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簡介而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政權的核心區域都是在農耕區,尤其是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中原政權大一統模式能夠用國家力量興修大型水利工程,使得中原北方旱作農區與南方稻作農區存在極強的互補性,能夠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衝擊,這是遊牧民族不具備的優勢,也是中國古

團貢貿易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歷史各中原王朝一直把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當作蠻夷,在貿易上不存在平等交換,是在朝貢體系下發展出來貢賜貿易,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

而各少數民族政權由於生活區域與中原的區別,有一些中原沒有或者少有的特產,包括馬匹、牛羊等都很受中原歡迎;而少數民族同樣需要中原的鐵器、絲綢和手工業產品,後來又加上一個最有競爭力的產品——茶。

於是,隨著唐王朝從強盛到衰弱,貿易模式也從貢賜貿易逐漸發展到絹馬貿易,最後演變成茶馬貿易。而這個過程,剛好與中原政權統治下的農耕區範圍縮小、以及遊牧民族掌控牧區範圍的擴大同步。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農牧交錯帶是中原政權和遊牧民族爭奪的重點區域】

根據學者研究,中國農牧交錯地帶是區分農耕區和牧區的重要分界線。而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政權的核心區域都是在農耕區,尤其是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中原政權大一統模式能夠用國家力量興修大型水利工程,使得中原北方旱作農區與南方稻作農區存在極強的互補性,能夠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衝擊,這是遊牧民族不具備的優勢,也是中國古代中原政權在東亞一直佔有統治地位的主要經濟原因。

當中原政權國力強盛的時候,就突破農牧交錯地帶進入牧區。牧區在中原政權掌握當中,對於馬匹、牛羊的需求可以很大程度的自我滿足,如秦、漢、隋、初唐、盛唐、明。但隨著國力衰退,被少數民族政權擠壓後退出了牧區,甚至失去了大部分農牧交錯地帶,這時的中原政權必定處在軍事上的衰弱期,如東晉、北宋、南宋。

這裡要強調一點,並非是中原政權失去牧區才會造成國家的軍事衰弱,而是失去牧區加劇了軍事衰弱的程度,中原政權軍事衰弱主因還是其他的內部問題。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融入了中華民族,他們帶來的畜牧技術能夠廣泛的在農牧交錯區進行傳播;初唐、盛唐時期大批遊牧民族內附,一般都安排在農牧交錯區,畜牧業人口的增加也為唐王朝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基礎。“秦漢以來,唐馬最盛”,這句話與這些漢化的遊牧民族是有直接關係的。

後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失去了西域,最適合養馬的隴右不在大唐掌控之中,原本“祁連山美水茂草,山中冬溫夏涼,宜畜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夏瀉酪不用器物,置於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鬥餘酥。焉支山水草茂美,與祁連山同”,這些區域的失去,使之後的中原漢民族政權再也沒有這塊最好的養馬地。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祁連山)

少數民族飼養馬匹、牛羊並非有什麼特殊的技術秘密,只是由於地區差異,造成中原地區不適合放牧。農牧交錯區雖然可以放牧養馬,但從經濟角度衡量效果都遠比純粹的牧區要差。中原人口稠密,放牧卻需要大面積的自然草場,在大片土地已經被農田佔據的中原地區是一種非常不經濟、不現實的生產行為。所以中原一直流行一句話“買馬以銀,養馬以金”,就是說這種經濟上的不適宜性。

與之對應,雖然也可以在牧區種糧食,一樣比在純粹的農耕區域效果要差。在牧區沒準會流傳類似的話,來說明種糧食還不如在中原購買糧食合算。幸好茶葉只能在農耕區進行種植,否則中原政權又少了一樣能夠控制雙方貿易的大宗貨物。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茶馬貿易是唐時普及種茶和國力衰退的直接結果】

茶在中原的普及發生在唐時,種植面積和加工能力逐漸擴大。開始的時候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也只是少數酋長、頭人的奢侈品,但逐漸進入普通牧民生活當中成為所有少數民族家庭的必需品。

唐代以前,中原茶葉的種植主要集中在江南。到了唐代,隨著飲茶習慣的普及,茶葉已經在中原得以普遍種植,不但為中原農民增加了一種經濟作物,還給唐王朝帶來了茶葉流通的茶稅,併為茶馬對外貿易奠定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於是,茶馬貿易更多的是一種等價交換貿易,甚至由於中原政權國力與少數民族政權比較沒有絕對優勢,反而是中原政權稍微處在不平等境遇。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酥油茶)

茶馬貿易的形成過程雖然基本上在唐時完成,但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初唐、盛唐時期,是以貢賜貿易為主,缺乏雙方貿易平等性和交易的等價性,蠻夷進貢各種稀奇古怪的土特產,皇帝賞賜大唐特產絲綢,後世中原政權強大的時候仍然採取這種方式體現官方往來。這種方式的貿易數量並非主流,雙方貿易物品也都以奢侈品為主。古人也有基本的經濟概念,這種便宜蠻夷佔了一次兩次也就行了,次數太多皇帝也不想當冤大頭;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失去了大片純粹的牧區,農牧交錯帶也在雙方爭奪之中。同時南方開發初見成效,海上絲綢之路也打通並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於是,唐王朝開始逐漸進入全面戰略收縮狀態,而這種戰略收縮能夠更好的適宜農耕經濟的發展。唯一遺憾就是,唐王朝再也不具備大規模養馬的環境基礎,華北的農牧交錯帶也被與中央政府離心的藩鎮勢力所控制,只能採用貿易方式從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回鶻來購買。

中唐時期,更多的採用了絹馬貿易方式,雙方的平等性在拉近。雖然還是打著“進貢”和“賜馬價絹”的旗號,但馬匹價格基本確定,每年也有較為固定的採購額度。這個過程與貢賜貿易區別就比較大了,一方面交易物從奢侈品變成了大宗物資,另一方面雙方關係也逐漸趨向平等,等到茶葉作為第二種大宗出口物資在貿易當中的比重逐漸擴大以後,價格也變成了平等交換,到了晚唐和五代時期逐漸演變成茶馬貿易。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從遊牧漁獵加入了農耕成分,後世中原政權局面更為複雜】

唐時開始,中原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開始重視農業,尤其吐蕃,廣泛開墾荒地,種植青稞、小麥、蕎麥等耐寒作物,並引河水灌溉;唐末華北的契丹和奚族也受唐王朝影響開始從事種植業,這為契丹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遊牧民族的經濟結構中加入了定居農業的特色,彌補了原本的短板。這個過程中中原政權雖然經濟結構愈來愈多元化,畢竟茶葉這個東西無論是青藏高原、西域、東北以及蒙古高原都不適宜生長,但遊牧民族得到的提升遠遠高於中原政權的提升,中原政權失去畜牧業後人民身體素質的退化和軍事實力方面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青稞)

可以說,唐代之後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主因是中原政權日趨保守、封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遊牧民族經濟中加入了種植業的成分,對中原政權的依賴程度相對降低。像之後崛起的契丹,早期經濟模式主要是畜牧和漁獵,但從唐代開始逐漸開始了農業生產,再加入國家的成分後就能夠率先在五代亂世中脫穎而出。

唐時的開放,給中原政權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異族元素,但各少數民族政權也在與中原接觸過程中體會了先進文化,突厥、回鶻、吐蕃等都是這段時間才從原始氏族社會轉變為國家雛形,雖然總有反覆,但從社會結構上也是一種進步。在遊牧民族政權成立的國家腐化之前,他們與中原政權國家實力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中原政權再也不具有絕對的國力優勢,這也是唐王朝對中國古代歷史走向帶來的最大影響之一。

從貢賜貿易到茶馬貿易,唐王朝外貿形式的改變與大唐國力盛衰同步

總之,國力的此消彼長必然會帶來各方面的變化,貿易模式或者說貿易主導權的變化就是其中之一。當年大唐已經經歷過這種變化,現代世界也是如此,該改變就要改變。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