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簡介而且,那時候的教育制度不像現在這麼完善,對學生的年齡和在校的學習時間,都沒有硬性要求

積分和學分有什麼區別嗎

透過“學分”可以評判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知識的廣度,學生獲得的學分越多,就說明學生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甚至,在現今的某些大學裡,學分也變成了評價學生優秀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

其實,“學分”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考核制度。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在古代,對“做學問”有明確的考核標準,《禮記·學記》記載的相當詳細:“比年入學,中年考核。”每年收一次學生,每隔一年考核一次,其後,會按照學習的時間,分別考核學生的“志向”、“敬業能力”、“合群”、“學習範圍是否廣泛”、“是否尊重師長”以及“獨立的見解”和“獨立的擇友”等各項能力。

如果,這些考核都達標了“謂之小成”,也就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學習了九年,學生可以做到“獨立學習”、“舉一反三”且不違背“老師的教誨”,“謂之大成”,可以說,此時的學業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學制上進行了“創新”,設立了“太學”。雖然,太學對學習的年限並沒做太多的限制,但考試卻是十分嚴格。每年進行一次考核,採用的方式是“設科射策”,和今天的“抽籤答題”類似。到了東漢中期,這種考試改為了每兩年一次,過關者授予官職。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都知道,隋朝以前還沒有科舉制度,“射策”某種意義上就是“官員選拔”制度,過關者可以留下做官,否則,就得繼續待在學校學習。而且,那時候的教育制度不像現在這麼完善,對學生的年齡和在校的學習時間,都沒有硬性要求。所以,不少人學到頭髮花白都不能畢業,也就沒有了“工作”。

其實,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進入隋唐時期,科舉制度開始完善,官辦的學校在招生政策和學習年限上,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比如:律學規定,入學的學生年齡在18至25歲之間,在校時間為六年,要透過“旬考”、“歲考”和“畢業考”這三項考試。

“旬考”是對十日所學的內容進行檢查,沒有透過的學生會得到相應的處罰;

“歲考”是考核這一年學的所有課程,分數不合格者“留級”繼續學習;

“畢業考”如果通過了會得到學校的“舉薦資格”,如果考不及格那就只有一個結果——退學。

其實,和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相比,除了“旬考”改成了“月考”,其餘都基本差不多。可見,中國對於教育的“成果”,自古到今都是相當重視的。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宋朝時期就實行了“學分制”,當時名曰“積分制”,在以後的朝代繼續沿用。

宋神宗熙寧和元豐年間,太學曾被分為“外、內、上”三舍,升學順序是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考試被稱作“升舍考試”。除此,考試成績也被分為“上、中、下”三等,再折算成分數。

操行和學業得分均為“優”者,評為“上等”,“一優一平”者評為“中等”,如果,二者得分都是“平”或者“一優一否”者,那就是“下等”。這樣的評判標準,和我們現在的“優、良、合格、不合格”評分標準類似。另外,所有的考試都實行了“積分”的辦法。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於是,到了明朝就沿用了這一套辦法,國子監的學生們都採用“積分”考核,積分達標了便可授予相應的官職。

當時,國子監根據學業程度,設定了“初、中、高”三個級別,分別有“六堂”:正義、崇志、廣義、修道、誠心和率性。“積分制”在高年級實行,一年內如果積分拿到了八分,就達標了。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朝廷可以破格錄用。

其實,這樣的激勵辦法和現代的高等學府做法類似,也在客觀上調動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到了清代的國子監編制就沿用了明朝的做法,一月考試一次,成績為“一等者”可得“1分”,“二等者”得分為0。5,一年下來必須拿到八分,這樣才算是及格。

到了民國時期,“學分制”這種叫法被正式定名,制度也更加完善了。

1931年,當時的政府出臺了一個制度——《學分制統一辦法》,要求全國的學校執行“學年+學分”的制度。同時規定:在校大學生四年必須修滿132個學分,方可畢業。

現代畢業有“學分制”,中國古代也有,而且並不比現代落後

以前的“學分制”有較為嚴格的“課程”限制,所以,對人才的考核相對趨於“客觀”。而現在的“學分制”更注重人性的教育,便不免會出現“偏科”現象。因此,如何在保障個人“主動”學習的情況下,避免教育質量的下降,老祖宗的一些做法還是可以拿來借鑑的。

要知道,大學裡的每一門課程都有一定的學分,學生只有透過這門功課的考試,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只有學分積累到專業要求後,才能畢業。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課程與學分,還可以提前畢業的。所以說,學分制是一種更加靈活的彈性學制,為學生在校期間創造了更多的靈活性,包括:在一段時間內申請休學、創業,鼓勵學有餘力的同學提前畢業以及輔修、攻讀其它專業和學位等。

參考資料:

【《禮記·學記》、《後漢書·百官志二》、《漢書·儒林傳》、《學分制統一辦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