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簡介英國彈射技術專家馬丁-貝克的Mk1型彈射座椅使用火藥作為動力,能把飛行員瞬間加速到每秒近20米的高速,像子彈一樣“打”出座艙

逃脫術是怎麼做到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從人類雙腳離地升空以來,緊急情況下的逃生就成了大問題。 從氣球時代起200多年來,在飛行器故障或災難時分,平安著陸一直是工程師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今天最先進的彈射座椅可以保證飛行員在10000多米高空高速下安全逃離危險的飛機。 但是100多年前,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1914-1918: 縱身一躍出吊籃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飛機座艙裡沒有給降落傘留出空間。 最早的逃生器材——降落傘是裝備給氣球部隊的——他們的氣球吊籃還算寬敞。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灌滿氫氣的氣球在被擊中時會發生慘烈地爆炸,及時逃生尤為重要。 此時飛行員要做的也很簡單,他們會把降落傘揹帶掛在吊籃外側,危險發生時背上跨出吊藍縱身跳下。 剩下的就交給運氣了。

1916: 揹負式跳傘逃生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1916年,飛行員所羅門·範·米特爾(Solomon Van Meter)申請了一項逃生裝備專利,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揹包式救生傘。 它的外觀看上去像渾圓的龜殼,透過拉動一根操縱索,可以啟動藏在鋁製外殼內的絲制降落傘。

1940–1945: 可解體飛機

德國亨克爾He 280和道尼爾Do 335裝備了最早的彈射座椅。 這些座椅使用壓縮空氣把座椅連同飛行員一起彈出座艙。 在Do 335上,工程師們已經考慮到了彈射系統與飛機構型的關聯性。 飛行員彈射時,彈射座椅啟動的同時,會有專門的機構炸掉尾翼和後部的推進螺旋槳,為飛行員掃清彈射通道。

1941–1945: 翻身出艙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如果你去看二戰美英戰鬥機,會發現它們的座椅是一個盆,人坐下去就視線根本不在風擋中央,感覺坐進了坑裡。 實際上這是盟軍飛行員使用的盆式座椅。 飛行員上飛機時在臀部掛著降落傘,坐在座椅上時候這個降落傘同時兼起坐墊的作用,剛好彌補了高度。 需要逃生時,飛行員需要憑藉自己的體力爬出座艙,跳出後透過手柄拉開降落傘就行了。 如果飛機中彈後進入螺旋或急速俯衝,再或者倒扣跌落,那飛行員就很難離開座艙了。 也有些飛機會把降落傘置於座艙側面,飛行員穿著傘帶,需要跳傘時把傘帶臨時掛在傘包上,抱著傘包跳出去就是了。 不過這種跳傘更費時間。 轟炸機更簡單,揹著傘包自己走到艙門,跳出去,拉傘繩,搞定。

1947: 快些再快些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噴氣式飛機的高速性讓逃生技術變得更加複雜。 英國彈射技術專家馬丁-貝克的Mk1型彈射座椅使用火藥作為動力,能把飛行員瞬間加速到每秒近20米的高速,像子彈一樣“打”出座艙。 在彈射前,飛行員需要先拉下座椅後上方的面簾作為防護。 出艙後,小型穩定傘會先展開,穩定座椅姿態,然後才是人椅分離和主傘啟動。

1953: 自動化潮流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戰鬥機故障或負傷所引起的姿態劇烈變化,完全可能導致飛行員失能甚至完全失去知覺。 如果飛行員受傷,他所能完成的可能只是拉下彈射手柄。 所以彈射動作最好能濃縮成一個。 第二代馬丁-貝克彈射座椅就實現了全自動。 彈射啟動後,穩定傘會把飛行員從座椅上拉開,實現人椅分離,並啟動單人傘。 特殊的感測器會保證主傘在3500米以下才能啟動,確保飛行員不會長時間停留在高空而窒息。

1956: 命運滑道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彈射座椅並不是一下子普及到所有飛機的。 道格拉斯A-3轟炸機就需要機組人員沿著飛行員下方的一條滑道滑下去,等到滑落空中再自己拉開背在背上的降落傘。 如果A3D果真被防空火力擊中,如此逃生方式基本上難以利用寶貴的逃生視窗,頂多算是個心理安慰。 正因如此,轟炸機組給A3D起了個綽號All-Three-Dead,翻譯成中文就是“三人皆死”,縮寫倒正好是A3D。

1961: 提升再提升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有時候機組人員需要在極低的高度甚至就是在地面上啟動彈射動作,這意味著他們彈出座艙後很短時間內就會落地。 為了解決高度過低無法開傘或開傘後無法充分減速的問題,馬丁-貝克在彈射座椅上安裝了專門的火箭推進系統,讓座椅彈射離艙後能繼續上升到安全高度。 在測試中,彈射座椅可以把飛行員提升到座機上方60米以上的高度,大大提高了彈射逃生成功率。

1960s: 人機工效型操作

在飛行員普遍使用飛行頭盔後,彈射前就不必使用防護面簾。 馬丁-貝克發現透過設在飛行員兩腿之間的手柄來啟動彈射程式,在人機工效方面更為妥當和便捷。 自此這一機構的位置設定成為戰鬥機通用的設計慣例。

1975: 電子控制而不是機械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麥道公司制定的ACES II成為美國空軍指定的彈射座椅技術標準,自此美國彈射座椅真正實現了技術標準的統一。 按照該標準,彈射座椅必須使用能迅速點火的火箭機構,可靠性更高。 美國還首次實現了用電子機構確定彈射動作時序,而不再使用機械或火工延時裝置完成這一任務。

今天: 拯救所有人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傳統的彈射座椅適用的體重範圍為140-211磅。 今天的彈射座椅的體重適應性更寬泛。 有些彈射座椅頭靠還配有能夠吸收能量的裝置,飛行員受到迎面氣流衝擊時能保護他們的頸椎。 今天的彈射座椅更加關注保護飛行員的重要骨骼,降低他們脊椎受傷的風險。

廣告

現《航空知識》國慶70週年大閱兵增刊

預售開啟!

超值包郵!

國慶閱兵結束後即刻下廠印刷

10月15日上市 !

《航空知識》2019年增刊將以空中方陣為主,以豐富詳實的現場和歷史影像,介紹中國航空武器裝備70年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增刊內容還包含人員和地面裝備方陣的精彩內容。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精彩提前看

點選此處 立即預定

自古及今,飛行員那些逃生術是怎樣的?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航空知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

微信ID:hkzs1958

航知就知道你在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