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簡介第一次合縱:“五國相王”此時的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危在旦夕,不僅將自己能依靠的河山之險讓秦國佔了個十之八九,甚至在過去風光無限之時,將其他國家得罪了個遍,雖然在公元334年魏惠王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魏國與齊國在徐州“相

公孫公子是誰

繼戰國初期魏國和齊國爭霸鬥爭之後,大小諸侯國先後稱了王,

這些活躍在戰國時期的國家,其實都是從不斷吞併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由於小國全部消失了,大國與大國之間,也不再是爭奪霸主的鬥爭了,

實際上已經到了關乎它們自身存亡的時刻了,

由此便誕生了一種新型的外交策略——合縱和連橫。

什麼是合縱,什麼是連橫?

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策略;

連橫,則是“事一強以攻眾弱”的策略。

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取代了大國的爭霸鬥爭,

這一時期,影響整個局勢的是主張“合縱”以及主張“連橫”的縱橫家們,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

張儀和公孫衍這兩位縱橫家,以及他們“縱橫”與“連橫”的對決。

公孫衍謀劃攻魏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前面說到,馬陵之戰後,損失慘重的魏國從此國力大衰,

再加上齊、秦、趙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昔日

獨佔鰲頭的霸主

就這樣淪落到被各國圈踢的下場,

至此再也沒能恢復過來,

走向了沒落

齊國在

“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以後,暫時停止了對魏國的壓迫,

可西邊的秦國反而加緊了對魏國的攻擊,

這也怨不得秦國,畢竟魏國是秦國東進之路上

最大的“障礙”

不趁著魏國勢弱的時候將其“搬開”,誰知未來又出現什麼變化呢,

因此

秦國揪住魏國不停地打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這時秦國在位的是

秦惠文王

商鞅雖於前幾年被殺,可是商鞅制定的法令仍在生效,秦國正日益強大。

商鞅死後,

公孫衍

被秦惠文王任命為

大良造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並沒有因為自己是

魏國人而手軟,

他上任後當即就組織秦軍向魏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此時的魏國,軍隊主力早在馬陵之戰喪失,也沒有良將可用,

實在是對秦國的進攻毫無招架之力……。

因此,不得不把

陰晉(

公孫衍的家鄉

獻給秦國,

當年吳起在此地可是用區區五萬武卒就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

也不知如今魏惠王作何感想,

估計心中只有

自保、與秦國交好

也顧不上心疼了,更顧不上其先祖為了這塊地盤與秦國拼殺了多少次。

秦國得到陰晉之後,通向中原的門戶得以開啟,

秦惠文王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立即就把

“陰晉”

這個魏國意味的名字,

改為了具有秦國色彩的

“寧秦”

然而,

魏國“忍痛割愛”之舉,並沒有解除來自秦國的危機

秦國雖然接受了陰晉,卻沒有停止對魏國的進攻,

次年(公元前332年),公孫衍率秦軍在雕陰打敗魏軍,

俘虜了魏國主將龍賈,消滅魏軍8萬,

實際上這個時候,河西之地已經控制在了秦國手裡,

魏國無力爭奪,就此又把整個

河西郡

割讓給了秦國,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可秦國仍舊不領情,

秦軍於公元前329年渡過黃河,又攻佔了魏國的皮氏、汾陰、焦河、曲沃等地,

這時魏國才剛長出心眼

,照這樣打下去,自己早晚要完蛋,

因此,魏國派人暗中聯絡了公孫衍,許以重金,

終於使得公孫衍開口向秦惠文王建議,不要再打魏國了,應該

先打周邊的遊牧民族

這是一種流傳的說法

秦惠文王聽完公孫衍的建議之後,也在考慮公孫衍的建議,

就在這節骨眼兒上,

張儀

來到了秦國。

張儀的到來,

使公孫衍在秦國失去了地位,遭到了排斥

。(留個疑問:

原因可能是上述的說法嗎?

張儀入秦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張儀也是魏國人,他為什麼突然來到了秦國?

根據《史記》等傳統史料的說法,張儀入秦是他的同學蘇秦的激將之法,

但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

《戰國縱橫家書》

的記載來看,

(注:馬王堆漢墓二號墓主人

利蒼

是漢高祖時期人物,比司馬遷的時代要早)

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

而且蘇秦首次活躍在政治舞臺的時間,是在張儀去世前的兩三年,

也就是說,蘇秦很可能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更談不上是對手了,

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

據說,

張儀來到秦國後,向秦惠文王建議繼續攻打魏國,不能給魏國喘息的機會,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的國力得以恢復,恐怕就很難再打了。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一席話,方有如夢初醒的感覺,

於是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這是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

同一年,張儀便與公子華攻佔了魏國蒲陽。

不過緊接著張儀便勸說秦惠文王將

蒲陽與焦、曲沃

歸還給魏國,並讓秦國公子繇為“質子”到魏國,以與魏修好。

張儀這是在打什麼主意?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

不久張儀就跑到魏國要“人情”,他對魏惠王說:

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魏惠文王這才發覺上當了,但也無可奈何,

於是,

魏國將上郡、少梁兩地作為謝禮,送給了秦國.......

我們從圖上大致可以看出,上郡和少梁對於魏國的重要性,

這可是

魏國依託的山河之險

,戰略地位遠比蒲陽、曲沃等地高,

張儀用這種“障眼法”,輕鬆就為秦國得到最有價值的土地,

至此,秦國和魏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沒有山河之險可依託的魏國註定無法復原了,

秦惠文王高興之餘,沒忘將張儀任命為相,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

之前張儀所作的,不過是“投名狀”而已,

公孫衍則遭到了排斥,他也不得不離開秦國,回到魏國做了將軍

到了這個時候,

公孫衍和張儀之間的鬥爭,才剛拉開帷幕

第一次合縱:“五國相王”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此時的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危在旦夕,不僅將自己能依靠的

河山之險讓秦國佔了個十之八九

甚至在過去風光無限之時,

將其他國家得罪了個遍,雖然在公元334年魏惠王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

魏國與齊國在徐州“相王”後,暫時緩解了東部危機,

可“孤家寡人”的魏國,

不僅沒有實力抵抗秦國,恐怕連其他諸侯國都能前來踩上一腳

魏國深知自己大勢已去,為今之計只有想辦法爭取到其他國家的力量,

共同抵禦秦國,以及防備東部虎視眈眈的齊國,

因此,魏國在

公元前325年

,採用

公孫衍想出的辦法

,便是著名的

“五國相王”

——

魏惠王先後尊韓(

前325年

)、趙、燕、中山(

前323年

)國君為王,

也就是說,這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

由於魏國早已經稱王,韓國也在此前稱王,這樣就等於

抬高了趙、燕、中山的君主身份

魏國企圖用這種方式,

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

(秦惠文王也於前324年自己稱王,前318年宋國稱王)

“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

合眾弱以攻一強

)。

在這個過程中,齊國擔心魏國用這種方式拉攏其他國家,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於是出面進行阻撓。

齊國以

中山國是個“千乘之國”,沒有資格與“萬乘之國”同樣稱王

,來阻撓五國聯盟,但沒人理會,

齊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提出把平邑送給燕、趙兩國,條件是兩國出兵去打中山國,

同樣沒被燕、趙當回事,

等於齊國破壞了個寂寞

不過,齊國也沒焦慮多久,“五國相王”的當年(

前323年

),楚國就率先開始向魏國發難了,

顯然這個

相王策略

沒起到什麼作用,因為魏國在襄陵戰敗於楚,還丟失了8個邑於楚國。

魏國見狀,開始對公孫衍的“合縱”策略產生了動搖。

張儀的“連橫”策略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對“五國相王”耿耿於懷的還有秦國

,畢竟這五國聯合抵禦的目標無法就是秦國、齊國、楚國,

於是,同一年秦惠文王派出張儀,前往

齧桑

與齊國、楚國兩國國相會盟。

但是,

張儀回到秦國後,就被免去了相國的職務

這是為什麼?

這倒不是秦國棄用張儀,而是張儀要用“連橫”來破“合縱”的策略,要實施了。

張儀隨後就來到了魏國,

"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

的策略,將魏惠王說服,還

當上了魏國的相國

因此,魏國支援“合縱”策略的國相

惠施(

名家代表人物,建議瞭解下他的哲學思想

也被排擠走,

這是張儀“連橫”的第一步勝利

本來,魏惠王任用張儀為相,是打著利用秦國的力量,來對抗楚國和齊國,

誰知張儀

很快就暴露了真實目的

他表明自己是為了秦國才來到魏國擔任相國,目的是

想讓魏國先投靠秦國,然後讓其他國家仿效魏國.......

魏惠王天真了不是?

人家張儀憑什麼放棄強大的秦國,反來幫助弱小的魏國?

魏國雖然衰弱了,地也割讓過了,可不代表著就此認輸,魏惠王當然不願意就範,

秦惠王得知此事後,大怒不止,當即便發兵攻打了魏國的曲沃、平周,

這樣,

張儀的"連橫"策略(事一強以攻眾弱)遭受挫折

“合縱”VS“連橫”

那麼,公孫衍在做什麼呢?

他被張儀排擠出秦國,政敵張儀入魏後,眼看自己又要被魏國排擠,

決定不能再坐以待斃,於是早在張儀為相之前,

便派人跑去韓國

,將張儀正在想辦法聯合秦國和魏國之事捅給了韓國,聲稱秦魏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韓國的南陽,

並且表示,如果韓國能夠重用他,那麼他就會想辦法阻止這兩國的聯合,

如此,

魏國就會圖謀秦國拋棄張儀,拉攏韓國任命公孫衍為相國。

(這段史料來源於《戰國策》)

韓國君臣覺得公孫衍說得有道理,於是將一些政事交給了公孫衍,(

外聘?

其他國家(齊、燕、趙、楚)早就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心生畏懼,

聽到這個訊息後,也紛紛將政事交給了公孫衍,

就這樣,公孫衍成了主持聯盟的第一人——

佩五國相印。

公孫衍就是靠著齊、楚、燕、趙、韓五國的資本,

魏襄王

(魏惠王剛去世不久)重新考量了他的價值,他見四國都將政務交給了公孫衍,

於是用公孫衍

取代張儀為魏國國相

——魏國,你到底是想縱,還是想橫?這麼搖擺不定,難怪總是吃虧……。

(有沒有聯想到,流傳很久的營銷故事:如何成為比爾蓋茨的女婿)

這也意味著“合縱”戰略初步取得了勝利。

第一次“合縱”攻秦,以失敗告終

公元前318年,作為六國“金牌”代理人的公孫衍,

發起了對秦國的第一次“合縱”運動

參與的五個國家有

魏、趙、韓、燕、楚

,楚懷王為縱長

至於

齊國

,《史記》記載是有的,但《六國年表》裡無齊參戰記載,一般認為是五國,

但是,實際上只有魏、趙、韓三國出兵,

公孫衍還聯絡了

義渠

,試圖對秦國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三國聯軍攻到函谷關,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不幸被秦軍打敗,

義渠軍到是在李帛打敗了秦軍

次年(公元前317年)

,秦國派

庶長

樗裡疾

率領秦軍出函谷關反擊,

修魚

(今河南原陽)與魏、趙、韓三國聯軍決戰,

三晉聯軍損失8。2萬(

這時的趙國還很弱小,

胡服騎射

是在公元前307年

),

那麼,楚、燕,或者還有齊國為什麼沒有出兵,是因為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

還是因為此次伐秦的目標,實際上只是魏、趙、韓想收復故地,其他國家無利可圖,因此心存觀望?

總之,合縱攻秦之戰,就此失敗。

戲劇的是,“合縱”聯軍失敗後,

齊國還乘三晉與秦國交戰之機,偷襲了趙、魏兩國的後方

在觀澤打敗兩國軍隊。

這時,

張儀再次遊說魏襄王

,投靠秦國,

於是,魏國宣佈退出合縱,並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

而張儀回到了秦國,重新出任國相,就這樣魏國掙扎了一次後,還是屈服於秦了。

公孫衍的結局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合縱攻秦失敗後,公孫衍也成了被攻擊的目標,

當時大權在握的魏國大臣田需,不斷指責公孫衍,使得魏襄王也有了想法,

公孫衍見狀,知道自己在魏國呆不下去了,

臨走之前,他向魏襄王推薦了齊國公子田文(

大名鼎鼎的孟嘗君,亦稱薛公

)出任國相,

自己則前往韓國出任相國。

原本,公孫衍打算在韓國重新策劃合縱策略,田文以及齊國相國田嬰都是支援合縱的,

可還沒等他施展,察覺出他意圖的秦國,遂將矛頭指向了韓國(公元前317年)。

(這段史料來源於百科,從整體來看,秦國攻打韓國是必然趨勢,未必是為了破解合縱)

三晉中國力最弱、如今離秦國最近的

韓國愈發緊張

盟友們也都視而不見,沒有出手幫忙的意思,

這個節骨眼兒上,韓國大臣公仲朋建議韓王:

不如採納張儀雖說的,和秦講和,然後共同伐楚——把來自秦國的麻煩,引到楚國身上,

楚王聽說此事後大怒,陳軫出了個主意:

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製造楚國發兵救韓的假象,

阻攔韓、秦交好——

這麼大張旗鼓,其實是為了讓秦國懷疑韓國的動機

這樣,本應團結的楚韓兩國,就開始鬥起了“心眼”,顯然楚國更勝一籌,

又或者說,秦國腦子不清醒才會先去打楚國,

結果就是,秦軍對韓大兵相向,兩軍相持一年多,韓軍被打得大敗,只得派太子到秦求和。

這段史料來源於南宋呂祖謙的《大事記·解題》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公孫衍無力迴天,只好逃回魏國。

據《韓非子》記載,公孫衍與大臣張壽有積怨,而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

於是田需派人殺掉張壽嫁禍於他,

魏王誤以為是公孫衍殺的,就把他殺掉了。

至此,公孫衍退出了歷史舞臺。

就這樣,不用秦國操心,

曾經“聲勢浩大”的六國聯盟

,自己內部就開始瓦解了,一團亂戰,

暫時對秦國構不成威脅,

秦國雖然摧毀了六國的“合縱攻秦”,但也意識到來自周邊地區的威脅,

因此,秦國將矛頭先後指向了巴蜀地區及義渠,取得了勝利,

秦國在消除了背後威脅後,

又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之勢

張儀“忽悠”楚懷王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13年),原本秦國想要攻打齊國,

但此時齊國、楚國已經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

張儀到楚國後,忽悠楚懷王:

若是楚國與齊國斷絕來往,自己就會說服秦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

楚懷王信以為真,不顧陳軫苦口婆心地勸諫,高興地應允了張儀,與齊國解除了聯盟,

張儀臨走時,頭昏腦熱的楚懷王不僅將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

還送了大量的財物,又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結果,張儀回到秦國後就“戲精附體”了,先是從車上摔下來受傷,“休養”三個月沒去上朝,

楚懷王聽說此事後,非但沒有起疑,反而覺得自己對張儀的

“誠意”

還不夠,

又派人前往宋國借了符節去齊國大罵齊宣王,

終於氣得齊國徹底與楚國斷交,楚懷王這才滿意,同樣滿意的還有張儀,

因為齊國轉而與秦國結交……

這也到了張儀兌現承諾的時候,他對楚國使者說:

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

六百里土地變成“六 裡封地”,虧張儀說得出口,

可這又怪得了誰,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當即就發兵攻打秦國,估摸著是想

誓死也要把張儀揪出來狠狠算一下帳

結果,秦、齊兩國共同出兵,楚國非但沒能找到張儀解恨,

還賠進去了丹陽、漢中的土地,之後又割讓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這才暫時結束戰爭。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時間到了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國看上了楚國黔中一帶的土地(漢中),想要用武關的秦地進行交換,

但楚懷王不同意,反而提出另一個交換條件——

用張儀來換!

衝動了不是,

不過是被戲弄了一次,賠進去了一部分土地,如今為了解恨卻又要送出去土地,

真不知該怎麼形容這位楚懷王了。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微妙的是,秦惠文王的態度,要說張儀為秦國也是立下汗馬功勞了。

居然,為了一塊土地動了遣送張儀的心思……。

對楚國來說,土地的價值遠非張儀可比,可對秦國來說不一樣啊,

這樣的人才豈是一塊土地就能換走的?

聰明的張儀,猜出了秦惠文王的心思,他主動提出前往楚國。

果然,楚懷王等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了起來,要殺掉他。

張儀透過楚懷王的寵臣大夫靳尚,對楚懷王的夫人鄭袖進行了“洗腦”:

秦國打算用6個縣的土地和美女換回張儀......夫人你就要失寵了.......

鄭袖怕失寵,就日夜哭哭啼啼勸懷王放走張儀同秦國和好,

唉,感嘆一下楚懷王的智商,

聽信三言兩語又把張儀放了,還更加優待於他.......

結果就是,楚懷王被張儀“二次”忽悠,不顧屈原的反對,不僅將漢中交給秦國,

兩國太子互相入質於對方,與秦結婚姻之好。

太讓人操心了.......

秦國得到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漢中,與巴、蜀連成一片,

從此排除了楚國對秦國的威脅,秦國由此變得更加強大……。

十幾年後,楚懷王被秦國囚禁至死之前,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愚蠢而懊悔過?

張儀的結局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張儀離開楚國後,

開始遊說各國,他先去了韓國,將韓國又拉入了“事秦”陣營,

後來又去了齊國、趙國、燕國,可謂是收穫頗豐,

但是,就在他返回秦國的路途中(公元前311年),就得知秦惠文王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

張儀這個人,雖然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恐怕唯一能理解並信任他的人,只有去世的秦惠文王了,可惜君臣CP如今已是陰陽兩隔,

秦武王原本就對張儀的印象很差,

是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一

個“滿嘴跑火車”的人,在人們心思還比較“單純”的時代

總是不被眾人所喜的,

秦國大臣亦如此,他們紛紛跑到秦武王面前講張儀的壞話:

說他是出賣秦國,為了謀取國君的恩寵。

年輕的秦武王由此更加討厭張儀,

而各國聽聞此事後,也紛紛背棄了連橫政策,又恢復了合縱聯盟 。

張儀和公孫衍:“合縱”與“連橫”的對決

張儀深知自己和秦國的緣分盡了,找藉口說要把自己這個“禍水”引到魏國去,

秦武王聽信了他的話,就將他送出了秦國,

齊國得到訊息後,本來是出兵要攻打魏國揪出張儀的,

不過張儀派出門客馮喜前去說服了齊國退兵,從這裡可見,張儀的確得罪了不少國家。

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張儀死在了魏國。

其實在戰國時期活躍在政壇的法家、縱橫家之中,張儀的結局已經算是好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