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簡介明朝276年國祚,享受諡號為“忠武”的名將有常遇春、張玉、薛祿、郭登、周遇吉、張慶臻,共六位

破虜大將軍是什麼品級

西周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其中有一禮是“諡法”,又稱為“諡號”,是對王室、貴族、官員等死後的一種評價制度,從“諡號”可看出其生平事蹟。秦始皇建立後,為了體現皇權至高無上,於是下令廢除“諡號”,西漢時再次恢復,後歷代均沿用。對文官而言,最高諡號叫文正;對武官而言,最高諡號是忠武。文正、忠武,這是歷朝文武官員夢寐以求之“諡號”,曾國藩晚年不順,可得到皇帝許諾文正“諡號”後,為人開朗了許多。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明朝276年國祚,享受諡號為“忠武”的名將有常遇春、張玉、薛祿、郭登、周遇吉、張慶臻,共六位。開國第一名將徐達,太祖朱元璋評價其:“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然而,徐達死後,諡號並不是“忠武”,而是“武寧”,這是為何呢?其實很簡單,文官諡號以“文”字開頭;武官諡號以“武”字開頭,最高榮譽就是“武寧”。不過,文武官還有通諡,以“忠”字開頭,後跟文、武、定、烈、簡、肅、毅、敬等。但是,後人評價武官時,比較喜歡用“忠”字開頭,所以“忠武”在潛意識當中就是武將最高榮譽了。就此而言,徐達沒能上榜,因為稱呼不同,並非實力不行。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常遇春——人稱“常十萬”,衝鋒陷陣第一人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安徽鳳陽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作戰以勇猛著稱,人送綽號“常士萬”,因為他曾揚言只帶10萬精兵 就可以橫行中原,可以將蒙古騎兵趕回草原放牧。投奔朱元璋時,曾放下狠話:“將軍指到哪裡,我願打到哪裡,渡江之日,願為先鋒。”相當霸氣。1355年,大戰採石磯,常遇春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潰散。1359年,常遇春出奇兵偷襲衢州,斬殺元軍萬餘人。1360年初,常遇春率精兵萬餘大破陳友諒軍,斬殺萬餘,活捉三千;5月,在南京龍灣再次擊敗陳友諒,救了朱元璋一命。1363年,鄱陽湖決戰中,常遇春勇猛無敵,再次救了朱元璋一命。1367年,追隨徐達北伐,攻破大都,滅亡元朝。1369年,北伐途中,暴斃而亡。朱元璋評價:“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死後諡號“忠武”,追封“開平王”。順帶說下,常遇春女兒是太子朱標老婆,與老朱算是親家。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張玉——朱棣麾下大將,靖難第一功臣

張玉(1343年—1401年),此人本是元朝將領,還追隨元順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眼看元朝不行,改投明朝。1388年,張玉追隨徵虜大將軍藍玉北伐,追殺蒙古鐵騎,在捕魚兒海一戰中表現突出,被授予千戶。1390年,追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1391年,張玉自領一軍,擊敗蒙古軍,並將其追殺到鴉寒山。藍玉死後,張玉改隸燕王朱棣麾下,屢屢追隨朱棣出征塞外。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張玉率兵奪取北平九門,三日內控制全城,為朱棣開了個好局。在之後的征戰中,張玉充任先鋒,屢屢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大軍。可惜,東昌一戰,朱棣陷入盛庸軍團圍攻,張玉率軍衝入敵陣救援,被盛庸包了餃子,力戰而亡。朱棣繼位後,追諡“忠顯”,洪熙年間,該諡“忠武”。順帶說下,張玉兒子張輔也很厲害,率30萬大軍收復安南。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薛祿——朱棣麾下大將,靖難功臣排第三

薛祿(1358年—1430年),早年從軍北平,歸燕王朱棣麾下,與張玉、朱能等並稱靖難三大名將。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張玉、薛祿兩人一同率軍奪取北平九門,為燕王開個好局面。1400年,朱棣戰敗東昌,南軍追擊,薛祿一一將其擊敗,確保朱棣安全。1401年,單家橋一戰,薛祿被生擒,可他奮力掙扎,居然將繩索掙脫,而後繼續作戰,堪稱勇猛。1408年,追隨朱棣北伐,擊敗阿魯臺,升官右都督。1423年,再次追隨朱棣北伐。1425年,薛祿鎮守邊塞,擊敗來犯蒙古騎兵。1426年,薛祿充任先鋒,追隨明宣宗征討漢王朱高煦之亂。1427年,在開平擊敗瓦剌。1428年,追隨明宣宗北征,於寬河擊敗敵軍。1430年,薛祿病逝,諡號“忠武”。張廷玉評價:“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後戰,戰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郭登——鎮守大同,土木堡之變後力撐危局

郭登,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大將郭英之孫。此人博聞強識,喜愛談軍事,對軍旅之渴望非常強烈。1449年,明英宗受太監王辰蠱惑,只准備五天,便率20萬大軍征討瓦剌,結果釀成土木堡之變,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有了英宗在手,也先太師便以此要挾,來到大同誘騙郭登開城門,可碰了一鼻子灰,吃力不討好。1450年,瓦剌大軍試圖強攻大同,郭登親率800騎兵設伏,大破瓦剌騎兵三千餘人,斬首兩百餘級,奪回人畜、弓械數萬,明軍士氣大振。同年6月,也先親率騎兵六千餘人,攜帶英宗,再次來犯大同,並以釋放英宗為名,誘騙郭登開門。郭登早已識破也先計謀,於是設下伏兵,試圖夾擊瓦剌,也先無奈之下只能撤兵。明英宗復辟後,郭登被言官彈劾,被貶甘肅,憲宗繼位後,郭登才得以洗刷冤屈。1472年,郭登病逝北京,憲宗為其停朝一日,諡號“忠武”。張廷玉評:“登儀觀甚偉,髯垂過腹。為將兼智勇,紀律嚴明,料敵制勝,動合機宜。”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周遇吉——大戰清軍三天三夜,還曾打殘李自成精銳,間接使其敗亡

周遇吉(1600年—1644年),錦州人,明朝鐵血戰將,為大明帝國流盡最後一滴血。1642年夏,趁著明軍主力與農民軍大戰之機,皇太極命令阿巴泰為大將軍入關劫掠。11月,七萬清兵攜帶大量青壯年人口、牲畜、物資北還,途中經過楊柳青,明均皆不敢戰。此時,周遇吉本已奉命去山西任總兵,可聽說清軍要經過楊柳青,於是率騎兵回來設防,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擊斃清軍千餘人,而後方才撤退。1644年,李自成率十餘萬大軍東征北京,沿途明軍望風而逃,周遇吉獨自在代州設防,為北京建立屏障。李自成奪取太原後,急攻代州,周遇吉堅守數日,糧盡援絕,退保寧武關。

寧武關位於山西中部,與偏關、雁門關共稱防偽韃靼騎兵三大關,是代州通往大同之交通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對此,李自成勢在必得,周遇吉又決定堅守不退,一場大戰不可避免爆發。當時,周遇吉手下僅剩五千殘兵,可李自成麾下兵馬十餘萬,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但是,周遇吉毫不畏懼,利用險要地勢,頑強阻擊農民軍,殺傷李自成精銳三萬餘人。關破時,周遇吉被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夫人劉氏率幾十兵馬拒守公廨,登上屋頂向農民軍放箭,全部被農民軍燒死,堪稱慘烈。周遇吉死後,諡號“忠武”,當之無愧。清朝順治年間,地方官員重修其墓地,為其樹碑立傳。

明朝諡號“忠武”之名將:徐達沒上榜,其中一位打殘李自成

周遇吉在寧武關一戰擊殺闖軍精銳三萬餘,李自成也是元氣大傷,所以到達北京時並未主動攻城。後來,在山海關一戰中,李自成若是能多有三萬精銳,估計戰局就不一樣了,可以在滿清騎兵趕到之前擊敗吳三桂,奪取關門。換句話說,周遇吉寧武關一戰,擊殺闖軍精銳眾多,間接導致李自成敗亡。

與常遇春、張玉、薛祿、郭登、周遇吉相比,張慶臻就沒啥戰績可言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張慶臻自焚而死,且是舉家自焚,南明追諡“忠武”。當然了,明朝名將很多,他們雖然沒能獲得“忠武”諡號,但也不差,如戚繼光,諡號“武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