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簡介然後弩手藉助望山、箭簇與目標三點一線瞄準,扳動懸刀,牛脫離懸刀卡口,牙前傾下縮,弦瞬間失去阻力,將頂在其上的箭彈射出去

弩箭怎麼固定在弩上

“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吳越春秋》上所載的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弩與弓原理相同,正是由弓發展演化而來的兵器。透過將黎、獨龍、景頗、苦聰、哈尼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上的骨質懸刀(即扳機),與在數個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骨片作比對,考古學家認定這些骨片就是骨質懸刀。也就是說,中國最原始的弩可能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已誕生。但是,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技術條件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效能,弩一直只能作為狩獵用具來使用。直到春秋時發明了青銅弩機,才使得弩的效能有了不小的改善、足以作為兵器投入戰爭使用。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青銅弩機是一種轉軸聯動式的裝置,一般包括牙、望山、懸刀、牛、鍵等部分。“牙”為左右對稱兩片,中間容納箭栝(箭尾扣弦的部位),用於卡弩弦;“望山”用於瞄準,與“牙”鑄為一體;“懸刀”就是扳機;“牛”(又稱“鉤心”),用以銷住“懸刀”卡口;“鍵”就是軸銷,用來將各部件合成整個裝置,並固定在弩臂後端的空間裡。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一般認為,弩箭上弦有兩種方法:

一是在張弦裝箭前,用手扳起望山,使牙上升、與弩臂垂直,牛被帶起,牛的下齒卡入懸刀卡口內,弩機進入待機狀態。接著將弩弦張開,扣在牙上。

二是直接拉弦到牙,壓倒牙即自動使鉤心進入懸刀刻口,形成閉鎖待發狀態。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弦上好後,將箭放入弩臂上方的槽內,箭栝在左右兩片牙之間頂在弦上。然後弩手藉助望山、箭簇與目標三點一線瞄準,扳動懸刀,牛脫離懸刀卡口,牙前傾下縮,弦瞬間失去阻力,將頂在其上的箭彈射出去。即便再怎樣強力的強弩,只要扳動弩機,立刻便會發射,正可謂“四兩撥千斤”。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三稜箭簇裝填上弩之後,其中一稜垂直於弩臂,可以起到準星的作用,更方便進行三點一線的瞄準,因此成為弩箭的一種常見形制。根據實際應用的不同,箭矢不光會有截然不同的外觀形制設計,還會有不同的重量與重心設計。比如重箭通常用來破甲;輕箭則可用來射鳥。又比如近戰用箭,重心在前三分之一處;守城用箭,重心則在前五分之二處。由於張弓與張弩的拉距不可相提並論,箭矢的飛行速度也不同,於是弓和弩所使用的箭矢長度一般也不同,弩箭要相對短一些。但除了一些派特殊用場的軍用箭矢,一般常用的軍用箭矢不論是配弓使用的、還是配弩使用的,在要求殺傷力更高、穿透力更強、中箭後難以拔出處理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到了戰國時期,弩的使用已經普及,長鋌箭簇的出土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弩的發射力道比弓要大,若繼續使用通常的箭簇,容易造成箭在飛行過程中因體輕而造成軌跡弧度過大,命中率不高,或者命中目標時箭桿折斷等現象。為克服上述弊端,適當增加鋌的長度,提高箭體重量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兵馬俑坑裡出土的許多箭簇長約38。4釐米到41。9釐米,鋌長則為33。9釐米到37。7釐米,說明這些箭簇是為了適應弩的使用而製造的。兵馬俑坑裡出土的秦代弩,表明了秦弩是戰國制弩技術的集大成者。相比各地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戰國時期弩,秦弩的弩臂要長10至20多釐米。弩臂的加長,增大了弩弓的張力,也增加了弩的射程。另外,透過研究秦弩青銅弩機的銘文,可以看出當時弩的製造生產已具有了一定的標準化水平,雖然還不能做到零件完全互換,但同一零件之間的標準誤差已經都以毫米計了。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兵馬俑坑裡出土的秦弩的青銅弩機,可見弩機部件上的銘文

隨著冶金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頻繁戰爭導致的需求,弩在實際應用中持續得到了改進。到漢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強弩,這些弩在漢匈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構成了當時漢軍裝備上的明顯優勢之一。漢代弩效能愈發優異,使用更加普及,可以說是建立在兩項重大構造改進之上的。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漢式弩機工程圖

其一,是西漢時普遍應用了的銅質的“郭(弩機匣)”。戰國弩與秦弩的弩機是沒有郭的,各個零件直接裝到弩臂中去。這樣的結構不夠牢固,同時削弱了弩機和弩臂的強度,拆裝也很不方便。有了郭之後,先將各個零件牢固地安裝在郭中,再將郭整個嵌入弩臂上的弩機槽裡。弩機和弩臂的強度得到了增強,為日後弩的力量和射程不斷加大創造了條件,拆裝也比以前方便了。銅質郭出現後,迅速流傳開來,甚至連在西漢同時期的雲南滇族墓中發現的弩機都帶郭了。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其二,是望山這個弩的瞄準裝置在西漢時期得到了改進。從現在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木弩來看,原始弩是沒有望山這個部件的。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弩機上,才有瞭望山。望山的作用有二:一是用手扳起望山,就能使牙上升、與弩臂垂直,並帶起牛,讓弩機進入待機狀態,非常方便;一是射擊時,可以利用高聳的望山進行三點一線的瞄準,提高命中率。可實際上來看,望山瞄準的這項功能是有瑕疵的。由於箭在飛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運動軌跡會呈一拋物線。如果瞄準時完全平視目標,箭每次都會擊中目標的下方。距離目標很近時,這種誤差可以忽略不計;距離越遠,誤差越大。這個問題對於以射程為一賣點的強弩而言是致命的。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古人可能很早就發現了這一問題,卻只能仰賴射手豐富的經驗在射擊時進行臨場微調、校正箭的飛行誤差。隨著使用經驗與科學知識的不斷豐富,到西漢時終於得以大致解決了這一問題: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望山的高度,也就是加大了瞄準時的可校正範圍,使得射擊可以在較大距離內達到較高準確性;另一方面,則是在望山上增加了刻度,使得原來只能依靠經驗來進行大致校正的射手,可以按照刻度進行更精確地校正。迄今為止,在望山上增加刻度的弩機,最早的一例樣本是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裡發現的。但是,這類帶有有刻度的望山的弩機在兩漢的出土物中相當少見,當時顯然屬於數量稀有的先進器具。

少了這兩樣東西,大秦帝國的弩其實是吹出來的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