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 由 大輪明王鳩摩智 發表于 單機遊戲
  • 2022-02-03
簡介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聖愚之分關鍵在於是否尊師重道

韋中立是誰

今天是教師節,小僧就應景與讀者們分享一篇點明為師之道,併發揚尊師重道傳統的著名文章——《師說》。文章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教師節

《師說》是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主要闡述了從師求學的道理,並且諷刺了恥於相師的世態,文章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為恢復尊師重道的良好風氣做出了貢獻。我們先從文章談起: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師說

師說

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文章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代先賢重視師道,又針砭時弊,借古諷今。接下來說明教師的職能是“傳道受業解惑”。然後闡述人不是生下來就通曉一切的,誰能沒有疑問?有疑問卻不向老師請教,那就一直無法解答。所以從師是必要的。既然從師的目的是為了解惑,那麼這時擇師的標準就是是否有道。所以不論身份尊卑,年齡長幼,只要有道,就可以成為師。這裡將貴賤長少排出了擇師的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進行了鋪墊。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這一段就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了。這一段分三層進行對比論述。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聖愚之分關鍵在於是否尊師重道;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重視小學卻忽略解惑謬之大矣;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朝堂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韓愈

這裡小僧簡要說一下,韓愈這批《師說》就是針對社會上“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而這股歪風起於門第觀念,而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此制度下士族階層長期壟斷朝堂官位,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尊士族,卑庶族。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就是《師說》的寫作背景。

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不顧流俗,勇於糾正社會歪風,深得柳宗元敬佩。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柳宗元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一段以孔子為例,借孔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蹟,指出“恥於從師”的謬誤。孔子的老師其成就都比不上孔子,但孔子仍然師從他們,那是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道理如此淺顯,所以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因此所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歪論是站不住腳的。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孔子名言

這裡小僧再介紹一下,韓愈以孔子作為例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儒學大家,其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就是其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他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被譽為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因此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最後寫自己的弟子李蟠,年紀輕輕,喜好古文,通曉經傳。尤其“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態度深受韓愈欣賞,於是寫作本文來贈送給他的。這裡“不拘於時”的“時”指“恥學於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歪風。“古道”指先賢尊師重道,樂於從師的優良學風。

而韓愈的這位弟子李蟠,也不負老師厚望,在貞元十九年高中進士。可謂名師出高徒,為韓愈這篇著名論文,更添一實證。

好了,這篇《師說》小僧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廣大讀者能尊師重道,求知者不恥從師,為師者不吝所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