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讀書五重境界,厭學五個階段

簡介所以我們認為孩子在學習的問題上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自主讀書而不厭學

五重境界解讀什麼

都說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當他們長時間無法釋放天性的時候,抵抗的情緒就會出現,厭學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源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厭學的根源來自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

所以辦法很簡單,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讀書。

讀書五重境界,厭學五個階段

“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五百年間出過一個半的聖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王陽明。王陽明出身教育世家,其本人也是狀元及第。他的讀書之道,有五重境界,也相對的是我們的孩子厭學的五個不同階段。我們下面就針對這五重境界逐一分析,尋找解決孩子厭學的辦法。

讀書五重境界,厭學五個階段

第一重境界:誠心——志在聖賢,心存君國;

《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這裡的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所以我們認為孩子在學習的問題上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自主讀書而不厭學。

有些孩子厭學的原因就是他學習的出發點過分功利。因為功利性而學習,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或不明確,所以被動式的學習,這樣的學習缺少了意志力意義上的堅持。當學習的困難來臨的時候,厭學的情緒就佔據了主導地位。

解決方案就是主張孩子撇開所有已成識見,聆聽心靈最初的聲音,為了自我完善而學。

第二重境界:記誦經典——開啟本心,涵養性情;

背誦經典的根本意義在於: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說的是記誦開啟本心,涵養性情,弘揚志向!

學習過程的苦累是厭學的根本原因之一。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道:“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這段話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也是藉此使他們在反覆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

厭學的孩子中很多對學習情感淡漠,缺乏興趣。針對這類情況我們要追本溯源、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第三重境界:無心之讀——良知真切,不為心累;

王陽明說:“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王陽明認為,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

現代社會沒有了科考,但是高考作為教育的指揮棒依然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正確的理解是:“讀書”是為了積累豐富的知識,鞏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體系,而“高考”則是測驗“讀書”水平的一場考試,書讀得多,知識豐富,那麼高考就將是你成功的踏腳石!

很多家長自己對高考的讀書的關係的理解就有偏差,那就別怪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了。

第四重境界:養不動之心——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讀書者,要善養浩然之氣,此其不可移,此志不可動!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始終保持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困於心,那麼他自然可以保持本心不厭學。

孩子厭學的表現很多是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許多學生雖然主觀上有學習的願望,但學習畢竟是一項艱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及毅力,中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寵兒,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解決,因此很多學生堅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厭學情緒。

所以培養孩子不動之心,才能順利解決這類厭學情況。

第五重境界:發明本心——心底光明,知行合一。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說“曉得”是第一義,“記得”的第二義,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知行合一也!

讀書的意義是使心底光明,知行合一,記住和理解都是次要的了!

厭學的孩子中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但是沒有達到家長或老師的期望,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

針對這類問題。我們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門檻,要讓他們有一個只要經過努力就可實現的目標,讓他們在實現學習目標中得到快感,也在自身變化中認同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要看到孩子細微的進步,適時鼓勵及獎勵,使孩子心裡獲得積極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厭學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百家號“瘋了老陳”。用內容影響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