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簡介華軼之亂後,王敦居功至偉,得以進駐豫章,逐漸取得了對軍事力量的掌控,而王導則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導居中輔政,王敦專事征討,琅琊王氏在司馬睿陣營中的勢力越來越大,司馬睿雖然在江東構建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政治集團,但隨著琅琊王

聲望是怎樣加的

兩晉之際,中原地區戰亂頻發,動盪不安,不少士家大族攜家帶口南渡以躲避戰亂。這些南渡計程車族,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雄厚資本,使得他們不僅在江南地區得以成功立足,同時還可以左右江南地區政局的變化,對當時的政治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甚至形成了皇權與士族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即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一、“王與馬,共天下”政治格局產生的背景

“八王之亂”結束後,東海王司馬越勝出,一時之間時權傾朝野,隨著權力的不斷加大,他與晉懷帝之間的矛盾也在進一步加深,雙方爭鬥不止,都在積極爭取其他勢力,以穩固自己的地位。雙方的爭鬥,對江南地區的人事變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永嘉元年七月,司馬越為加強對局勢的控制,派出了大量親信出鎮戰略要地,其中,琅琊王司馬睿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出鎮建鄴期間,司馬睿利用琅琊王氏家族的聲望,大量拉攏江東士族,成功地在江東地區打開了局面,為他積累一定的政治資本。

司馬睿在出鎮建鄴之後,隨著南北局勢的不斷變換,其獨立性越來越強,野心也越來越大,開始積極營造以自己為中心的政治團體,對江南地區其他勢力的發展則予以打壓。琅琊王司馬睿積極爭取琅琊王氏等氏族的支援,為自己在江東地區開啟局面,立足江南。其中,尤以和琅琊王氏的王導來往最為密切,王導為其謀劃眾多,出鎮建鄴一事,就是王導司馬睿出謀劃策的結果。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王導一直在司馬睿身邊出謀劃策,隨即成為其心腹之人。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永嘉三年,王敦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受到了司馬睿的重用。與此同時,司馬睿為了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拉攏大量江東士族代表為官,得到了江東士族的認可。司馬睿透過與江東士族的合作,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勢力,一個以司馬睿為中心的集團正在慢慢成型。

永嘉五年三月,司馬越病逝,其辛辛苦苦建立的軍事體系崩塌,司馬睿失去了掣肘,獲得獨立的狀態。

同年六月,洛陽被劉聰攻破,晉懷帝被俘。當時的司空荀藩為挽救瀕臨滅亡的西晉,以琅琊王司馬睿為盟主,此時身處江南地區的司馬睿開始受到朝臣重視,將其視為挽救西晉統治的重要力量。

司馬睿掌握大權之後,抓住機會,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在擴張的過程中,卻受到了當時江州刺史華軼阻撓,對於華軼的阻撓,司馬睿先禮後兵,先是勸華軼投降,加入自己的陣營,但華軼卻一心忠於朝廷,拒絕了司馬睿。

建興元年,司馬睿趁華軼內部出現分裂,外部又無支援勢力存在時,抓住時機,以左將軍王敦為將,率軍征討華軼,華軼戰敗被殺,江州隨即落入司馬睿手中,取得了對江州的控制權,其勢力範圍由揚州擴充套件至江州,其權勢地位大大加強。

華軼之亂後,王敦居功至偉,得以進駐豫章,逐漸取得了對軍事力量的掌控,而王導則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導居中輔政,王敦專事征討,琅琊王氏在司馬睿陣營中的勢力越來越大,

司馬睿雖然在江東構建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政治集團,但隨著琅琊王氏在其集團內部的勢力不斷擴張,“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已經基本開始出現。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二、“王與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確立

王敦自加入司馬睿陣營之後,為司馬睿獨掌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著王敦軍事權力的不斷擴大,司馬睿隨即對王敦產生了戒備之心,於是採取措施加以制約,導致二者的矛盾衝突不斷加深,而這也為以後政治格局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王敦自進駐豫章後,再次平定了流民起義杜弢之亂,平定杜弢之亂之後,王敦權力再次大增,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封漢安侯,掌握六個州的軍事指揮權,他與身處中央的王導互為聲援,使自己家族的權勢和地位不斷增高。

到司馬睿登基稱帝后,琅琊王氏的勢力已經遍佈朝野,掌握著地方和中央的軍政大權。

司馬睿起初由於聲望不足,需要藉助琅琊王氏等士族的力量,為自己贏得一定的政治資本,但是由於御下失法,使得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勢力逐漸坐大

。甚至當司馬睿登基之時,當著百官的面,命“王導升御床共坐”,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琅琊王氏的權力有多大,以至於社會上都流傳“王與馬,共天下”之語。

這種局面,對於熱衷於皇權獨攬的司馬睿來說,無疑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他決定採取措施,企圖扭轉皇權與士族之間不平衡的局面,以保證皇權的獨尊地位。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司馬睿與琅琊王氏的矛盾衝突就此展開。

為了進一步強化皇權,司馬睿在朝中開始啟用新人,刻意打壓、削弱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勢力,架空並疏遠王導。與此同時,司馬睿又進一步藉助宗室的力量,控制湘州,加強對王敦的監控。太興四年五月,司馬睿經過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已經對王敦形成了包圍態勢,而王敦也不是坐以待斃之人,隨即起來反抗,二者的矛盾已經勢如水火。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清君側”為名,在武昌起兵,進攻建康。

王敦起兵後,身為梁州刺史的甘卓佔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極大可能將王敦之亂鎮壓下去,卻猶豫不決,態度不明,使得王敦輕而易舉攻入建康。王敦進入建康後,

司馬睿本人含恨而死,而梁州刺史甘卓也被王敦的親信所殺害。這場爭鬥以江州刺史王敦的勝利而告終。

王導之亂後,東晉的門閥政治初步形成,朝野之中的門閥勢力不斷膨脹,

“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得以確立。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三、琅琊王氏權力的衰落

永昌元年(322年),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琅琊王氏權傾朝野,尤其是王敦,手握精兵,是皇權穩固的一大重要威脅。於是晉明帝積極採取措施,開始削弱王敦的軍政大權,

並取得一定的效果,皇權開始出現復興的跡象。

王敦把持朝政之時,為了擴大自身的家族勢力,大肆殺戮與其利益相左計程車族群體,

破壞了其他士族的利益以及士族之間的平衡,逐漸失去了士族集體的支援,與此同時,琅琊王氏的內部也出現了分裂,這為晉明帝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來剷除王敦在朝中的勢力。

王敦隨著權勢的不斷增長,野心也逐漸增大,企圖與錢鳳圖謀篡位,但二人的計劃卻在一次酒後洩露,被晉明帝得知。晉明帝得知王敦意圖謀反,一邊穩住王敦,一邊積極聯合南北士族進行抵禦,大膽引用流民勢力參與戰事,以加強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

在晉明帝的全力準備下,王敦的第二次起兵很快被鎮壓了下去。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王導的第二次起兵雖被鎮壓,但晉明帝並未對其趕盡殺絕,而是對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勢力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整,同時繼續讓王導擔任一定的官職,如此一來,既平衡了朝堂中各方的勢力,又加強了皇室的權力,

使得“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鬆動,打壓了士族勢力,強化了皇權。

東晉之初,“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總結

“王與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可以說是晉元帝司馬睿一手推動的,起初,他為了提高自己在江南地區的影響力,遂重用江東士族,江東士族雖然在其登基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卻在司馬睿登基稱帝后權力日增,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終使得司馬睿自掘墳墓,死在了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江東士族手裡。

隨著晉明帝的繼位,在晉明帝的打擊下,琅琊王氏的勢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使得這一時期的皇權得以加強。

儘管如此,“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還是未徹底消除,而是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政治狀態。

參考資料:

《兩晉南北朝史》

《兩晉之交江東政局變遷》

《東晉門閥政治》

《兩晉南朝政治史稿》等相關資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