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簡介根據小行星的軌道分佈(近日點距離、遠日點距離、長半軸),可以分為四大族:看似遙遠卻又很近圖NASA JPL 太陽、地球、近地小行星族群的軌道分佈示意圖木星巨大的引力會改變小行星原有的軌道,再加上其他天體的引力、太陽風、太陽輻射等複雜的太空

地球有地球防禦事務部嗎

今年10月,第一屆全國行星防禦大會在桂林召開。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行星防禦大會,很多人看到這個霸氣的名字第一反應都是一臉懵,恍惚間像是誤入了三體世界。地球莫不是收到了三體的威脅?水滴也正在趕來的路上?但瞅著這接地氣的大會照片,怎麼看也不像那麼回事。

放心,地球暫時還沒有受到什麼實打實的外太空威脅。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永遠處於安全的狀態,行星防禦這個話題雖然聽起來很魔幻,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面臨的最大的來自外太空的威脅,就是——近地小行星的撞擊。

探討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以及應對方案,就是本次大會的主題。

近地小行星對於地球的威脅

看似遙遠卻又很近

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在早期形成時碰撞留下了許多岩石殘骸,這些古老的太空瓦礫就是小行星。目前,人類已知的小行星數量超過了110萬顆。最大的小行星直徑可去到530公里,比如說灶神星,最小的直徑也不過幾米。

這些小行星大部分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內。據估計,主小行星帶包含了190萬顆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以及數百萬顆更小的行星。根據小行星的軌道分佈(近日點距離、遠日點距離、長半軸),可以分為四大族:

看似遙遠卻又很近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NASA JPL 太陽、地球、近地小行星族群的軌道分佈示意圖

木星巨大的引力會改變小行星原有的軌道,再加上其他天體的引力、太陽風、太陽輻射等複雜的太空環境的影響,小行星可能會離開主小行星帶,飛向漫漫太空,變成“流浪小行星”。

一些“流浪小行星”的路徑會與地球軌道相交,一般來說,距離地球軌道4500萬公里以內的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NEAs)。

再近一點,距離地球750萬公里(0。05個天文單位)、直徑大於140米的小行星,則被認為是會對地球造成重大損害的潛在危險小行星(PHA)。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已知的潛在危險小行星(PHA)的軌道 2013年NASA資料

截至今年,經望遠鏡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有近28000顆,這個資料以每年3000顆的速度還在不斷增長。光是今年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的飛掠事件就已經發生了1074次,有21顆小行星甚至還飛進了大氣層。

Amor、Apollo、Aten、Atira。

小行星如果撞擊地球

高速飛行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會在超高速氣動力和氣動熱相互作用下發生爆炸解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流星”。小行星解體後的碎片撞擊到地球表面,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和動能對於地球的破壞力極大。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加拿大魁北克省的Manicouagan撞擊坑

如果撞擊到地球表面,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就算是落到無人區,除了會損壞地表形成隕石坑之外,撞擊產生的衝擊波、熱輻射和光輻射還可能引發森林大火。撞擊產生的各種物質會瀰漫充斥整個大氣層,遮住陽光,引發冰室效應或者溫室效應。

如果撞擊到海洋,衝擊波會引發海嘯。據記錄,曾經就有一顆名為“Eltain”直徑 4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到南太平洋底部,在距其1 200~1 500千米遠的海域引起高度達到200~300米的海嘯。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小行星撞擊事件分類

根據研究推測,地球歷史上發生了22次不同程度的生物滅絕,有11次都與小行星撞擊有關。比如說關於恐龍的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是由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導致的。

還有2013年2月發生的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一顆直徑約18米,質量接近一萬噸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爆炸產生的能量約為50萬噸TNT,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這次事件導致約1500多人受傷。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車里雅賓斯克事件

小行星如果撞擊地球

會發生什麼?

面對威力如此之大的“天外來物”,人類能做些什麼來應對呢?科學家們想到了這麼幾招。

第一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了避免“人在家裡坐,星從天上來”的手忙腳亂,探測和預警工作是重中之重。可以使用光學、雷達等地基望遠鏡,結合天基望遠鏡對有異樣的小行星進行跟蹤觀測,評估是否對人類構成威脅。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我國主要觀測站及裝置

對於有撞擊地球威脅的近地小行星進行位置、軌道運動和特徵的連續觀測,確定更精確的可能撞擊位置和影響,以便做出下一步的應對。這就是國際小行星預警網路正在做的工作。

為了提高對於小行星撞擊的應對能力,NASA每隔兩年都會進行一次“小行星撞擊演習”,模擬撞擊情景並且討論減災的最佳行動方案。在2019年的第六屆行星防禦模擬演習中,地球派出動能撞擊器擊中了小行星,小行星分裂出的碎塊擊中了紐約,將周圍十幾公里夷為平地。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第二招:硬核摧毀

這一招簡單來說就是攔截摧毀小行星,比如說用核爆的方式。曾經科學家做過一個計算,使用 10 萬噸級的核彈頭,就能炸碎上百米直徑的小行星。只不過核爆可能會造成核汙染,爆炸產生的碎片也可能引發其他安全問題,有弄巧成拙的風險。

第三招:撞擊勸退

這一招也叫做動能撞擊重定向技術,透過動能撞擊影響和改變小行星的執行方向和軌道。

11月24日,NASA進行了一個“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他們發射了一個航天器DART,DART的目的地一個名叫 Dimorphos 的小衛星,它圍繞著Didymos行星旋轉。

經過一年的飛行,DART預計會在 2022 年 9 月撞擊 Dimorphos,科學家預測在成功撞擊後,Dimorphos的執行軌道會相應發生變化。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圖/NASA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

第四招:熱量推進

當小行星旋轉時,太陽熱輻射會加熱一側,在旋轉到陰面冷卻的時候,紅外能量被釋放出來,在小行星上產生微小但持續的推力,這叫做雅爾科夫斯基效應。

利用這個效應,人們設想,如果將小行星一側塗黑,透過熱能有可能讓小行星發生路徑偏移。

第五招:重力牽引

發射一個巨大的航天器飛近小行星,透過航天器的引力改變小行星的執行軌道。

除了這五招之外,人們還設想在地球軌道上部署太陽能-高能鐳射陣列,用鐳射“消滅”小行星,或者跟流浪地球一樣,藉助助推器推動小行星移動。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總結下來,人們對付小行星的方法很多,有些腦洞很大,但是實際操作可能性很小。目前來看,動能撞擊重定向技術是最成熟的一種。

我們常在新聞中看到某個小行星或彗星等近地天體和地球擦肩而過,很少有聽說過撞擊且產生了毀滅性影響的,這就總讓人誤以為近地天體撞擊地球是一個不大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保衛地球的工作,一直在進行。

來自外星的威脅時刻存在,我們該如何保衛地球

End

會發生什麼?

[1]https://solarsystem。nasa。gov/asteroids-comets-and-meteors/asteroids/in-depth/#many_shapes_and_sizes_otp

[2]https://cneos。jpl。nasa。gov/about/neo_groups。html

[3]https://www。jpl。nasa。gov/images/pia17041-orbits-of-potentially-hazardous-asteroids-phas

[4]歐陽自遠,奔走天地間:歐陽自遠科普文選,科學出版社

[5]小行星空爆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_王棲溪

[6]https://www。jpl。nasa。gov/news/nasa-fema-international-partners-plan-asteroid-impact-exercise

[7]https://www。minorplanetcenter。net/

[8]https://www。nasa。gov/specials/pdco/index。html#dart

[9]https://www。jpl。nasa。gov/news/nasas-next-generation-asteroid-impact-monitoring-system-goes-online

注:封面圖以及文中插圖來源網路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面對小行星的襲擊

人類能做什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