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簡介這些女藝人一旦出了名,變成 “人氣高”的“名伶”,就會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地位,畢竟這行業屬於“青春飯”,是繼續走下去,還是找人嫁了,都是問題

女伶又叫什麼

文/東逸居士

如今的娛樂圈,明星的更替亦如“過江之鯽”。就我這個80後的“老人”,對那些新晉的“小哥哥”、“小姐姐”都犯“臉盲”症。

雖然我每日也會寫一些關於娛樂圈的“八卦文”,但畢竟這不屬於專長,會被編輯盯得“牙癢癢”。甚至還會遷怒於最早搞出“娛樂圈”的人,也不知道是哪個“溜子”創造了“娛樂圈”的。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但近日,偶然在一本書上找到了這個常遭娛樂圈的“老溜子”,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然後,經過多方面的考據,發現古代 “娛樂圈”還真有很多的花樣。本來以為,這類也就止步於一些大型宴會里的歌舞表演。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文藝娛樂活動就開始各種“滲透”,雖然為生活而奔波的老百姓不常參與,但是在一些重大節日,比如說春節、上元節等等,都是全民參加。而那些文人和士大夫階級,對於娛樂的態度就是“夜夜笙歌”。

古代娛樂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流行的是“舞姬團”。就是,在各諸侯王的宴會上,往往會找一群歌姬跳舞助興,底下還有一批專職的樂師來作配樂。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在當時。

所謂的娛樂明星的頭銜屬於那些“樂師”,而不是“歌姬”。

因為在周天子時期,禮樂並重,樂師可以掌國學之政,集樂官、學官於一身,屬於有頭有臉的“文化人”。像俞伯牙、師曠這類高人,更是當紅藝術家。

而歌姬這類職業,在當時就是“下人”了,一般都是由 “奴隸”中選出,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但是那些較為“成功”的歌姬,也會被諸侯奉為“至寶”,身價倍增。趙姬算是戰國最有名的歌姬了,這也依靠背後的“大金主”呂不韋,最後更是在呂不韋的安排下“嫁入豪門”,成為秦始皇的母親。

當然,在這個時候,娛樂圈還只是停留在“小範圍”內。但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娛樂圈”才算是真正的興起了。

在唐朝,整個國家“家大業大”,各個行業的“輸出”都達到了頂峰,特別是李隆基就是一個“網紅皇帝”。歷史上說,李隆基擅長音律,對樂器彈奏,可以說是“超一流”的,特別是對舞蹈藝術,有著極其高的天賦,按現在的話來說,完全是一個“音樂家制作人”。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他在認識了楊貴妃之後,兩人是夫唱婦隨,創作了不少曲子。很多人說李隆基是“被皇位耽誤的音樂家”,但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也就沒有那麼多“音樂資源”可供參考了。畢竟古往今來能玩轉“娛樂圈”的,非富則貴。

李隆基有了“皇帝”這個身份,等於就附帶了“流量熱點”。皇帝的喜好,就決定了流行的趨勢。像晉朝的“文玩”,宋朝的“蹴鞠”、“字畫”,都是在皇帝的引領下所興起的。

為了在那些大型宴會上演出成功,李隆基還在宮中專門開闢了一個學府,叫作 “梨園”,專們挑選了有天賦的青年男女進行“演繹”訓練,專攻《法曲》。因為教育資源豐富,所以也成為了“培養音律名仕”的高等學府。“梨園子弟”這個稱謂也成為了“高階職稱”。

李隆基不但喜歡教人演戲,還喜歡親自下場表演節目。

這就像現代的“網紅”一樣,不親自來一把,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而且他還特別鍾愛演“丑角”。在唐朝之前,“丑角”只是一種調節氣氛的小角色。一般情況下,角色身份很低,且戲份極少。但是,李隆基不管戲中“丑角”是何身份、戲份多少,他都積極參與,而且還演得十分認真。

在當時,戲班的要求極其嚴格,每齣戲在開演之前要進行“拜祖師爺”。但李隆基是皇帝,不能讓皇帝跪拜吧,所以就形成了,“丑角”演員在祭拜時可以不磕頭、不鞠躬。在這之前“丑角”的地位很低,可由於李隆基的原因,“丑角”的地位也開始了提升,以搞笑為主的戲也開始增多。

演 “丑角”,也就是“專職搞笑藝人”。普通演員問題不大。但是可皇帝想來參與就有些尷尬了,畢竟要保持平日的“威儀”。據說,最後高力士想到一個辦法,在上場的時候戴一個白玉片,可以遮住面部特徵。這樣就可以讓人看不出是皇帝了。最後這個方式竟然被來自日本的遣唐使給學了過去,融入了日本的“能劇”與“狂言劇”。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在李隆基的帶動下,大唐徹底成為了一個“娛樂至上”的國家,還有強大的詩人作為宣傳基礎,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全民發展娛樂業,這時候所謂的“青樓”也出現了改變。

在唐朝以前,青樓存粹是做著“皮肉生意”。可到了玄宗時期,就算裡面姑娘再多再漂亮,完全沒有用,這時候講究的就是“風雅”。如果繼續按照傳統方法的話,這青樓就別想繼續做生意了。因為層次的提高,文人雅士到青樓不再是單純地“走腎”,更多的是“走心”。正因為這樣,青樓老鴇們只好從小培養歌姬的才藝,琴棋書畫一個都不能少。

這個時候詩人不僅能“著書立傳”,對演藝圈的大肆宣傳,而且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絕大部分也都由詩人完成,這就是“詩”與“歌”兩者不分家。

詩人會拿自己創作的詩,找青樓女子們唱,透過青樓女子將文采展現給那些在青樓流連忘返的達官貴人。這些歌曲一旦走紅,就會讓這個詩人名聲大振,甚至會受到上層的青睞。

這時候“詩人”就會變成“御用文人”,可以有專門的組織負責,出沒於各大宴會和王公貴族的宴會之上,收入由高官打賞。甚至還可以入朝為官、實現個人抱負。

北宋的柳永就講這個方式運用到了極致,但他的辦法是“倒著來”。因為他的所寫的歌實在是太出名了,很多歌姬專程“倒貼”找他寫歌,以至於柳永索性就住進了青樓,吃住全靠那些姑娘,不走了。這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和利益圈。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我們都知道有圈子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尤其是娛樂圈,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水都很深”。雖然說,古代人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多“花架子”,但只要是“演藝圈”,那一定會有副產品出現,這個副產品就是“潛規則”。

在唐代出現了娛樂圈之後,只要是經過大的朝代,在經濟發達的情況下,第三服務業也會隨之發展起來。像是戲劇這類的大型娛樂專案的發展,讓藝人數量也開始激增。

那時候女藝人比現在演藝圈的更多,但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這些女藝人一旦出了名,變成 “人氣高”的“名伶”,就會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地位,畢竟這行業屬於“青春飯”,是繼續走下去,還是找人嫁了,都是問題。

選擇繼續這個行當,畢竟年齡一大,很容易被後來者替代了,就像現在的“流量明星”一樣,更替速度很快,“失勢”是早晚的事,當藝人不可能一輩子。那麼選擇迴歸普通生活,古代藝人是下九流的工作,在人們心目中得不到承認,想平淡生活,找個好人嫁了,很難。

所以,很多就古代名伶就被某地方官員和某戲劇團主包養,稍微好一點的就是“嫁作商人婦”,雖然聚少離多,但至少也算是有個名分,也算是好的結局了。

女藝人在古代一般都叫做女伶,有些書上稱作“優伶”。“名伶”屬於大明星級別了。但名伶的一舉一動和現代其實是一樣的,如果發生任何的醜聞,也都會成為“社會焦點”,而且這些花邊內容會被寫入“史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野史”。

公元1355年,有一位狂生曾寫過一本《青樓集》,主要記述元大都、金陵、維揚、武昌以及山東、江浙、湖廣等地的一百一十名女藝人,這本書中還記敘了青樓歌女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和一些小道的訊息。現在,這部書已經成了一本重要的文獻資料,讓“考古學家”瞭解當時演藝圈生活的重要資料。放在那個年代,這本書就像是今天的演藝圈的八卦雜誌集。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花魁巡遊

在古代,有明文規定,官員不準與演藝圈的女子發生不正當的關係,這也是防止一些“有傷風化”的事情發生。特別是在元代,刑律上有提到,如果有官員違反,就將遭到撤職和“宮刑”的處罰。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規章制度在嚴厲,很多官員還是照樣去青樓玩耍,也有不少女藝人淪為某些官員的“二奶”。比如翠河秀被石萬戶置之別館、顧山山為華亭縣長哈拉不花置於側室、劉惜婆被贛州監軍全普庵撥裡包為二奶等等。也正是這種風氣,讓那些女伶的身價一再上漲。

當然,古代的娛樂圈,不僅僅只限於青樓。畢竟這屬於高消費場所,老百姓只是“耳聞”,不會有切身體會。但是對大眾化娛樂的“評書”就不一樣了。

樂師,丑角,優伶,評書--中國古代娛樂圈的主角們

街頭評書藝人

評書好比是如今的“直播”與“新聞”。他們通常出沒於各大酒樓,茶館。在飯後茶餘用驚堂木拍轉千載春秋,一張嘴道出古來英雄。古時候沒有“電視機”這個高階貨,新聞的傳輸,也很閉塞。說書人就好比是“直播演員”,把實事新聞轉變為故事,傳頌給普羅大眾。但這一行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的,靠著微薄的打賞錢度日。

所以,從古至今,“娛樂圈”總是與大眾生活或多或少有著聯絡。不管是“名伶”還是“流量小鮮肉”,總會有受到追捧。雖然說大眾的審美觀一直在變化,但追求美與八卦的心卻一直沒有改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