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簡介真正的友誼和社交關係,真的就不能談錢嗎

無效社交是什麼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朋友聚會,談錢俗氣嗎?

這個問題多年以來一直不大不小地困擾著我。每次和過去的朋友聚會,我們總是心有靈犀似的不談錢,只講關係。

我原以為,真正的朋友就應該這樣“純粹”;不被金錢物質所矇蔽,在不開心的時候能找出來聊聊心事,緩解心中的憂愁。

但這種與朋友相處的模式,卻漸漸讓我感到有所質疑。不談錢,還怎麼講關係?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三十歲前,或許我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維繫這段“純粹”的友誼。我們對金錢的渴望程度遠遠沒有三十歲後那麼高,也不會有結婚生子等壓力令人窒息。

那時候的社交關係,可以純粹一點,真摯一點。

但隨著自己的年齡漸漸步入三十而立,我越發覺得,所謂的無效社交,事實上指的就是這種單純維繫友誼關係所付出的時間、金錢、人力成本。

儘管友誼無法以物質基礎來衡量,但三十歲後,我們所付出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換來的僅僅只是在一起追憶過往以及開各自的“吐槽大會”,這樣的社交當真還值得我們繼續維繫嗎?

無效社交,指的正是這種相互傾訴卻無任何解決辦法所引起的尋找集體感尋找共鳴感的一種社交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一種社交方式大概就是:一個人在我身邊就是那種天天帶我賺錢,張嘴閉嘴就是工作,約我出去就是談賺錢,看我不努力反手就給我一巴掌引領我走向人生巔峰的那種人。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這樣的社交關係,除了自身需要帶來價值之外,還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去經營。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除開工作和學習,你的社交重心,到底應該在哪裡?

01

無效社交就等於“慢性自殺”

最近網上流傳一張根據社會學行為所製成的階級圖表。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在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窮人的社交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集體,中產的社交目的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富人的社交目的則是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

這張圖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待驗證。但當我結合自己的行為習慣來對照這張圖後,發現的確有著其一定的合理性。

關鍵就在於,“尋找集體感”這件事,到底是我們想象的共同體,還是確有其事?

在每次參與這種無效社交場合,你收穫到的究竟是什麼呢?是酒精帶給你的快樂、是過去共同的回憶、亦或者是你們之間具有的某種不幸或特點?

也許你們的性格都相似,家庭組成和結構也大致相同,教育、認知基礎、收入階層都大抵相同。這種虛妄的集體感,能夠帶給你的,究竟是什麼?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真正的友誼和社交關係,真的就不能談錢嗎?

在無效社交的場景中,你的深切感受就是,你們都是一類人,環境相同、收入相同,這種熟悉感所帶給你的溫柔鄉,在我看來無疑是一種“慢性自殺”。

的確,嚮往集體感和熟悉感,這是人的認知天性。基於你們有更多的共同回憶和相同的性格特點,這種社交場景下會讓你放鬆,不會有任何需要掩飾的成分,但也正因為這種放鬆感,令你每次社交之後的那種失落感,也愈發明顯。

以我自己的經驗,每次與以前的老友聚會,聊過去吧,感覺早已厭煩,所有的事情似乎都被我們聊了不下數十遍,談工作吧,彼此之間的工作又沒有什麼交集,而一些宏大較深的問題,各自的看法和觀點也顯得過於蒼白無力。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效社交變成了一場各自藉助酒精麻痺大腦的一場盛宴,各自狂歡在自己的世界中。

當然,你或許想著就某個話題深入下去,談一談未來,聊一聊以後,但這種方式換來的要麼是顯擺學問,要麼是不受重視。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於是,這種無效社交之下的產物,就變得極盡荒涼,甚至於慢慢不可見。

維繫一段社交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從博弈論的角度講,我們需要看到收穫;這種收穫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鳴,也可以是工作事業上的幫助。

但隨著你的年齡漸漸邁入三十的大關,對於情感上的需要正慢慢變弱,對於事業和經濟上的需求則變得更為旺盛。而這種無效社交的關係,也就因此變得慢慢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即尋找集體感。

家庭和婚姻帶給你的集體感,足以讓你從中去彌補無效社交所帶給的空缺。自然,這種無效社交就會慢慢示弱漸微。

真正的友誼和社交關係,真的就不能談錢嗎?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其實,一段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金錢來維繫的。

02

有效社交,從談錢開始

得到CEO脫不花,曾說過一段話:“上了三十歲,我發現自己正變得越來越“勢利”,交朋友慢慢開始只注重利益關係,很多人說我世故。我自己開始也覺得這樣不好,但慢慢我發現,這種利益關係所維持的友誼,反而最後他們都成為了我的朋友。我們在商業合作上互信,在私下裡各自幫忙,探討請教一些問題,這樣的社交關係,不正是我想要的嗎?”

談錢,真的會讓社交變得世故嗎?

在我看來,如果一段社交關係能夠讓你從中獲益,並且雙方都能夠得到幫助,還能在生活中取長補短,這樣的社交關係,又何嘗不完美呢?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如果你只是固守著自己的一畝半分田,不去做出努力和嘗試,那麼你又如何去“群分”呢?或者說,你能指望別人主動來找你嗎?

談錢不可怕,就怕不光明正大地談錢。如果一段友誼關係中,我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經濟收益,還能互相幫助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這種社交關係,又何嘗不令人豔羨呢?

而那些生活中相處幾十年的友誼,無一不是經歷過互幫互助揚長避短的這麼一個過程。

我們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和你的朋友正要去聚餐;但突然此時你的客戶打電話過來,叫你過去吃飯,大部分人恐怕都會選擇和客戶去吃飯吧。

這背後的道理也很簡單,客戶能夠為我帶來經濟,而朋友並不能。儘管這看起來殘酷現實,但這的確是事實存在的現象。

上了30歲,請你遠離無效社交

對此,很多社會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生活中怎樣的社交關係才能夠健康長久呢?

最後的答案,也無法是這麼幾個關鍵詞:提供幫助、有利於自己、有著經濟或合作關係等等。

金錢既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硬性條件,也是維持友誼的必要手段。

我們都愛錢,也都恨錢。正因如此,我們在對待友誼的時候,就常常希望它“出淤泥而不染”。但實際上,金錢既是萬惡的,它也是萬善的,關鍵還在於,你如何看待它,又如何使用它。

金錢本無罪,關鍵是使用錢的人,懷著怎樣的心理活動。

如果一段關係能夠談錢,那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好的呢?不談錢,還怎麼講關係?

一段社交關係中,談錢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談錢。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