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簡介影片中陳道明飾演的秦王與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在大殿對坐,二人在交流對話中回憶有關於殘劍、飛雪與無名這一段故事的劇情,反覆演了有三遍之多且劇情不同

殘劍飛雪叫什麼電影

《英雄》這部電影,2002年在國內上映時,褒貶不一極具爭議,當年罵它的影評人可不少,然而在國外它卻是震撼了不少外國人。

有人說《英雄》來回迴圈的劇情拖沓冗長,言之無物,也有人說這部影片把精力都放在絢麗的視覺效果上。

這些雖然是它主要的爭議點,但是這也正是它的獨到之處。

時間可以證明一部電影的品質,近兩年,《英雄》的口碑逐年上升,當年這絕對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一、玄之又玄

中國文化一直是一個抽象文化,他不同於西方追求純粹理性。中國人對“玄”的崇尚是源遠流長的。

老子的《道德經》開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有幾十種的解釋,但這其中並沒有一種解釋是絕對完全正確。

《英雄》正是這樣一個存在。

小編在觀影過程中發現其中張藝謀導演運用到了很多的中國元素,而這些融入其中的中國風格似乎與尋常的中國元素與眾不同。在影片中琴音與劍式的碰撞即是最為精彩的一幕,其中還穿插著無名與長空用意念決鬥。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琴心”“劍客”這兩個事物看上去沒有聯絡但“琴”的寬厚悠長,正好與“劍”的凌厲果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二者作為中國俠客的象徵性元素,在這部影片裡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劍作為貫穿影片的線索,而琴則是貫穿影片的背景音。

影片中陳道明飾演的秦王與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在大殿對坐,二人在交流對話中回憶有關於殘劍、飛雪與無名這一段故事的劇情,反覆演了有三遍之多且劇情不同。

有人覺得拖沓,有人看得頭疼,但這三段反覆的劇情通篇來看是萬萬不可或缺的。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這三段重複的故事中每個人的角色都不盡相同。

在無名若闡述的第一遍裡,殘劍和飛雪因為無名的挑撥離間而生出嫌隙矛盾,飛雪失手誤殺殘劍,而最後與無名在兩軍陣前決鬥。無名講述這一段故事是為了博取秦王的信任,能相信這個故事的乃尋常人也。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但秦王與殘劍曾有一面之緣,他深知殘劍並非小人,於是他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殘劍與飛雪都是完美的俠客,為了刺秦而犧牲自己。在他的想法之中,無名仍舊是他的捍衛者。且殘劍在飛雪死後與無名進行了一場決鬥,用於祭奠飛雪。這是秦王基於對殘劍的印象建立起來的一個烏托邦式刺殺。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而最後一個版本其實就是故事的真相。無名名為秦人實為趙人,同時他也是刺秦刺客中的一名。飛雪仍舊主張刺秦,而殘劍卻對無名加以阻攔並給他寫了兩個字:天下。這也成為了最後無名放棄刺秦的主要原因,他悟到了“天下”這兩個字的含義。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其實這三段劇情的重疊很大意義上是在用一個類似於“哲學辯證法”的方式講故事。正所謂拋開辯證看問題都是在耍流氓,重疊的劇情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和故事的核心的傳達都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

二、中國色彩

曾經有一位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對《英雄》有過這樣一句評價。“我不懂中國話,但透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在《英雄》上映的那個年代,中國觀眾的認知水平整體上還是比較低的,認知水平低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固執,不能夠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受新鮮事物。

也因此《英雄》承受了很多的罵名。有人認為《英雄》的畫面,一會白一會紅,一會又藍,看得實在是讓人難受。這正是張藝謀導演的高明之處。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在第一段殘劍與飛雪的故事中為了烘托充斥其中的慾望畫面選用了紅色。

血紅的畫面更能夠襯托出其中的負面元素,更加對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形成烘托的作用。

而在第二段故事中,主色調則選用了藍色。代表了純粹、沉鬱與理想。

在秦王的故事裡,殘劍就是一個完美的俠客,完美的而悲壯的俠客。

在第三段故事中的色彩作用較多,比如在殘劍講述和飛雪的相遇的時候運用的是綠色,象徵著純真;在殘劍與飛雪死亡的時候運用的是白色,象徵著天下統一與對六國的哀悼。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靈活的色彩作用讓影片的質感更上一層樓,也能讓情緒傳達得更加直觀。

在中國的這叫做“意境”,抽象的襯托好過具象的表演。而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對於“英雄”的差評,其實小編想說,大可不必用看小說的眼光去評價一首詩。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都是中國古人對於顏色的靈活運用,這其中的顏色未必準確,邏輯上未必非常通順但卻烘托了全詩的氣氛,讓本來平淡無奇的詩文增加了一抹亮色。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三、辯證地看待歷史

對於秦王嬴政我們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殘暴不仁,這也是教科書上的統一答案。但這部電影卻辯證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秦王。作為一個秦歷史的狂熱愛好者,這部電影讓我深深地感動。

影片開始時的秦王狂妄、不羈但在最後,他卻變得沉默了,他似乎悟到了什麼。

殘劍的兩個字,改變了秦王和無名的一生。沒有殘劍,也許無名會成功刺秦,秦王也許會死,即將統一安定的天下也許會崩潰。

在他面對無名的刺殺逐漸平靜的時候,無名選擇了放棄。但他仍舊是用劍柄象徵性地刺了一劍,這是他必須要做的。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無名這個人物的原型其實是融合了歷史上的兩個人。第一個是《趙氏孤兒》中的人物,無名是趙人,自小親人為秦人所殺但又被秦人收養,為了仇恨他的刺秦。

另外一個是《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豫讓,豫讓為了刺殺趙襄子不惜吞食炭火,讓自己變啞。

而即使最後面臨失敗,仍舊象徵性地刺了趙襄子的衣服。無名為了天下放棄刺秦,但他作為一名刺客仍舊履行了刺客的職責。

已經上映18年啦,當年褒貶不一,現在已然成了經典,不愧是張藝謀

大概,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會把死作為一種信念的最好表現。

古代戰爭中的西方國家,打不過就撤,撤不了就投降,沒有一點非正義的感覺。

但在古代中國武將死戰,文臣死諫。死作為一種信念的最高表達,在這裡變得浪漫化。

《英雄》傳達出的俠客精神是一種在先秦時期獨有的刺客文化。在對傳統元素的運用上也是如魚得水,靈動自然。

雖然,這部電影的爭議仍然很大,但在歲月的沉澱中,它必然會成為經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