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簡介有的父母用恐嚇打罵的方式,只會給孩子造成一些負面情緒隱患,隨著成長,當他知道和你商量一些要求的時候,他的意識就部分性的明白和別人之間的個體區別了

父子一講話就吵架怎麼辦

我們知道,人的交往中有個概念叫做:

社交距離

。這個距離是這樣劃分的: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1、公眾距離:360cm之外。適用於演講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和非正式場合。

2、社交距離:120cm-360cm。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

3、個人距離:45cm-120cm。雖然認識,但沒有特別的關係。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常保持的距離。

4、親密距離:0-45cm。一般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同樣

體現了不同人與我們的心理距離

。距離越遠的人對我們影響力越小。

我們可以把人的

心理結構的形狀用洋蔥來做比喻

。越親密的人越靠近我們心理的核心結構,所以,

情侶,夫妻和父母是最靠近我們核心結構的人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這裡,與夫妻、情侶相比,

父母和我們核心結構的溝通模式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就是創造核心結構的那兩個人。

比如,有一對夫妻合夥建了一所房子(這個比喻不恰當,但是比較形象)。這個房子可能是危房,也可能結構極為奇特……建這個房子的過程中,有的夫妻是有目標的,有的沒有目標或者說目標不是很明確……但是,孩子心理結構的養成和建房子有極大區別的是:

房子蓋什麼樣子,是由意志決定的;孩子養成什麼樣子更多是潛意識決定

的……於是,夫妻的矛盾,潛意識裡的自我矛盾,自我的不接納,批判,羞愧,痛苦,當然還有滿滿的生命力,都蓋了進去……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蓋完後,孩子就把這一切都表現了出來,所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經常從我女兒身上看到我所激烈排斥的,就是她非要表現給我看的。這時候,孩子一表現出來,父母就開始用意識進行批判:這裡不是我想蓋成這樣的,那裡不是我想要的……孩子當然會情緒激動,這簡直是對我存在的否定了,為啥不激動呢?所以,孩子真的是珍寶,啥能量都表現給你看,只要你有的,他就表現出來。

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願意和父母分享一切內容的,對父母全然的信任,而且,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和支援

。但是,父母是不會的,他們只會挑三揀四的批判性選擇,父母當然不會,當初他們就是這樣被批判的,巨大的情緒力量硬生生的排斥出去了一部分本來屬於生命的力量。我時常看到四五十歲的人談到父母對自己表現的某些特質的排斥,還是會淚流滿面。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關於系統排列的書裡講:人是尋求歸屬感的。這種排斥和不接納,讓孩子迷茫,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我想更確切的說是這部分被排斥的能量在尋求屬於自己的位置。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也想自己父母當初那樣有一部分被巨大的情緒能量排斥出去,表現的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被排斥出去的部分,隱藏在陰暗角落裡,成了我們的

負人格

榮格認為,

自行追求完整的動力,勝於追求幸福的動力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就找了個有我負人格特質的人結婚的)。這時候,才輪到我們在伴侶關係中的各種沒完沒了的矛盾。不過,伴侶可以換,父母沒得選。話說,換了伴侶,基本還會找個差不多的,再繼續吵。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現在我們來說說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是用了兩個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的。

1、

國學

。國學怎麼會那麼厲害呢?光讀讀《大學》,矛盾就少了一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已。”“

知止

”,“止”在字源學裡指的是腳底板子。延伸為腳所站的地方,就是你的所在所行,你的

原則

,不是單單是停止的意思。老人有老人的原則,孩子有孩子的原則。各行其道,就沒有很大問題。現在的原生家庭問題無非是老人想控制孩子,孩子想控制老人,相互干涉對方的責任,守不住自己的原則。中國古人講“定靜生慧”,你老是在那裡矛盾,心裡一片煩亂,哪裡還有什麼智慧,把握原則了,心裡沒什麼矛盾了,自然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讀《中庸》,不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再強調一遍,不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中國人講“天人合一”,所有的經典都不離這個主題,再讀老莊。那還有什麼原生家庭問題,

人生格局被提升到了天地之間

,只有對生而為人的感激之情了。所以,古代就沒什麼青春期,原生家庭問題的記載。15歲開始讀《大學》,格局開了,那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時候,你再和父母溝通,基本就不怎麼吵架了,比較少有大的情緒波動了。在天地之間,和父母的矛盾都變小了。古代男子最大的痛苦就是功名,女子最大的痛苦就是相思,沒聽說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理解我。當然,也有其他方面的社會現實,比如,參與社會活動早,結婚早。現在那些參與社會活動早,結婚早的孩子仍然吃喝父母和父母鬧矛盾,很常見。

2、考個心理諮詢師證書,

學會怎麼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這個真是訓練來的,找個好的諮詢師也行,學習怎麼抱持自己的情緒,在每個負面情緒中與自己和解,拿回自己的力量。這個不是看書能看來的。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還有一種訓練。心理學叫:

正念療法

,中國人叫靜坐。各種宗教裡都有,但是在守意念上有區別的這種訓練。對調節情緒,真實有效,尤其對訓練自我覺察,效果顯著。

關於孩子的

感恩心

。感恩心不是平白無故存在的,孩子從胎兒期就在接受母體全能的照顧,這會成為一種習慣。有篇文章叫做:全能的嬰兒。孩子什麼都不用做,生下來他的照顧著就會滿足他所有要求。他“啊”一聲,照顧者就會努力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我們會看到孩子早期的任性,他覺得他一切都是可以被滿足的,是能控制照顧他的人按照他的想法行為的。直到他認識到別人有自由意志,這種任性才會降低。有的父母用恐嚇打罵的方式,只會給孩子造成一些負面情緒隱患,隨著成長,當他知道和你商量一些要求的時候,他的意識就部分性的明白和別人之間的個體區別了。這時候還不足以產生感恩。

除了我在關於國學的部分中說的,有大

格局

後,對生而為人的感激之情。另一個就是

感同身受

。我記得我有個老師說,要想讓孩子知道感恩,就要

讓孩子早早對自己負責

。我爸以前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是說對我太過嬌慣,吃不得苦,分擔不了他們的辛苦,事實的確如此,我結婚之後,才能懂他們的辛苦,才開始真的感覺到他們對我的無微不至的愛。早早對自己負責的孩子會早早理解父母某些做法的苦衷和不易,也會理解父母的性格中缺點和矛盾的來源,這樣就會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這時候感恩才會產生出來。

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保護孩子的

良知

。有時候,我們會面對利益與良知的選擇。保護自己和孩子的良知,就會讓我們有一顆柔軟的心。不會被利益衝昏頭腦,我們的感恩心才會清晰的在我們身上顯現出來。

和父母無法溝通?一說話就吵架?看看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