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簡介特拉法爾加廣場製作完成之後,由於電影的故事情節中隱含了大量對1605年11月5日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的隱喻,因此影片原計劃於2005年11月5日公映

v戴的面具叫什麼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V字仇殺隊》於2006年3月17日上映。這部作品改編自同名小說,影片的角色和情節在原著基礎上都有較大改動,相比於電影,小說描繪的世界更加充滿諷刺意味。

創作背景

本片改編自艾倫·摩爾(Alan Moore)與大衛·勞埃德(David Lloyd)所著的同名繪畫本小說《V字仇殺隊》。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原作封面

原著作者

● 艾倫·摩爾(Alan Moore)

英國漫畫家、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電影劇本作家、音樂家,1953年11月18日出生於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郡。他在漫畫界的作品令其聞名遐邇,包括廣受好評的繪畫本小說《守望者(Watchmen)》、《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和《來自地獄(From Hell)》,並曾憑藉《守望者》獲得雨果獎。作為一名漫畫作家,摩爾是首批將文學藝術和形式主義感情,以及大膽複雜的題材和成人主題應用到主流媒體中的作家之一。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艾倫·摩爾

● 大衛·勞埃德(David Lloyd)

英國漫畫家,出生於1950年。他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漫畫創作,曾為Halls of Horror、TV Comic和漫威英國創作。正是他將蓋伊·福克斯的臉部肖像設計成有著特大的笑容、透紅的雙頰、開開往上翹的八字鬍、以及下巴上有著細細尖尖垂直鬍鬚樣子的風格。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大衛·勞埃德

相似與創新

在修訂劇本的過程中,當時編劇沃卓斯基兄弟(現在已經變姐妹了)刪減了一些故事情節使全片更加緊湊,並將影片的故事背景轉移到了不久的將來。與此同時他們又儘量不破壞故事的完整性,不削弱原著的主題。

事實上,主創們大概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揚棄摩爾在原著中所要表達的主題。雨果·維文曾表示:“艾倫·摩爾的作品針對的是過去的事情。原著漫畫諷刺的是撒切爾時代的英國……而我們的電影針對的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和原著的故事本質上是不同的。”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原作在Warrior雜誌刊登時的封面

由於自己既未參與劇本寫作也未曾指導影片的拍攝,摩爾堅持與這部影片劃清界限。最終也確實如摩爾所願,他的名字並沒有在影片的片尾字幕中出現。不過原著漫畫的另一位作者與漫畫繪者大衛·勞埃德卻對影片對原著故事改編抱支援態度。他不僅對電影的劇本表示讚賞,還諷刺說摩爾只會歡迎毫釐不差地按照他的小說拍攝的電影。

艾倫·摩爾認為影片的故事情節存在著不少漏洞。他還一再申明該片曲解了他的原著作品。他認為影片並不是對原著中人類政治的兩大極端無政府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對抗的反映,而是當下美國新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爭鬥的大銀幕版本。

同時,摩爾在原作的刻畫中試著留有含混的空間,沒有直接的對法西斯主義者進行誇張諷刺的描繪,而是儘量描寫成真實豐滿的角色。原作中的“北方之火”是透過合法的選舉上臺,而非電影中那樣利用了病毒武器。

很多角色也有很大的改動,原作中的V更加殘酷無情,而電影中的V會對無辜者的死亡懷有憐憫。伊維的轉變過程比電影中更加激烈,並在電影最後不僅完成了V的計劃,同時繼承了V的身份。電影中的芬奇對V懷有同情,而原作中他一直努力阻止V,為了瞭解他的內心甚至不惜服用LSD迷幻藥。戈登在原作中是收留伊維的犯罪分子,而不是電視節目製作人。獨裁者的名字則從亞當·蘇薩(Adam Susan)改為了亞當·蘇特勒(Adam Sutler),意為影射希特勒(Adolf Hitler)。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影片劇照

V依次摧毀的建築也和原作中有所不同。在原作故事的一開始,他在1997年11月5日最先炸掉了國會大廈,接下來是倫敦刑事法庭。六個月後,V闖入政府的廣播站,發表無政府演講。1998年11月,V毀掉了政府的通訊和監視中心。在最後的行動前,他被芬奇警官擊中,身受重傷,最後死在伊維懷裡。伊維則隨後作為新的V,炸燬了唐寧街10號。而在電影中,V最先炸燬的是倫敦刑事法庭,隨後侵入BTN電視臺,最後才在一年之後在伊維的幫助下炸燬了國會大廈。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英國國會大廈

時代背景

原作的背景設定在20世紀90年代的未來英國(原作創作於80年代)。在1983年工黨勝利後,核武器就被從英國去除。在80年代的一場核戰爭中,世界的大部分被毀滅。而在限制核攻擊下,英國得以保持完整。一個名為“北方之火”的極端右翼法西斯黨派上臺,透過控制媒體、組織秘密警察、建設異見者集中營等手段控制了整個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供給食物。當在故事開始時的1997年,政治衝突已經結束,集中營結束了任務被關閉了,公眾都很滿意,直到一個無政府主義革命者的出現。他自稱V,靠著不可思議的戰鬥能力和變化多端的詭計,開始了一個周密殘忍的計劃,希望展開復仇並打倒現有的政府。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原作中的北方之火海報,標語有所不同

相對地,改編電影的故事背景則設定在21世紀20年代後期。美國在長期的衝突中已經被分裂,“聖瑪麗病毒”肆虐整個歐洲。英國則在“北方之火”的統治下成為一個法西斯警察國家,政敵、移民、穆斯林、同性戀和其他“不受歡迎”的人群都會被送進集中營。這時,一個自稱V的怪人,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在故事中出場了……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原作中的北方之火海報,標語有所不同

創作經歷

影片的製作團隊中有許多人來自於駭客帝國三部曲的製作班底。早在1988年,駭客帝國系列的製片人、本片的製片人之一喬·西佛就從艾倫·摩爾手中購得了他的兩部作品《V字仇殺隊》和《守望者》的改編權。而駭客帝國系列的編劇兼導演、該片的幕後製作者沃卓斯基兄弟多年來也一直是《V字仇殺隊》的忠實粉絲。1990年代中期著手拍攝《駭客帝國》之前,他們就根據原著小說的情節寫出了一份電影劇本草稿。在駭客帝國系列電影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後期製作期間,他們又拾起了這部早已完成的劇本,並決定由詹姆斯·麥克特格作為影片的導演。他們三人對原著的主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些內容正是當時的政治形勢之下最熱門最富爭議的話題。而詹姆斯·麥克特格曾指出,在準備拍攝《V字仇殺隊》期間,他從影片阿爾及爾之戰中得到了頗多啟發。

在影片拍攝期間,為了保障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順利拍攝本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從特拉法爾加廣場及白廳到國會大廈和大本鐘之間的區域被封閉了三夜。每晚的封閉時間從午夜時分持續到次日凌晨五點。這還是這一在安全上極其敏感的區域(區域內有唐寧街10號和英國國防部等機構)第一次為方便電影拍攝實施封閉。當時的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的兒子尤安·布萊爾(Euan Blair)還曾為劇組工作過一段時間。據稱尤安為他們拍攝這部空前的鉅製提供了不少幫助。布萊爾因這一事件以及影片的敏感內容還招致了來自於下院議員大衛·戴維斯(MP David Davis)等人的批評。不過,影片的製片方否認尤安·布萊爾參與影片的拍攝與為拍攝影片破天荒地長時間封閉上文提及的區域之間有任何聯絡。他們堅稱為了在拍攝期間獲得封閉這一區域的許可,他們前後花了九個月與14個不同的政府部門與機構進行談判。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特拉法爾加廣場

製作完成之後,由於電影的故事情節中隱含了大量對1605年11月5日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的隱喻,因此影片原計劃於2005年11月5日公映。影片的宣傳語也是“記住,記住11月5日”(“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不過最後影片的公映日期還是被因故推遲到了2006年3月17日,這也讓影片在市場營銷方面損失不少。大部分人猜測這與2005年7月的倫敦地鐵爆炸案有關。不過製片方否認了這一說法。他們聲稱推遲公映日期是為了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影片後期製作中的視覺特效部分。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2005年7月倫敦地鐵爆炸案

電影角色

V

在原作中V是一個帶著面具的無政府主義,精通爆破、遁術和駭客技術,並且在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樣淵博。在某次試驗中,40多個人被注射了名為Batch 5的化合物,V是其中唯一的倖存者,並因此產生了細胞的變異,擁有了異乎尋常的力量、反應、耐力和對疼痛的忍耐力。而在電影中,V同樣有出眾的身手、淵博的知識、不俗的品味,還更多被塑造為一個浪漫主義的自由鬥士形象,不如原作中殘忍。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V

伊維·哈蒙德 Evey Hammond

原作伊維中是一位因貧困險些淪落為妓女的16歲的火柴廠女工,被V從秘密警察手中救下。因為北方之火的暴行,她失去了每一個親人。在遇到V之後,她逐漸理解了他,並最終接過了他的使命。電影中,伊維則是國家電視臺的員工,並且從一開始就有反政府傾向,與V的關係也不如原作中那樣複雜。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伊維角色海報

亞當·蘇特勒 Adam Sutler

原作中名為亞當·蘇薩(Adam Susan),獨裁者、北方之火的領袖。在影片中,被改名為亞當·蘇特勒(Adam Sutler),意為影射希特勒(Adolf Hitler)。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亞當·蘇特勒

埃裡克·芬奇 Eric Finch

在原作中芬奇是英國的調查部長(Minister of Investigations)、新蘇格蘭場(倫敦警察廳)總督察。他是個實務主義者,相對更站在政府一邊,因為他希望能在穩定、有秩序的社會中工作,而不想生活在混亂中。他光榮、體面,元首也因為他可靠又缺乏野心而信任他。但他最終實現了對自己的認知,表達了自己作為北方之火暴行的同謀的悔恨。在電影中,他最後理解了V,沒有阻止伊維最後的行動。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埃裡克·芬奇

彼得·克里迪 Peter Creedy

D主席,秘密警察(the Finger)的頭領。原作中他希望能取代逐漸不再強勢的元首蘇薩,卻最終死在自己人的手裡。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彼得·克里迪

名詞解釋

火藥陰謀 Gunpowder Plot

火藥陰謀發生於1605年,一群亡命的英格蘭鄉下天主教極端分子計劃在11月5日的國會開幕典禮時炸燬英國國會大廈,殺死現場的英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貴族,但最終陰謀在計劃執行前數小時流產了。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火藥陰謀

反叛者由於詹姆士拒絕給予天主教徒同等權利而大失所望。他們希望透過火藥陰謀引發叛亂,從而使詹姆士的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Bohemia)能夠成為一個天主教領袖。羅伯特·蓋茨比(Robert Catesby)策劃了這個計劃,決定由爆破專家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執行。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計劃的參與者

最初,反叛者可以租到一間與老上議院(House of Lords,國會開幕典禮將在那裡開幕)相鄰房子的地下室,並準備挖出一個通向上議院地下室的地道。但後來他們卻租到了上議院地下室。

蒙特伊格男爵威廉·帕克(William Parker, 4th Baron Monteagle)於10月26日收到了匿名信,得知了這一陰謀。他將那封信交給了國務卿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Cecil)。

1605年11月5日晨,一位名叫托馬斯·奈維特(Thomas Knyvet)的太平紳士(Justice of the Peace)突襲了上議院地下室,發現蓋伊·福克斯正在其中,守著36桶火藥。福克斯在嚴刑拷打之後招供出其他反叛者的名字。1606年1月27日,他在國會大廈對面被處決,先絞死,而後砍頭、剖腹、焚燒內臟,最後分屍。蓋茨比在拒捕時被殺死,其他反叛者也很快被逮捕並被處決。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蓋伊·福克斯

陰謀的流產對英格蘭天主教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它使得天主教解放(Catholic Emancipation)全面停止:天主教徒們只得再等待200年直到獲得近乎同等的權利。

之後每年的11月5日稱為蓋伊·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Night),英國人慶祝陰謀的流產,通常會燃放煙花、點燃篝火、焚燒象徵蓋伊·福克斯的草人。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蓋伊·福克斯之夜慶祝活動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蓋伊·福克斯之夜慶祝活動

“請記住11月5日,炸藥、背叛、陰謀。”(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影片中出現的這段臺詞也是出自英國流傳的有關火藥陰謀的歌謠。

主創揭秘

演員 | 娜塔莉·波特曼

娜塔麗·波特曼(Natalie Portman),1981年6月9日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美國演員。13歲時,她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女主角,開始了一邊讀書一邊拍戲的生涯。

娜塔麗·波特曼為了演好拷打場景裡的伊芙·哈蒙這個角色,剃光了自己的頭髮。2006年3月,她以客座講師身份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的課程,還引用了電影《V字仇殺隊》中的內容。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娜塔莉·波特曼

社會影響

由於原著作者艾倫·摩爾並沒有參與本片的製作。因而,製片方能夠從影片中剔除原著漫畫中的一些有關無政府主義和毒品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2006年熱門政治議題。由於影片內容在政治上相當敏感,本片不僅引起了持不同政治觀點的觀眾關心,也在各個不同的社會及政治群體中有不同意見。

影片因2005年7月倫敦爆炸事件被推遲上映,之後上映日期定為2006年3月17日(恰逢美國出兵伊拉克3週年),這一舉動受到了不少批評家和觀眾的歡迎。

蓋伊·福克斯面具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本片推出之後,有著八字鬍及尖鬍鬚風格的“蓋伊·福克斯”面具已經在國際間被多個針對政治人物、銀行和金融機構表達抗議的團體所廣泛使用。這種風格的面具不僅為個人隱藏了身份及保護臉部,還展現了他們對共有目標理想的承諾。

網路駭客組織團體“匿名者(Anonymous)”便在2008年反對山達基教會的抗議活動中使用這種風格的面具肖像,也曾在世界各地其他的反政府、反體制的示威遊行中使用過,使得該面具成為該組織眾所周知的象徵符號。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洛杉磯山達基教會總部外的組織成員

此類事件中,著名的還包括:

2009年,由於英國爆發了國會議員“津貼門”醜聞,抗議群眾戴著面具於5月23日在國會外引爆了一桶假火藥。

2011年所發生的威斯康辛州抗議事件、以及隨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和持續進行的其他佔領運動,使得作為民眾反抗象徵的蓋伊·福克斯面具在國際間頻頻出現。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佔領華爾街運動

2011年10月,社會運動人士、“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參加佔領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抗爭活動時就戴了蓋伊·福克斯面具,但在警方的要求下又把它脫了下來。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戴面具的朱利安·阿桑奇

2012年1月,在反對波蘭簽署《反仿冒貿易協定》的抗議活動中可見到蓋伊·福克斯面具的使用。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反對簽署《反仿冒貿易協定》的波蘭政客

2012年6月10日在印度孟買,一群穿著一身黑並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的100名“匿名者”組織成員及大學生在阿薩德廣場聚集,抗議印度政府對網際網路的審查制度。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印度的抗議者

2011年2月,因受到阿拉伯之春的鼓舞而爆發了巴林反政府示威活動。活動中,巴林的抗爭群眾就使用了蓋伊·福克斯面具。然而,在同樣為波斯灣國家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作了禁用該面具的決定後數月,巴林政府於2013年2月也下了類似的禁令。巴林工商部聲稱,禁止進口其所稱為“革命面具”的蓋伊·福克斯面具是因為顧慮到“公共安全”。這項《美國之音》所形容為“不尋常”的決定,似乎標誌著政府最近正努力鎮壓已有兩年的反政府示威活動。然而,一名英國的維權人士及《獨立報》的專欄作家薩繆爾·馬斯頓(Samuel Muston)則認為禁令的影響不大。《麥納瑪之音》(Manama Voice)則報導說,在禁令下達後,抗議活動中使用面具的頻率反而增加。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巴林的抗議者

2013年5月,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禁止進口蓋伊·福克斯面具,並稱若發現有人在市上銷售將予以沒收。伊斯蘭事務部表示,該面具是“造反及報復的象徵”,並警告伊瑪目及家長們“這些面具會被用來煽動年輕人去顛覆國家安全並擴大混亂……”2013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建國83週年國慶的前一天,當地宗教警察就嚴禁人們穿戴蓋伊·福克斯面具。

加拿大在C-309法案制定之後,已經禁止在暴亂或非法集會中穿戴面具。違犯者現今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014年,在委內瑞拉爆發的抗議活動中,示威的群眾就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其中之一便是塗有委內瑞拉國旗顏色的蓋伊·福克斯面具。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委內瑞拉抗議者

故事之外

CCTV電影頻道曾於2012年12月14日晚間22:00播放該片(CCTV6改名為《V字別動隊》),且全片一刀未剪,引發網民熱烈討論。有媒體報道稱,該片曾因有“極強的政治隱喻性”而一直被封禁,此為該片首次在大陸播出。但實際上在2006年央視曾在電影頻道《今日影視》欄目中介紹過該片,並曾於2007年將該片在付費頻道“第一劇場”內播出,之後也有影片網站給人免費觀看。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這部影片想要做的並不只是打一劑雞血,也並不是給無能之人制造一場無序的狂歡。而是讓更多人去思索自己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世界。

這個面具你一定很熟悉——V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