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簡介關羽的彪悍不是獨一無二的,七百餘年後的五代末年,有位叫張瓊的小夥子,也是幹過類似的事,是個狠人

矢鏃什麼意思

刮骨療傷是關羽關二爺一直“吹噓”的事,而吹噓此事的不是關二爺本人,而是崇拜他者。的確,這件事足夠讓人欽佩關羽的意志力。《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一部是正史,一部是小說,皆記載了這件事,不同的是《三國演義》描寫的細節更多更生動,不過也因此失真了。瞭解關羽刮骨療傷一事,得從正史《三國志》去看,如此我們才不會看見被“添油加醋”的情感所展現出的假歷史。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關羽征戰沙場時,曾被無端飛來的箭射中,箭身貫穿其左手臂,後來雖然拔出箭,進行調養傷口恢復如初了。可每當到陰雨天,箭傷處就隱隱作痛,這股痛一陣一陣的來,越來越痛,疼的最後關羽實在受不了了,找到醫者問這是什麼情況。

醫者回答:“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這個箭頭有毒啊,毒已經進入到你的骨頭裡,需要在手臂的原先傷口處重新開刀,颳去你手臂骨上的病毒,這樣一來你的病痛就徹底消除了。這裡說明一下,醫者所說的“毒”應該是傷口感染,外在細菌殘留在手臂骨上的,並不是箭頭上塗抹了毒藥,不然關羽早毒發身亡、去世了。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關羽聽醫者言,立即伸出手臂讓醫者開刀刮骨。刮骨療傷之前,關羽找來麾下諸多將領,坐在一塊喝酒吃肉,轉移注意力。醫者開刀,“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血流滿了接在下面的大盤子,而關羽呢,面不改色、談笑自若,當沒這件事一樣地在割肉吃酒。關羽覺得沒什麼,可把那些將領給嚇得,又不敢看,吃的肉喝的酒一點味道都沒有,味同嚼蠟。

華夏浩蕩五千年曆史,皆有正史記載,雖有不清楚和虛假處,可還是完整地記錄下神州大地的時光故事。關羽的彪悍不是獨一無二的,七百餘年後的五代末年,有位叫張瓊的小夥子,也是幹過類似的事,是個狠人。此事前後詳細記載在《資治通鑑》上。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三月,當時還不是皇帝身份的趙匡胤乘著皮船壽春戰壕,城中守軍發連弩射船,弩箭大如屋椽。“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中,城上發連弩射之,矢大如屋椽。”古代的房子上面中間支撐著整個房頂的長木棍,有多大多粗多重可想而知。射在人身上,恐怕會當場疼暈。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情況危急,趙匡胤生死一線間,其屬下牙將館陶張瓊,以血肉之軀為盾,抵擋即將到來的致命危險。張瓊大腿中箭,直插骨頭裡,可他就是沒死,史書稱“死而復甦”,其實就是像死了一樣的昏死過去,再醒了過來證明他沒死。緊接著,更加彪悍的事情發生了:巨箭箭頭卡在張瓊骨頭裡,取不出來。留著也不是個事,所以下定決心弄出來。

“牙將館陶張瓊遽以身蔽之,矢中瓊髀,死而復甦。”張瓊先是喝了一大杯烈酒,再叫人敲碎自己的骨頭取出箭頭,想必下面的人也懵了,不是吧,有的人肯定不敢做這事,所以推脫了讓別人來。最終,張瓊骨頭被敲碎,箭頭被取出,流血有數升之多。數升是什麼概念的,就是我們家裡買的一兩個最大瓶的飲料的容量。

一般人見到這架勢,恐怕早痛的懵圈暈倒了,張瓊沒有,反而神色自若,好似敲碎的不是他的骨頭、流的數升血不是他的一樣,可能就因為疼痛和失血過多臉色蒼白,其他都沒什麼。“鏃著骨不可出,瓊飲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數升,神色自若。”實在是非人哉啊。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生活中見過抽血或是打針盯著看的,也見過抽血或是打針不敢盯著看的,甚至是抽血或打針在哭天搶地的。但張瓊這種,平生未見,只有在史書上才瞻仰到。關羽和張瓊在歷史上的地位稱得上是雲泥之別,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底;一個封神祭祀,一個默默無聞。雖有一部分關羽的人格魅力和事蹟過於雄偉原因,但個人認為更多的是“知名度”的問題。

若無《三國演義》,關羽能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嗎?其事蹟有那麼多人關注嗎?關羽是悲劇英雄,張瓊就不是悲劇英雄嗎?張瓊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救下宋太祖趙匡胤,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被趙匡胤不求證事實,直接命人用鐵棒捶打致死的結果。張瓊何罪?難道救命之恩抵不上一次解釋和徹查的機會嗎?

趙匡胤認為抵不上,如果反對。就去《資治通鑑》裡面尋找蛛絲馬跡,得出自己的結論了。而這樣的故事常在《資治通鑑》中出現,悲劇和戲劇,壯烈和猥瑣,恩義和怨恨等等,都在《資治通鑑》中上演著。

此人只喝碗烈酒,便叫人敲碎骨頭取箭,你覺得與關羽相比誰更彪悍

《資治通鑑》不同於《三國志》等史書,它更像是部披著史書皮的小說,以時間線講述從周代到後周的歷史。《資治通鑑》又不同於《三國演義》等歷史小說,它更加的耐讀,只有成年人細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故事權謀,瞭解裡面的人情世故,前面看到的一件事,你會在後面發現類似的,或者在後面你會發現其後續。

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內在的規律。近代有位毛姓偉人曾說自己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通鑑》裡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資治通鑑》即使放在家中不讀,也是作為一種文化底蘊存在,沒事翻兩下,看看古時候那些王侯將相的人生際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