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簡介《楞嚴經》中【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雖說也是佛教誨出家人的生活方法,但只要佛法的核心原則不變,行為改變一樣也能修得成就

假扮和尚乞討犯法嗎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法華經》上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這句經文是佛為了提醒出家人,修行一定要有覺心,超越三界六道輪迴,並且一定要在此生當中完成這樁大事業。

因為大乘經上說

「佛不度眾生」

,他沒有能力把世人統統拉出三界之外。斷掉世間一切事,修得清淨心,超越輪迴,脫離三界,還要是靠自己覺悟。

佛只不過是把宇宙事實的真相為世人說明,把他解脫的經驗、方法提供給世人做參考而已。除此之外,佛任何也給不了世人。

因此,這部經典不僅有佛把他自己,修學所得到的成果都告訴了世人,甚至還有許多佛弟子們依照他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的示範。

所以,這部經典裡面既有理論有方法,也有示範,比如《二十五圓通章》,就是二十五位菩薩為世人說出他們如何成就的過程。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楞嚴經》中【

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

雖說也是佛教誨出家人的生活方法,但只要佛法的核心原則不變,行為改變一樣也能修得成就。

『不自熟食』

說的是出家人不煮飯,每天要託缽外出乞討食物為生。比如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等,出家人還是堅持託缽乞食的習慣。

當時中國的皇帝得知佛教後,特地派使者去印度,將那裡和尚迎請回國,並且對其非常尊重,甚至稱他們為老師。

所以到了中國來之後,他們就由朝廷皇室供養在寺院裡,由國家派專人去侍候,因此,出家人從此不用去託缽,不僅飲食生活方式,就連穿著也因來到中國而發生了改變。也就是俗話說的被本土化了。

也許正因為本土化後,當時的佛教才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早期的佛教,出家人由在家弟子供養,出家人不用到廚房燒飯。而出家人自己耕種自己煮飯,是到了唐朝的中葉才興起。

歷史明確記載,百丈大師和禪宗第八代祖師,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和尚,他們兩個人提倡建叢林、立清規,把佛教變成一種制度化。

其中由馬祖創辦叢林,百丈立清規,而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遵守戒律的精神,重新修訂適合大眾修學的條文。

在過去的佛法裡,雖然都是同學在一起研究經論,但修行卻是個人修個人的,並沒有在一起共修;即使共修也不是正式的,人數也不多。

而叢林制度就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由學校規定製度後,大家可以一起修學。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百丈大師提倡出家人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種稻米、種蔬菜,要自食其力。這雖然與佛在楞嚴經上

『不自熟食』

的教誡相違背,但百丈提倡出家人耕種修行,勞作修行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把吃飯都列為一門功課,這就是後來的“五堂功課”。

所以,在理論、精神上與佛法不違背;在做法行動上變更,原理原則完全不變,就是大智慧。百丈大師懂得通權達變,給後人起到很大的啟示。

正如現在的出家人,一旦此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那接受的供養,就佛所說的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因此,如其披毛戴角,還不如自己種田,自己燒飯,自食其力。

所以,百丈大師立規矩,對當時以及後代的人確實有利益。

為何有些外國和尚出門乞討,中國和尚卻自己耕種,只因佛這一句話

但無論是乞食,還是自作,在精神、思想、意念上,都要懂得

『寄於殘生,旅泊三界』

。因為這是佛的教誨,是佛最高的指導原則。

如果把世間看作是一間旅館,出家人只要這個世間的使用權,不能要所有權。若要所有權,你就成為這間旅店的主人;擁有使用權的,只是這家旅館的客人,而客人隨時會離開,看主人則不能走,因此無法出三界。

好比出家人只是在三界作客,隨時會走,因為三界不是家,若真有如此想法,患得患失的念頭自然就變輕,等念頭完全沒有得失的念頭後,也就能就出三界了。

但得失的念頭不可能一下就能減掉,因此要逐漸減輕,一年比一年輕,十年二十年真放下後,那就得大自在了。

圖片來自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