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高原一路踏歌行

簡介2015年1月,河北經濟日報記者商棠等4人組成採訪小組,深入風雪二連,與石油工人一起雪野巡管線,夜宿荒原孤島,同在作業板房吃盒飯,在內蒙古高原的雪原上探尋著石油湧動的脈絡

雪什麼高原詞語

長城網訊(通訊員王飛 黨小霞)一個人的人生,透過記錄才能留下生活的漣漪;一座油田的歷史,透過記錄才能留下斑斑記憶。在祖國邊陲,二連油田的將士們,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繁重的工作和平凡的歷程裡面,無數的筆和無數的詞語記錄這些故事,無數的浪花在記憶的河流裡奔騰流淌。

華北油田公司二連油田建設開發的生動實踐,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特別是新聞媒體記者,他們嘗試著撥開石油工業的神秘面紗,帶領人們去了解這一陌生領域的恢弘程序。

2015年1月,河北經濟日報記者商棠等4人組成採訪小組,深入風雪二連,與石油工人一起雪野巡管線,夜宿荒原孤島,同在作業板房吃盒飯,在內蒙古高原的雪原上探尋著石油湧動的脈絡。在《“鋼鐵部落”是這樣煉成的》的文章中記述著二連油田的人們,他們的青春在冰雪中“淬火”,他們的美麗綻放在最冷枝頭。“鋼鐵部落”“戴狗皮帽子的敢死隊”,都是人們送給二連作業大隊小夥子們的尊敬與景仰。

2015年1月,採訪小組在阿爾善草原的哈4-8井修井施工現場採訪了這些作業隊的修井隊員,用心用情實地感受了二連油田幹部員工不懼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

當天氣溫零下20多度,小夥子們已經連續工作了7天,現場白雪覆蓋,蒼茫一片。離工地不遠處,有一個小鐵皮房,裡面有一小鐵爐,是工人們取暖、吃飯和休息的地方,雖然溫度不高,聊可擋住野外刺骨的寒風。

趁工人們在屋內小憩,採訪小組與他們攀談起來。這5個小夥子20多歲,都是“油二代”,他們是劉濤、郭利兵、周楷程、劉希智、楊磊。談話的時候,他們不時地磕碰腳上的羊皮棉鞋,想讓腳暖和一些。作業車司機劉希智說,穿了兩層棉襖,兩層棉褲,可還是能被風吹透。不一會兒,商棠的採訪筆不出水了,也被凍住了,在爐子旁邊烤一會兒,才能接著用。小夥子們說,這口井還得再幹七八天,現在正在下管,幾百根管子,很費勁。在1月份,他們已經完成了4口井的修理任務,作業大隊現在共有四個這樣的作業現場。

突然外面一聲招呼:要倒管子了!小夥子們全衝了出去,他們圍在井口,緊固抽油杆。突然,井裡的油水一下子冒了出來,形成一道油幕,噴了周楷程一身。周楷程毫不理會,直到把緊急情況處理完畢,此時他狗皮帽子上的油水早已經結成了冰。跑回小屋,烤手、烤衣服,他說道,趕緊烤烤,一會兒還得上,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會發生。

快12點了,午飯送來了。大家先把飯盒在爐火上烤一烤,揪開蓋,是熱氣騰騰的米飯和炒菜,並且午飯加了雞翅,小夥子們很高興,又改善伙食了,昨天剛吃了豬蹄。他們很滿足,還有一瓶辣椒醬,在小夥子們中間傳來傳去。午飯是在一起吃的,採訪小組的記者們不約而同地把飯盒裡的雞翅讓給了小夥子們,他們推讓幾次之後,還是接受了。小夥子們說,二連油田的傳統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天天一身油水,是稀鬆平常的事,但這不算什麼,讓油井多產油是大家最大的心願。

採訪結束,回到車上一個多小時,大家穿著厚棉皮鞋的腳還是冰涼冰涼的,心裡卻醞釀著一團感動的熾焰。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石油人的不容易。

在荒涼偏遠的錫林郭勒草原腹地,有一個精彩的數字化世界,這裡就是華北油田公司二連分公司。

2015年,採訪小組在阿爾作業區站控中心看到,大螢幕上井站現場、操作間以及各種資料不停閃回。整個作業區一個聯合站、四座輸油站,近300口油、水井的工作狀況,在這裡一目瞭然。所有注水井口安裝了高壓流量自控儀,可以遠端自動調節瞬時流量。每口油井都安裝了載荷感測器,每天都會傳回單井的功圖、電流、載荷等資料48組,可以預防和及時排除分析故障。數字化使作業區主要生產系統實現了“一鍵控制”的遠端調控。

數字化是一場悄然發生的革命。採訪小組全程見證了數字化這一魔法之鑰,驅動了二連油田由傳統油田向現代化油田轉型的深刻變革。人員的精簡以及勞動強度下降換來了勞動效率大幅提升,以寶力格聯合站為例,一般這樣的聯合站需要50來個人,而智慧化之後只有25人。勞動組織結構則由過去一人一崗,變為現在的大崗位、大工種,生產管控水平也獲得了有效提升。生產組織方式由過去人工值守,事後處置,現在資料監控,提前預警,防患未然。過去“一崗精,兩崗通”的一線員工,現在“多崗精,崗崗精”,數字化對能力要求的倒逼之下,員工學習意識得到強化,創新氛圍十分濃厚,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員工素質也大幅提升。

石油企業其實更是技術密集型企業,石油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對國家基礎行業轉型也有重要示範意義。這種示範意義,也藉由採訪小組的密集報道,宛如春風在燕趙大地催動著鋼鐵、製造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萌發升級。

伴隨著華北油田向智慧化進化的腳步蹄疾步穩,完善的生產指揮系統建設,廣域的覆蓋範圍,智慧的資料資源挖掘,都將更好地為經營決策服務,引航華北油田發展質量的飛躍提升。

在被稱為“草原孤島”的阿賽輸油管線2號站,方圓300萬畝範圍之內,不到300戶人家,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小站顯得孤獨而無助。採訪小組帶著感情去採訪,去寫作,用心體悟,用帶著溫度的文字記述了荒涼草原上的人性空間。

小站負責輸油管線加溫,將44度的來油加熱到58度再送出去,為的是避免原油因低溫而凝結。另外,他們還負責70多公里管線的巡查維護。

2015年1月,採訪小組在2號站採訪時,聽工區主任那森德力格講了一個事情。那是2012年冬天,雪下了一米多深,風颳著大雪一夜把門給封死了,小站被封多日,馬上就沒有吃喝了,只好調來推土機開路,汽車後面跟著,到阿爾善買來糧食和蔬菜。100公里的路,8個多小時才到。

採訪小組隨工人師傅巡查輸油管線時,積雪深的地方,能沒到小腿。傅曉宏師傅給講了當年他們遇險的故事,2011年12月的一天,他們外出巡查輸油管線,突遇白毛風,風吹雪霧攪得天昏地暗。汽車誤入雪窩子裡出不來了,他們只好守在車內等待援兵,那時草原上沒有手機訊號。小站規定,如果該歸未歸4個小時,工區即派出救援隊伍。當天夜裡,兩支隊伍外出搜救他們,可茫茫風雪之夜,救援隊都沒有發現他們。他們在車裡又冷又恐懼,毫無辦法,悄悄做著最壞的打算,在手機上輸入了給家人的簡短“遺書”。次日凌晨,3號站的兄弟們找到他們時,距離被困已經十多個小時了。死生轉換之間,淚眼悄然氤氳,只是把“遺書”一字字刪去。

他們無愧“鐵人”的稱號!

茫茫草原,瀟瀟荒野,人最孤獨的時候,能有多孤單?月影下的狼群仰天長嘯,屋內孤身一人的員工依然要計算著油井生產週期,心中想著的只有責任。

在毗鄰中蒙邊境的阿爾52井組,這裡距離阿爾作業區基地25公里,距離二連分公司370公里,距離華北油田公司近1200公里,是華北油田北邊最偏遠的油井。這一井組由阿爾52、阿爾52-1和阿爾52-105三口油井組成,由於太遠,這裡長期是一個人值守。

油井值守工是欒國運。

對欒國運的採訪,開始並不順利,很久以來,欒師傅已經不太習慣交流了。欒師傅說,抽油機就是我的伴兒,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孤獨時就是幹活和抽油機說說話。

說到了三口油井,欒師傅的眼神裡充滿了感情。三口井每天出油30多噸,它們之間相隔約3公里,欒師傅每天至少要走兩圈,有時候得走四五圈。欒師傅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它們的性格可不一樣。老大阿爾52已經開採了5年,不太好伺候,它含蠟高、電流高,得加大加藥力度,電加熱杆得一個月洗一次,是個讓人操心還愛鬧毛病的孩子。阿爾52-1是2012年開發的油井,它是最調皮的,總給你找點兒事,盤根有點偏,一不注意就漏油,三天兩頭得給它緊一緊。老三阿爾52-105是最近“出生”,也是它們三個中最乖的,最讓人省心,幾乎不出問題,就知道老老實實地出油。

欒師傅住的地方是一個鐵皮房,靠兩臺電暖氣取暖。這裡水、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都得從作業區送過來。有時候雪大了,快斷糧了,作業區只好用推土機開路,過來送“糧草”,有時候,路兩邊的雪牆有兩米多高,外面根本看不到裡面行駛的汽車。欒師傅說,這一陣因為蒙古國那邊燒草原上的草,狼都到我國邊境這邊了,所以晚上常常聽到狼叫。

告別欒師傅時,他依依惜別,那份不捨誰都感受得到。大家來了,熱鬧了一陣子;採訪結束,大家又走了,小站恢復了冷清。採訪小組的車子駛出了很遠,欒師傅還在那蒼茫的雪原上揮手。這時,大家的眼眶溼潤了,模糊中,欒師傅的身影也愈發高大起來。

阿爾52井組是阿爾作業區330多口油水井的縮影,欒師傅是阿爾作業區180多位幹部員工的代表。在華北油田地圖的最北端,他們遠離城市、遠離親人,在冰天雪地中堅守著那份責任。在東烏珠穆沁草原深處,描繪著“最北最冷最堅定,最真最美最忠誠”的美麗畫卷。

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引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曾經影響了幾代石油人,今天是否湮沒在現代的喧囂與浮躁中?這次採訪給了大家生動而真切的答案。告訴了人們一個真實的華北油田。“邊陲塞外真勇士,犧牲奉獻數二連。一身冰水尋常事,三米地凍若等閒。靜夜燈前念妻子,清晨井下戰嚴寒。北疆愈冷情愈烈,耿耿忠心映雪原。”是商棠寫給二連油田員工的一首詩,這也是一位資深新聞媒體工作者對石油人的肯定。記者用他獨具魅力的文字,為行業之外的廣大社會人士揭開了石油人這一群體的“神秘面紗”,讓讀者看到華北油田這支“戴狗皮帽子的敢死隊”,“在最冷枝頭綻放”!新時代的“鐵人”形象躍然紙上,那個群體“最北最冷最堅定”。

【來源:長城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