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簡介美國不斷上調利率,墨西哥政府還死抱著固定匯率不放鬆,造成資本迅速外流,1994年,墨西哥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引發第二次拉美危機

拉美加勒比是發達國家嗎

咱們都知道地球上共有四大洋、七大洲,七大洲有一個南美洲,一個北美洲。平時沒有聽說過拉丁美洲,那麼這個拉丁美洲指的是哪兒呢?它指的就是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拉丁美洲指的是一個政治上的地理概念,由於這個區域內都隸屬於拉丁語系,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都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

拉丁美洲國家有

33

個)

,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拉丁美洲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歷史上曾經孕育過燦爛的瑪雅文化和強大的印加帝國,但這裡也是個苦難深重的地方。最早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是印第安人,自從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人就在這裡進行著無休止的殺戮和掠奪。最初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後來是荷蘭、法國和英國,最後加入但也最善於掠奪的是美國。

1494

年美洲被西班牙和葡萄壟斷

開始

1541

年,

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和整個南美洲地區都被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所佔領。十七世紀,荷蘭與英法相繼發動戰爭,進行武裝侵略,奪取他國的殖民地。由於飽受剝削和壓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

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進行了獨立運動,多個國家相繼獨立。都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但是,民族獨立並沒有幫助拉美各國實現夢想中的生活。拉美各國獨立後,英國和美國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義者。

19

世紀中葉,美國推出“西進政策”,要把領土從大西洋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東岸。

1835

1845

年,美國侵佔墨西哥的得克薩斯。

1846

1848

強迫墨西哥割讓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大片土地給美國。

1853

年又從墨西哥取得麥西亞峽谷地區。這樣,美國先後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國土的

55%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英國和美國,作為新的殖民主義者,一方面利用軍事力量在拉美國家獲得了許多政治經濟特權,另一方面還積極扶持傀儡政權,對工人運動進行殘酷鎮壓。為了實現工業強國的夢想,拉美各國普遍進行了國有化和驅逐外資運動。這嚴重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拉美將不再是美國的後院。因此,美國絕不能允許拉美人民實現自己的工業強國夢,它必定會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止。

22

位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學派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如何阻止拉美國家的工業強國夢呢?戰爭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之前已經打過了,而且代價太大。如果能夠將拉美的經濟發展誘騙上一條精心佈設過陷阱的發展道路,使其繼續為美國打工,那一定是種

“投資少、收益高”的“好辦法”。但是,沒有人是傻瓜,要想欺騙對美國極不信任的拉美各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經過努力,美國人終於還是找到了方法,因為他們發現了“芝加哥學派”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

該學派的核心價值是相信市場機制跟自由放任,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反對計劃經濟跟凱恩斯主義,其主要成員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師生。芝加哥學派鼓吹自由、放任,為美國開啟拉美各國市場提供了理論支援,於是受到了美國政府關注。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起,大量(政府和各種基金)的資金被投向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資助其開展研究、召開學術會議、出版雜誌和招收留學生。

在這種背景下,哈耶克和弗裡德曼分別在

1974

年和

1976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隨後,該學派的舒爾茨和斯蒂格勒又分別於

1979

年和

1982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僅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就一共產生了

22

位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經濟學派似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顯學,

受芝加哥學派的影響新自由主義逐漸被很多國家接受。

美國還需要把這些理論輸出到拉美國家,並找到

的合適人選。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開始,芝加哥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

被派到智利的大學進行經濟學教育,同時在智利選取了一批學生到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研究生。這批學生在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又回到了智利,並在智利政壇政變之後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美國還把該專案擴充套件到了其他國家,在阿根廷,資助設立了庫依歐專案,讓庫依歐大學、芝加哥大學、智利天主教會大學,培養經濟學家。

1962

1967

年就選送了

27

名阿根廷學生到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學。這樣,美國就成功地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輸出到了拉美各國。

美國的

“新自由主義”輸出,與歐洲殖民者

的傳教士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洗腦如出一轍。這些到美國留學,

信奉

“新自由主義”的拉美國家上層社會的精英分子,回國後會直接將“新自由主義”應用於國內經濟政策。墨西哥當時的總統薩里納斯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其內閣成員中

59%

的部長或副部長擁有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智利財政部長

A。

福克萊斯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其繼任者

E。

阿尼納特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智利艾爾文當政時,

23

位部長中有

18

人在美國大學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

4

人在西歐獲得研究生學位。阿根廷財政部長多明哥·卡瓦略也是留美的新自由主義信奉者。

毒品?還是靈丹妙藥?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拉美地區由於缺乏工業基礎,對工業品的需求只能依賴進口來滿足,這需要大量的外匯。但是由於驅逐了外資,外匯非常緊缺,外匯緊缺與工業品的缺乏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這成為拉美各國

20

世紀

70

年代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

針對這一困境,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芝加哥學派建議大力發展資源出口賺取外匯收入,取消借外債的限制、引進外國資本。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資工業產品進入並淘汰本國落後產業,降低進口關稅。將以前收歸國有的外資企業、私營企業歸還原主,對國有企業作價拍賣。

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抽回資本和利潤匯出不受限制,外資企業生產率固定

10

年不變,匯率升值兩次後實行固定匯率。

這些經濟政策在短期內緩解了拉美國家的困境。首先是獲得了外匯收入。資源出口和國企拍賣都可以帶來外匯收入;發還以前沒收的外資企業並給予國民待遇也吸引了外商投資,這也帶來了外匯收入;取消借入外債的限制更是直接以借債的方式獲得短期外匯收入。再加上開放國內市場,降低關稅,連續兩次提高匯率後實行固定匯率,歐美的工業品就很廉價地充斥於拉美市場了,於是物價和通貨膨脹的問題也解決了。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只是暗藏兇險。

這些經濟政策總結起來基本上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

第一招:賣。賣資源、賣國企。透過賣資源來獲得外匯收入,無可指責,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也透過賣資源來賺外匯,當時叫做

“出口創匯”,但是中國不賣國企,拉美連國企都賣了。

第二招:借。賣資源、賣國企,外匯還不夠花,拉美就借,而且是不加限制地借,因為在西方經濟理論中,有人肯借錢是有信用的表現。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從來不借外債,即使是今天,中國對外舉債也是有嚴格限制的。

第三招:開放國內市場。並不是說不要開放,而是說在開啟國門之前必須要注意保護國內的產業。在拉美國內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給予外資國民待遇,匯率兩次升值後不加保護地開放國內市場,歐美髮達國家的工業品就可以憑藉質優價廉的優勢長驅直入,摧毀了拉美各國的國內產業,徹底擊碎了拉美人民的工業強國夢。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拉美各國在服用了芝加哥學派為經濟改革所開的藥方之後,經歷了短暫的繁榮,這種借債過日子的經濟發展模式就像吸上了毒品,欲罷不能,而且借債的規模越來越大。

1975

年時,拉美地區的外債餘額佔

GDP

46。9%

;到

1987

年更是上升到

66%

奪命金融索

拉美國家之所以敢於舉借如此鉅額的債務,一是因為受了芝加哥學派的蠱惑,二是因為在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刻意執行了低利率政策。拉美債務基本上都是以美元計價的,在本國貨幣被人為升值高估的情況下,再加上美元的利率較低,拉美各國所感受到的債務壓力就比較小。

債務就像套在人們脖子上的繩索,利率就是控制繩索鬆緊程度的活釦。當利率比較低的時候,繩套很寬鬆,人們不會感覺到不舒服;但只要把利率提高,繩套收緊,被套的人立刻就會感覺呼吸困難;如果收得再緊一些,被套住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條。拉美外債就是美國人特意為它們設計的金融圈套,而收緊繩索的活釦則掌握在美聯儲的手裡。

1979

年開始,聯邦基準利率不斷提高到年底時就已經提高到

14%

1980

4

月提高到

17。6%

1981

6

月達到了

19%

!這還是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商業銀行的利率通常要再高一些。這對拉美各國而言簡直就是噩夢!

美元利率的提高,收緊了套在拉美脖子上的繩索,各國疲於應付還債。而且更糟糕的是,美元利率的上升,導致美元相對拉美貨幣升值。最初拉美國家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被迫買入本幣、丟擲外幣,這很快耗盡了它們手中為數不多的外匯。當它們無力維持匯率時,本幣就不可避免地貶值,這樣以美元計價的外債突然之間就增加了許多。

1982

8

20

日,墨西哥政府

因無力償還到期的外債本息,引發了全球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

由於無力償付債務,沒有償還的利息被計入本金再次計算,債務越積越多。到

1985

年底,債務總額上升到

8 000

億美元,

1986

年底為

10 350

億美元。這裡面拉丁美洲地區所佔比重最大,約為全部債務的

1/3

,史稱“拉美債務危機”。

城下之盟

為了解決債務問題,雙方開始談判。談判是由美國人主導的,出面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和世界銀行。

IMF

提出的是“穩定計劃”

其主要內容是由

IMF

為拉美國家提供國際貸款,以提高其償債能力,不過

IMF

的貸款援助附加了極其苛刻的條件

拉美各國必須大量裁減國企工人,削減政府開支、公共開支和公共福利,進一步私有化,進一步開放外匯、資本市場和金融銀行體系。簡而言之,

IMF

要透過危機把拉美進一步納入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體系中。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1985

10

月,世界銀行和

IMF

在韓國首爾召開了聯合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國財政部長(

James Baker III

)提出了“貝克計劃”。

IMF

的計劃

的基礎上

增加了由私人銀行向拉美提供另外

290

億美元的貸款。但同樣的,要獲得這些貸款,拉美國家就必須推行

IMF

開出的一系列條件。到了

1989

年,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布拉德(

Brady

)又推出了

更加嚴苛“布拉德計劃”。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拉美各國只能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一面勒緊褲腰袋還債,一面開放國內資源和市場,任由歐美債主(主要是美國)進行掠奪性開發。

20

世紀

80

年代,拉美國家僅償還利息一項,每年就耗費其

GDP

8。4%

,加上本金佔出口收入的

40%

左右。在

1982

1985

年間,拉美地區支付的利息就高達

1 060

億美元。

1980

1985

年,實際

GDP

只上升了

2。3%

,而人均

GDP

則下降了

9%

。從

1982

1992

年,是拉美失去的

10

年。

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

1982

年爆發的拉美債務危機,給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拉美國家國內拉開了貧富差距,出現了階級分化

,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些國家扶植傀儡政權並培養買辦資產階級,把持政權,聯合起來壓迫剝削社會大眾。

為了償還債務,拉美國家加大了自然資源的出口。

1986

年拉美國家的農產品佔出口總額的比例為

37。1%

,位居世界首位;

1988

年燃料在拉美國家的出口比例為

35%

。約有一半以上的拉美國家的出口高度依賴少數初級產品。例如,

1988

年玻利維亞礦產品佔出口的

89%

,委內瑞拉石油佔出口的

90%

以上。但與此同時,出口產品價格不斷下跌。

1981

1987

年,拉美國家的出口量增長了

20%

,但出口額卻下降了

10。5%

自然資源的出口收入仍然不足以償還債務,於是開動印鈔機搜刮民財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這就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90

年,拉美地區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

1 491。5%

。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提高了利率並試圖用高利率來吸引外資進入。但是,提高利率首先打擊了國內的企業,造成國內經濟蕭條,本幣出現了明顯的貶值預期,當時又正好趕上西方利率水平也比較高,拉美地區外資流入量急劇下降,拉美國家重新陷入資金短缺的局面。

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入侵與控制

美國不斷上調利率,墨西哥政府還死抱著固定匯率不放鬆,造成資本迅速外流,

1994

年,墨西哥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引發第二次拉美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墨西哥再向美國等國際社會貸款

500

億美元,外債總額達到

1 500

億美元。

巴西的外債餘額也是在持續不斷地增長。截至

1998

年年底,巴西的外債餘額達到

2 300

億美元,這一年,巴西資本的流入發生了逆轉,國外資本開始逃離巴西市場。

2001

年巴西再次爆發金融危機。

於是,老一套的遊戲重新上演。新一輪的借新債還舊債談判開始,強迫拉美國家進一步開放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城下之盟再次在拉美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簽訂。總之,一個只能提供廉價原材料的拉丁美洲,一個發達國家

“高科技產品”傾銷市場的拉丁美洲,一個不斷壓榨基層人民並向歐美不斷輸血的拉丁美洲,符合發達國家的利益,而這也正是歐美所倡導的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經濟新秩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