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人要過好一生,必須思考這個問題

簡介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的心理世界顯然存在著這樣一些矛盾:人生來具有暴力基因,但是人又特別害怕遭到暴力的打擊,所以人非常渴望和平與和諧

打策劃的理由是什麼

人要過好一生,必須思考這個問題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曾說,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突破可能不會來自於技術,而是源於對“生而為人”更深刻、更本質、更準確的理解。

人為何物?這既是一個亙古的話題,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長江商學院王一江教授的著作《人為何物:進化的邏輯》近日入選由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評選出的“2021年度經濟學圖書”。圍繞人為何物的話題,此書在各學科對人類既有認知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全面認識“人為何物”的3×3結構化模型,第一次用理工思維解答哲學終極問題。

王一江教授曾在長江大講堂上將書中觀點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做過闡述,今日分享,以饗讀者。

分享 | 王一江

01

“人為何物”的意義

“人為何物”這個問題有三個特點:

第一,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

哲學的三大內容是宇宙、人和人的思維方式。“人為何物”屬於哲學的終極問題,透過探討這個問題來探討宇宙的終極奧秘,就可以明道、知天命,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

第二,“人為何物”是一個非常令人好奇的問題。

小孩子在非常小的時候就會好奇地問:我是哪裡來的?外婆的外婆是哪裡來的?外婆的外婆的外婆是哪裡來的?

第三,這個問題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最難回答的問題。

因為大家都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所以古往今來聖賢哲人等不同的人都對這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過很多意見。但是,大家的意見通常都是泛泛而談,最後的結束語往往是人太複雜了,講不清楚。

02

從一張圖瞭解“人為何物”

我們擺脫過去泛泛而談的風格,用理工男的思維方式,用一張圖來結構化地認識“人為何物”。

人要過好一生,必須思考這個問題

“人為何物”有上述三個特點:

首先,人要在自然界和大自然進行生存博弈,必須解決“食”和“色”的問題,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人是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的?

自然界生存博弈的關鍵問題是“誰能吃誰”,這樣,問題的答案就是“誰比誰更暴力”。所以,暴力是解決“食”和“色”問題的基本手段。

但是,人在世界上並不是天然具有暴力優勢,很多動物(如獅子、老虎、狼)的身體結構更加適合暴力,人既打不贏也跑不過這些野獸,他們靠什麼在一個暴力的世界繼續生存下去?

答案是:人透過“群體”的力量,透過組織起來的力量繼續生存下去。

人的“群”和這些具有暴力優勢動物的“群”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動物的“群”都是由自然決定的,它們的規模都非常有限,而人的群可以超越自然形成的規模,可以根據需要變得任意大。

如果“一個部落的群”在和自然做鬥爭的過程中不夠強大,人就可以跨越部落聯合起來,獲得更大的優勢。如果跨部落的群還不夠大,人也能找到辦法繼續擴大自己的群。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看到如果人以國家為群,國家的規模可以達到幾億人、十幾億人以上。如果人以宗教為群,群的規模也可以達到幾十億人以上。

歸納下來,關於“人為何物”的理解可總結成“一箇中心點、兩個聯絡、三個存在”的“1-2-3”理論。

一箇中心點:人是非常暴力的物種。

人誕生於暴力的環境中,因此他們一定要依賴暴力而生存,才能回答誰吃誰的生物競爭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人依賴自己的意識,成為宇宙間最強大的暴力。所以人是因暴力而生、因暴力而存、賴意識而尊的一種生物。

三個存在: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意識的存在

圍繞著這個中心點,人有三個存在: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意識的存在。連線這三個存在的關鍵點就是暴力和意識。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幹革命要靠筆桿子和槍桿子這兩杆子。同樣,人類社會的管理靠的也是這兩杆子。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著名哲學家荀子就曾經告訴過統治者,管理一個社會既要推進教育,也要使用刑法——“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所以,我們的理論和古往今來賢哲的洞見都是非常吻合的。

人因暴力而生,人在適應暴力環境的生存博弈過程中,人的體形、感官、大腦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也進化出了語言、社會關係和自己的心理狀態,來適應這個暴力的環境。

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上的人普遍都帶有暴力基因,其原因是自從原始社會開始,更暴力的人獲得了食物和異性的優先交配權,使得他們生存的機率、繁衍的速度都更快。

在有記載的歷史上,最暴力的人的後代也最眾多,所以,世界上的人普遍都會有暴力的基因。

作為個體來說,人天生不夠暴力,在一個非常暴力的世界上不夠暴力的個人要生存下去,必須要組織起來,必須要依靠社會群體的力量。群體是人類加強戰鬥力,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人除了天生就是暴力的同時也是社會的。

依靠自然的人還不能獲得暴力優勢,人真正獲得暴力優勢是開放了自己的意識,透過意識我們讓自己建立超自然的大趨勢。

意識的內涵包括知識、信仰和心理。知識代表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信仰是一種不去置疑的相信;心理就體現了我們本能的慾望、情感和喜怒哀樂。

從資訊學的角度來講,知識反映的是個人的記憶,文化、信仰反映的是社會的記憶,而心理本能,反映的是基因的記憶。

人的意識就是由我們的記憶去塑造的,意識是怎樣強化人類的戰鬥力呢?

至少有下面5個因素:

第一,因為人有想象力,能夠想到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能夠策劃、構思,謀定而後動。

第二,意識也讓人類不斷獲得新的技術和技巧,讓工具、武器越來越強大。

第三,在人類的意識中存在著信仰。信仰讓人類更加具有戰鬥的意識,可以讓人類從一個怕死的生物轉變為“為意識而生,為意識而奮鬥”,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四,因為有了意識,人類的心理就變得更加貪婪、恐懼和憤怒。

因為有了這些情緒,人類的戰鬥力也大幅度提升。一般動物在捕獲獵物後,會心安理得吃飽了就休息。

但人類不會這樣想,人在消滅了一群動物中的一隻以後,就會繼續想“我能不能把這一群動物一網打盡,把它們都囤起來,讓自己一年半年都不愁吃喝”。後來人果然採取了這種對不同動物都整體剿滅的行為。

第五,意識讓人能識別符號,根據符號去建立宗教、國家這樣超大的群。如圖騰、標誌,宗教的旗幟、聖歌這樣一些資訊,讓人互相識別並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群。

最後,我想說暴力仍是一個令我們非常恐懼的、人性中最本質的現象。需要強調的是,指出這一點並不是提倡暴力,並不向世界、社會宣傳一個悲觀消極的理論,這就像探討死亡一樣,瞭解死,才會珍惜生。

我們一定要把暴力的能力和暴力的行為做認真的區分。正是因為人類掌握了這麼強大的暴力的能力,所以在做出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這種決策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小心,認識到:不使用暴力解決問題,是利他、利人、利整個人類社會的正確選擇。

03

“人為何物”的現實生活指導意義

對應於人是暴力的、人是社會的和人是有意識的,我們也用對“人為何物”的“1-2-3”理論來幫助我們認識天下事、人生路和鑄造自己的聖賢心。

1。 看清天下事

這裡指的“天下事”等於世界,按照以暴力為中心來認識人的理論,天下事的本質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博弈,每一個群都想成為最強大的,都想透過打敗他人獲得財富,成為規則的制定者,並且從自己制定的規則中永遠受益和受惠。

“天下大勢”就是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幾千年來,人一直是透過大國力量的對比來發展、進展的。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短短70多年的歷史為例,我們已經經歷了三次天下大勢的改寫:在二戰剛剛結束以後,天下大勢是兩權爭霸;隨著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蘇聯帝國的瓦解,天下大勢變成了一強獨大;現在隨著一強的衰落,我們又進入了一個群雄並起的天下。

這個天下大勢和我們的國運、社會和個人有什麼關係?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看清天下大勢,我們就可以理解中國幾十年以來發展的歷史,也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順勢而動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勝利者。

2。 走對人生路

人是社會的,離開了我們的群,離開了我們的集體,我們的個人命運就好不到哪裡去。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的小家和國家都是最重要的群,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是群的事。

現在非常流行一個說法——選擇決定命運。人生的選擇中,哪一個選擇是重中之重?哪一個是真正決定我們人生命運的選擇?

選擇正確的群,找到自己的歸宿才是最重要的。

俗語說:男怕入錯行,女怕選錯郎,無論是選擇一個行業還是選擇自己的物件組成家庭,本質上都是選對群的問題。

在原始社會,群的選擇是生來給定的,一個人生來屬於哪一個部落,他就屬於哪一個群。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對群的選擇就更多了,怎樣選擇家庭、怎樣選擇工作,生活在哪一個社會?跟什麼人交朋友?都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選擇。

很多人經常說:思路決定出路。說明人的思想、思考對於決定人生的命運非常重要。

個人怎樣才能有好的思路,才能為群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有價值的個人?這個也要靠與合適的人進行充分地互動,創新的過程、思想突破的過程就是和合適的人互動的過程。

3。 鑄就聖人心

① 人類的矛盾和糾結造就了自己的痛苦

人類的內心世界與生俱來就非常矛盾和糾結,所以,人類很難擺脫內心的痛苦。

這在相當程度上,和人實際的生活質量沒有太大關係,換句話說,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他的內心都可能充滿著矛盾與糾結,讓自己感到非常痛苦。

這也是暴力世界給人類進化留下的一種心理陰影。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

一群原始人飢腸轆轆,面臨著被餓死的風險,他們要到草原上去和獅子、老虎、狼爭奪食物,這個爭奪的過程就是讓人非常糾結的過程。不去爭奪,人就可能餓死,去爭奪,就可能被獅子、老虎和狼咬死。

所以人在做這一類決策的時候前怕狼,後怕虎,小心翼翼生怕出錯,這就是暴力環境給人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的心理世界顯然存在著這樣一些矛盾:人生來具有暴力基因,但是人又特別害怕遭到暴力的打擊,所以人非常渴望和平與和諧。

所以,我們說人是熱愛和平的暴力基因,我們天生是熱愛集體的,需要有歸屬感,因為我們知道離開了集體我們就難以生存。

但是我們天生又是自私的,因為我們如果自己不去爭取多吃一口,多一點生存的機會,我們很可能就會被殘酷的大自然淘汰。

剛才虎口奪食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是既貪婪又恐懼,所以我們有無限貪婪和恐懼的基因。

在一個暴力的環境中,生死存亡往往在於電光火石的一瞬間,我們在處理絕大多數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快速地決策。所以,人類反應出了一種憑感覺和直覺快速反應、快速決策的習慣。

但是我們也會回想和總結我們過去的決策在哪裡發生了錯誤,我們怎麼樣才能做的更好,因此在人的思維繫統中,我們也發展出來了快思和慢想兩套系統,而且這兩套系統經常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

這四組現象:和平與暴力、集體與個人、貪婪與恐懼、快思和慢想,都告訴我們,人是一個內心互相矛盾、互相糾結的動物。

所以,我們要透過努力去鑄就自己的聖賢心,才能真正獲得解放,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② 追求幸福之路

人生的最終追求是幸福,而我們走向幸福的路有兩條:

第一,宗教。有絕對信仰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託付給一個知難而上的主,他就解脫了自身的很多糾結。

第二,透過探討“人為何物”,生為何故,透過明道、知天命,鑄就自己的聖賢心,達到一種超然的狀態。

③ 何為聖賢心

什麼是聖賢心?中國傳統的聖賢,都具有這樣一些心態:

其一,仁愛心。孔子說:仁者愛仁。他們都非常珍惜生命,也非常珍惜人間的友誼。

其二,同理心。孔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大家能想到一起,心理上同步、行為上和諧,我們才能有一個和諧的社會。

其三,平常心。老子、孔子這些古代的聖賢都非常強調明道、知常、知己、知天命。這些都告訴我們,我們要理解世界上真正的規律、世界和人間的基本原理,才能對我們身邊發生的各種現象持有一顆平常心。

其四,自由心。這些聖賢透過自己的仁愛心、同理心和平常心換來了自己一個自由的心,能夠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能夠做到知我忘我,做到君子坦蕩蕩,獲得內心的解放和自由。

④ 鑄就聖賢心的方法

我們個人要怎樣才能鑄就自己的聖賢心?

第一,求知。要了解人間和宇宙的道、常,也就是基本規律,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探討“人為何物”。

第二,不爭。只有認識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強大的必要保證,透過與他人和諧相處,舍小利為大義,我們才能有一個強大的群體。

第三,知彼。要善待別人,要遵守社會的道德底線。

第四,有信仰。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都要堅持自己的信仰。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如果把這個“義”理解為信仰、道德水準,我們就可以明白,信仰對於我們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堅持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多重要。

鑄就自己的聖賢心,除了要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要求自己善待別人,要有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有一種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技巧。

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準則和技能就是要善於化解他人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糾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做到親密無間、對雙方有益、讓對方愉悅,讓人產生安全感和親近感。

原標題:《人要過好一生,必須思考這個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