至少還有解決的機會。

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給你一個建議就是:一定不要因為某個問題很重要,就停下來解決問題。

創業公司一定一定不能停,沒有什麼問題是值得你停下來,甚至是慢下來去解決的,這樣只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二)格局上輸了,不管多努力都不可能贏

雷總(雷軍)說網際網路創業的七字訣是:專注、極致、口碑、快。專注是排第一位的,因為創業比拼的是個人、團隊、所有資源,就像刀鋒一樣,越專注越有力量。

但這個也有反例。首先專注是事情聚焦,不要一下做很多事情。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業務範圍設得太小,有時會固步自封,最後你會發現你在格局上完全輸了,不管多麼努力都是不可能贏的。

比如電商早幾年,淘寶做得非常厲害,資本也雄厚。馬雲做對了很多事情,其實也做錯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做一個大平臺。

回頭看,2003年左右開始起來的那些公司,如果專注做一個垂直電商基本上是沒有勝出希望的,這在策略上一開始就輸了。

美團點評瞄準的也是大平臺。餐飲、旅遊、到店綜合類每個領域都能做到幾百億美金,光餐飲這個事就能和淘寶一樣大。因此美團有機會做到阿里、騰訊這樣的體量。

我們的使命是:We help people eat better,Live better,中文是:幫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在這個使命之下,凡是最終要發生的,我們就會選取合適的角度進入。

但一顆流星燒完就燒完了;行星可以長久存在,但它不會自己發光;恆星會發光,同時它和流星的發光方式不一樣,流星是燃燒掉了,恆星是靠核聚變,所以恆星必須夠大。

我們在努力成為恆星。

(三)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向上或向下,而是持續向前

有一本關於我的書叫《九敗一勝》。坦率地講我不覺得我們已經成功,我也不是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尤其不喜歡一勝的說法。我們只是在一個不斷往前走的路上,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心態。

麥克阿瑟有一句話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當然他是對軍人說的。對軍人來說,只有已經死亡的人才能看到戰鬥的終結。

雖然你不需要參加戰爭,但是你的義務、你的激情就是在時刻準備著戰鬥,只有死亡者才能看到戰鬥的終點。

現在環境變化越來越快,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沒有任何人能夠覺得已經成功,或者覺得自己能夠保持成功。必須保持一個不斷向前的心態。

一個韓國裔的美國棒球手,在他職業生涯中有非常輝煌的成績。別人問他:“你過去職業生涯一直是向上的,可能到了一定年齡段體力會下降,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他給了一個非常簡潔的回答:“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定向上或者向下,關鍵是持續向前。”

職業、人生、創業,都是如此吧。

(四)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越有耐心

一個人想做到TOP ,就要理解TOP這個詞:TOP = talent + opportunity + patience

這個人需要有天分、有才能,要有合適的機會,同時還有長期的耐心。

一位攝影師在比賽中得了金獎,有人問他得獎照片拍攝花了多長時間。也許按下快門只需要0。001秒,但是他為了找到這個機會花了10年。

放到商業來說,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打贏的。不是我們打倒了對手,是他們自己絆倒的。美團點評的幾場關鍵戰役,我們都有積極的耐心。

《孫子兵法》還有一句話,勝可知,而不可為。你做得足夠好,但這不代表你能勝,只有當你的對手做了愚蠢的事情,你才能勝。比如,去哪兒是怎麼輸掉的?是因為他們不夠有耐心。

對於未來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

我的耐心比多數創業者要更多一點,這是我連續創業的體會,也和我的信念有關。“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你是要當反派殺人放火,還是要當正義的一方修橋補路,哪怕最後死無全屍?這是信念問題。

不過,等待的時間會很長,可能5-10年,你要耐得住寂寞。

張一鳴: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兼CEO

今年是位元組跳動9週年,張一鳴在9週年慶上發表演講,分享了他是如何以平常心對待自身、公司、競爭、成功和失敗的。以下內容整理自張一鳴演講內容。

雷軍、王興、張一鳴、張小龍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一)預期或標籤都是束縛

當你特別在乎結果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發揮得不好。

比如我們在射箭,瞄準的是靶心,但如果你想著“我要拿十環”的話,其實不容易發揮好。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帶著預期的時候,就會動作扭曲,容易搞複雜。

“我應當如何如何”,如果你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的預期,那麼你在思考或者決策時,多多少少會受到束縛。各種各樣的標籤都會帶來心理負擔。

比如說高管的標籤,可能讓人因此不好意思提出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也可能沒法像使用者一樣去深入體驗產品場景。如果自己定位是大公司,就會想,大公司應該怎麼樣辦年會,大公司要有宏大的戰略,要開動員會。title也是如此。title會讓人產生比較,副總裁就要管多少人,要有怎麼樣的彙報形式,需要和什麼級別的同行對接,產生各種形式的束縛。

又或者年輕人的標籤,會讓你不敢提出想法、建議或者批評。把自己定位成前端工程師,就覺得不需要看機器學習的知識。我在酷訊的時候做後端,但前端有問題也去參與,產品有問題也參與,銷售有問題也參與。我覺得不要受自我設定的限制,對我而言,這些體驗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關注當下,平常心對待過去和未來

《The Power of Now》(《當下的力量》)書中有一段話:所有的消極都是由心理時間的累積和對當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慮、緊張、壓力、憂慮—— 一切的恐懼都因過於關注未來而引起;愧疚、遺憾、怨恨、委屈、悲傷、苦澀—— 一切的不寬恕都因過分關注過去而出現。

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別有規律,也不算特別有紀律性,經常看手機,聽音樂、看頭條、刷抖音西瓜,跟外界傳說的不大一樣。有時候晚上計劃做一個工作,但後來被西瓜上有意思的內容吸引了,看了很久。睡前又有點懊惱,然後報復性地工作一會兒,又導致晚睡,第二天重要會議上精神很不好。其實這個時候,你應該做的是趕緊去休息。我現在雖然還經常沒計劃,但是至少發現太遲了,不懊惱,馬上去睡了。

《The Power of Now》重點講,人們用太多時間去憂慮未來和糾結過去,很少時間注意力在當下,關注當下最應該做的事,當下的感受,當下的判斷。

過去是動態加速的一年,相信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擔心。但可能在大家擔心的過程中,時間、精力,已經消耗掉了,對於更重要的當下、當前要做的事情,反而可能缺乏關注。或者可能在對損失、犯錯誤的懊惱中,又錯過了新的機會。

有的公司開年會說,公司非常好,業務非常好,明年會更好。我不太想跟大家強調這個,業務總會有各種情況,會起起伏伏。也有人經常問我說,你怎麼面對焦慮的,你們公司去年漲了100%,明年還能漲100%嗎?我一般這麼回覆:我們公司明年為什麼一定要增長100%?

當然,我們希望可以高速增長,但不應該讓增長焦慮影響到你。現在公司業務增長確實非常快,但我們不能沉醉於過去的成果,也不能懊惱過去的錯誤,同時也不能有慣性的預期。睜大眼睛看清楚環境,瞭解使用者,沒有雜念地做好決策,結果是多少就是多少。

我們不要反過來被外部評價定義和影響,應該基於自己提更高的標準。

(三)競爭是最好的藍軍

我其實不止一次聽到團隊說,競爭怎麼沒完沒了,到底什麼時候才結束。

我覺得平常心對待競爭對手,第一點是要把競爭當作常態。不要想逃脫競爭,競爭也是好事。甚至我覺得,不應該透過併購來結束競爭。我們看到很多透過併購消滅對手的公司,越來越自我感覺良好,最後都懈怠了。

競爭對手是很好的藍軍。競爭對手可能有產品創新,市場策略等好的方法值得你學習。哪怕是競爭對手推動的批評文章,我們也認真看,而不是憤怒。也許文章裡80%都有問題,但20%是對我們有啟發的,那我們應該吸收那20%。除了競爭對手,沒有人會那麼認真挑你問題。

當然,還有“不要為了競爭而競爭”。有時候,一段長時間競爭以後,會以打敗競爭對手為目標。舉個例子,之前微軟和谷歌競爭,很長時間內微軟都是把打敗谷歌作為目標,大力投入搜尋。直到幾年之後才意識到,真正影響核心業務的是新興的雲計算,對手是亞馬遜。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對一些機會視而不見?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在競爭過程中,心態已經不平衡了,更多地傾向於戰勝對手了。競爭以外,可能還有別的原因,比如對成功的慾望,對上市的期望等等。在這種心態不平常,已經有偏執、差別心的情況下,公司可能會“失明”。

(四)All-in有時候是偷懶

很多人做業務會說要all-in,我覺得,隨便說all-in的團隊有很大問題。all-in有時候是一種偷懶,如果你想得很清楚了,戰略應該如此,那沒有問題。但我的感受是,在很多時候,只是“我不想再想了,賭一把吧”。

還有一種走捷徑的方式是:對事物的過度抽象,對方法論的過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論其實並沒有那麼有用,大部分情況下,甚至可能是沒什麼用的。因為你對一個事情抽象,相當於思維上加槓桿。一旦這個槓桿加錯,通常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實這種現象有一個對應的說法,叫作“理性的自負”。因為知識有限性是非常明顯的,很多是非結構化的知識,過度地使用概念其實是無助於理解的,避免過度抽象使用方法,也是一種平常心。

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太容易說“說白了就是這樣”。我們在做結論的時候,要猜想其他可能,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張小龍:騰訊副總裁,微信創始人

張小龍關於產品和使用者的思考,值得很多行業學習與借鑑。每年的微信公開課演講,是張小龍輸出新思考的重要節點,從張小龍歷年公開課的內容中,我們梳理出他對產品和使用者是如何思考的。

雷軍、王興、張一鳴、張小龍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一)“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使用者價值是第一位的”

1、“這是騰訊公司裡面一直在強調的價值觀,就是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使用者價值是第一位的。”

2、“微信產品的本質是尊重使用者和個人。”

3、“舉個例子,我們在很多產品裡面都會看到“您”這個字,但是在微信我們說不能對使用者稱“您”,而是“你”。我們並不需要用一個很尊敬的態度稱呼使用者,而是應該當朋友一樣稱呼,所以應該是一種很平等的關係,這個寫進我們的產品條約裡面去了。”

4、“尊重使用者是把使用者當朋友,必須給使用者提供自豪的服務,尊重使用者的隱私。”

5、“我們不會去看使用者的聊天記錄,從微信第一個版本的時候,它的系統就是這樣設計的。從安全性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聊天記錄都沒有儲存其實是最好的,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堅持我們的系統設計是不保留使用者的聊天記錄的。”

6、“在微信裡面我們一直說絕不允許騷擾使用者,絕不允許把使用者不需要的東西推給使用者。”

7、“我不希望機器推薦是使用者想看什麼就給他什麼。如果這樣,使用者迷信保健品,我們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從KPI的角度,這樣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們推薦給使用者新的知識,使用者會離開的。因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學習新知識,去傷腦筋。而人類進化而來的社交體系,其實是一個具有糾錯功能的複雜體系。如果你走偏了,會有人把你拉回來。”

8、“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那麼,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他,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9、“欺騙使用者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為只需要聰明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因為欺騙使用者雖然很容易獲得流量,可以獲得使用者的點選,但是最終會把使用者給趕跑了。”

10、“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怎麼樣對使用者是好的,這個比聰明會更重要一些。”

11、“當時做公眾平臺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我們要幫助到人們解決什麼問題。當然是透過資訊觸達來替換掉資訊不對稱帶來的弊端。這是網際網路的優勢。那麼,我們要幫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務的人和集體,去觸達潛在的使用者讓客戶更容易連線到他們。”

(二)微信沒有剋制、沒有說過“情懷”,微信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包含了很多選擇

12、“有很多人會說微信很剋制,微信很有情懷,但是內部我們從來沒有說過“情懷”兩個字,也從來沒有說過我們要剋制自己的慾望,因為做一個好的事情並不是剋制什麼,而是要判斷什麼樣的事情是該做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對錯,這樣一系列的判斷很理性的過程,而不是靠一個感覺我這樣很有情懷就好了,所以大家看到微信好像每一個版本的變化不是非常大,但是包含了很多選擇,更多是一種捨棄,很多事情我們做了,但是我們覺得不好,就捨棄了。”

13、“微信從來不做節日運營或者logo的變化,很多人會說微信很剋制。但其實這並不是剋制的結果,本質上是因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14、“很多的都在把自己的啟動頁變來變去,微信這個不會變,並且我相信將來也不會變。”

15、“而我觀察到的很多業界的產品經理,其實畢業後就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因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變現,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一旦圍繞這個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這並不是我們倡導的原則,我們更多倡導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產品分享給使用者。”

(三)微信是工具,用完即走,走了再回來

16、“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事實上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使用者的目的,然後儘快的離開。”

17、“我認為,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使用者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個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幫助使用者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任務,一旦使用者完成了他的任務,他就應該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產品裡面,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義。”

18、“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使用者完成一個任務,越高的效率越好。用完即走和使用者再回來,其實並不矛盾,相反只有當一個使用者在一個工具裡用得很愉悅,用得很高效,他才會下一次回過頭來使用這個工具。”

19、“我認為所有的應用程式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可以隨時訪問的一種狀態,所以小程式在內測的時候,我寫了一段文字,說什麼是小程式?小程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觸手可及的夢想,使用者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就能開啟應用,也實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使用者不用安裝太多應用,應用隨處可用,但又無須安裝解除安裝。”

20、“如果不把它定位為一個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為一個通訊工具,那就會過於片面,或者讓我們的未來沒有那麼大的想象空間。所以現在想起來,當時是很勇敢地提出了它是一個生活方式。現在我們看到,微信從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紅包、公眾號、小程式等等。我覺得微信實現了生活方式這個夢想。”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