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簡介所以廣大女性在七夕這一天以“穿針乞巧”的方式膜拜織女,目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雙巧手、擁有嫻熟的針織女紅技法

拜織女這一乞巧活動最好在哪裡舉行

又到一年一度七夕節,年輕的情侶們狂撒狗糧的時候。

大家如今都稱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

但是你知道嗎?它的歷史比西方的情人節久遠得多,而且內容也豐富很多!

如今的七夕節卻被賦予了較重的商業味道。

想知道在經濟不曾發達的過去七夕節怎麼過?下面小編帶你去體驗一下。

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姐誕”、“七姐節”。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

相傳,玉皇大帝的女兒織女愛上了人間放牛的小夥,玉帝大怒,把這對有情人分隔在銀河兩邊,每年七月七日才能見一面。

《古詩十九首》有云:“迢迢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道出了身處異地的相思之苦。

廣大女性深深同情受壓迫的織女,於是紛紛在七月七日晚上舉行“拜織女”的祭祀活動。

由於“夕”泛指晚上,故七月七日這一天被稱為“七夕”。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意思是,漢朝的宮娥綵女,常常在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於縫衣制裳的宮樓裡,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這裡所說漢代女子過“七夕”的方式是比賽穿針,稱為“穿針乞巧”,代指做“女紅”。

我們知道古代社會男耕女織,會“女紅”是對於女性的基本要求,關係到其能否嫁個好人家、有個好歸宿。

所以女子從小便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縫紉裁衣等女紅活計。

而織女則是擁有最高階女紅技術的形象代表。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所以廣大女性在七夕這一天以“穿針乞巧”的方式膜拜織女,目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雙巧手、擁有嫻熟的針織女紅技法。

在古代,七夕節還有另外一層意蘊。

至唐宋有了科舉制度以後,社會上興起一股“富易妻”的風潮。

如此一來,受損害的女性覺得牛郎織女雖然一年只能見一次面,卻總算是“生生世世永為夫婦。”(《長生殿》語)

正如詞人秦觀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於是,在七夕這一天,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往往祈求擁有牢固的婚姻。

從古代一直到建國以前,七夕節都是比較盛大的節日。

在這一天除了“穿針乞巧”,各地還有哪些慶祝活動呢?

在江蘇宜興,每年七夕人們都要用粗長的裹頭香搭成香橋。

之後將其焚化,象徵著牛郎織女雙星已走過“鵲橋”,歡喜地相會。

在浙江,七夕晚上流行用臉盆接露水。

傳說此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下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最熱鬧的七夕節要數廣州。

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據《廣州歲時記》記載:在這一天到來之前,靚女們就早早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

並將這些玩品擺成琳琅滿目的“香案”。

各地區靚女都會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製作的更精良。

除此之外還有多項別的慶祝活動。

七夕節一直很流行,漢代女子過七夕,還要舉行一場神秘的比賽

每年七夕節從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

從古到今,七夕節在全國都有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而且不同地方的活動各有不同特色。

七夕節已經成為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文化”名錄。

又到一年七夕時,在這個承載了2000多年曆史文化的特別日子,你準備怎麼過?

【參考資料:《廣州歲時記》《長生殿》《古詩十九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