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簡介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

使前秦土崩瓦解的戰役分別是什麼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一開始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特別是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秦國在和魏國的交戰中屢戰屢敗,乃至於徹底丟掉了河西之地,甚至有被魏國一舉消滅的風險。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不過,正是因為戰國初期的弱小,促使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變法圖強,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在戰國中期和後期,秦國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在對外用兵上勝多敗少,促使山東六國為之恐懼。不過,對於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在兩次戰役中的結果可謂非常屈辱,乃至於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首先,對於這兩次戰役,都發生在合縱攻秦之戰中。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國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來說。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在公元前316年發起了秦滅巴蜀之戰。此戰,秦國消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一統六國準備了條件。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此後,秦惠文王即將兵鋒再度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攻佔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將領域擴充套件至中原。到了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十餘座。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秦國的對外擴張,自然引起了山東六國的緊張和擔憂,這成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之戰的重要原因。在秦國攻打楚國之後,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擔心秦國繼續對外擴張,也即早晚會向自己發起進攻,所以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聯合攻秦。自公元前298年開始,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的大軍,在函谷關一帶和秦軍展開了三年的苦戰。最終,三國聯軍擊敗了秦軍,攻入了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在秦國割地求和之後,三國聯軍也從秦國函谷關撤退。對於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也被稱之為第二次函谷關之戰,這場戰役是由齊國名將匡章所指揮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巔峰之戰。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國割地求和,看似非常屈辱,不過,因為齊國、韓國、魏國三國沒有趁勝追擊,也既沒能繼續重創秦國,所以秦國實際上受到的損失,不是非常大。換而言之,雖然秦國一度割地求和,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遏制秦國的對外擴張趨勢。而這,無疑為之後多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正是因為秦國在不久之後繼續進攻山東六國,所以引起了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

另一方面,在割地求和之後,秦國為了爭取時間修整大軍,並且孤立韓國、魏國,選擇暫時停止出擊,並主動與楚結好。齊為集中力量滅宋,亦與秦通好。公元前294年,秦乘楚無力、齊無暇過問中原之際,大舉進攻韓、魏。次年,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對於白起指揮的伊闕之戰,無疑重創了韓國和魏國這兩個諸侯國。數年之後,秦國繼續攻佔魏國和韓國的疆域,促使這兩個諸侯國持續走向衰落。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到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不滿於稱王而在宜陽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中原各國恐兩強聯合,陷於被夾擊的局面。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勸齊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戰國策·齊策四》),以便乘機兼併宋國。於是,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得以在蘇秦等人的策略下形成。

最後,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彼時,面對強大的秦國,五國聯軍雖然在整體實力上保持領先,但是,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進攻秦國,這無疑會帶來自身實力上的嚴重消耗,從而讓其他諸侯國坐收漁翁之利。當然,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之外虎視眈眈,還是給了秦昭襄王非常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秦國為了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以此向五國聯軍求和。在秦國割地求和之後,五國聯軍相繼撤走,這意味著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還沒有真正交手就解散了。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

不過,從結果上來看,秦國依然是比較屈辱的,也即為了平息山東六國的怒火,從而再一次割地求和。當然,這也是秦昭襄王的理智選擇,也即放低姿態,拿出之前攻佔的部分疆域,就免去了一場大戰的風險,實際上是比較划算。況且,這也讓秦昭襄王看清了山東六國貌合神離的一面,促使他在之後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從而對山東六國進行分化瓦解,進而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效果。總的來說,在商鞅變法之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可以說是秦國最屈辱的兩次戰役,也即秦國都被迫割地求和。但是,這兩次戰役都沒能從本質上重創秦國,也即沒有阻止秦國一統天下的勢頭。對此,你怎麼看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