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簡介同時,作為一個母親,她的三觀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三觀,她對美的放棄,就是對生活的不尊重,那麼孩子也會成為和她一樣的人

愛打扮女人是什麼心態

卷首語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在心理學中叫做本能的衝動。

我們喜歡漂亮的景色、漂亮的衣服、漂亮的禮物、漂亮的愛人、漂亮的孩子,甚至是漂亮的合作伙伴都是對美的本能的追求。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當我們面對美好事物的時候,心情也會格外舒暢,做事的效率也會加倍提高。

特別是女人,在自己的形象上是非常注重的,總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看的一面展示在別人面前。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遇到一些不修邊幅的女人,是她們沒有愛美之心嗎?還是另有什麼緣由?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事件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會發發現其中的奧秘。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一、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每一個身為母親的女人都會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在她們的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

我的一個同事,在生孩子之前是一個特別注重外表的女人,身為天秤座的她對自己的外表要求得特別嚴格,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化妝不能出門的那種人。

生完孩子之後,她對自己的形象已經沒有要求了,隨便套件衣服,甚至不洗臉不梳頭就出門了。

在小區裡帶孩子玩,大家都快認不出她來了,因為也不是很熟悉,大家估計都是在心裡嘀咕著呢。

我們有一次去看她,當著她的面,什麼話也沒有說,之後在群裡聊天才問起,之前那個光鮮亮麗的她去哪裡了呀?

她回答說,每天所有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也根本沒有時間梳洗打扮,而且都是有孩子的人了,誰還會看一個孩子的媽媽漂亮不漂亮呢?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四層的需求是尊重需求。

我們都知道,在商業會談中,儀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儀表代表了對對方的尊重。

同樣,在生活中也需要我們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作為一個母親,孩子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把自己形象上的改變,都歸咎為帶孩子太忙太累,那就說明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讓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替自己背鍋,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同時,作為一個母親,她的三觀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三觀,她對美的放棄,就是對生活的不尊重,那麼孩子也會成為和她一樣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母親,不應該因為太忙太累而放棄自己的形象管理,反而更應該管理好自己的儀表,讓孩子也跟著自己學會審美,學會尊重生活。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二、對美的認知

趙本山有句話說——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裡子,能耐都是其次的。

在心理學上自戀有兩種,一種是實體自戀,一種是虛體自戀。

注重面子就是一種虛體自戀,這樣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裡,自己對自己的好壞一律沒有界定,別人說好,她會很開心,別人說不好,她又會很傷心。

虛體自戀的人,對自己的外表有過度的要求,總是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希望自己永遠不被別人超過。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美不僅僅限於外貌,所謂形象管理,不是管理五官的美與醜。

一個人的五官是自己決定不了的,與生俱來的東西是我們沒法改變的,所謂形象管理,就是要把自己搭配成適合自己所生存的環境的形象。

商業談判中要穿正裝,參加酒會的女人要穿晚裝,家居服是不能穿出門的,泳裝也只有在游泳池才能穿。

得體是形象管理的基本要求,真正的對美的追求,就是讓自己越來越得體。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三、為什麼要愛美

一個女人如果不愛美了,要麼就是已經看透紅塵,要麼就是受到過沉重的打擊放棄人生了,這兩種人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範疇。

只要是正常人,但是卻對自己的形象沒有什麼要求的——不講究吃,不講究穿戴,也不講究住行,她們大多都是不明白美的意義在哪裡。

有的人覺得看外表太低俗,內在美才是真的美,這個沒錯。

對內在美的提升就是實體自戀,是一種自我認同,

但是自我認同也不代表要放棄外在形象管理。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始於外表的,一個人無論長得好看與否,在儀表上,首先要讓人覺得舒服,這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只有第一印象通過了,才有更深的交流下去的可能,在更深層次的交流中,別人才可能發現自己的內在美。

所以對外在美的追求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膚淺,而是開啟人際關係開關的第一步。

從心理上分析:為什麼有的女人,除了不講究吃穿、還不愛打扮

後記

詩經裡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對美的追求,是天然形成的,一個女人,如果自己都不愛美,又怎麼能夠讓別人愛自己呢?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放棄了美,總是自己受到更大的損失。

作者|孫庸子

編輯|孫庸子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