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簡介從大郎橋巷到建新巷,從董氏義莊到孝友堂張宅,這條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巷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想要為自己建一點新意

菱形花紋叫什麼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橫穿平江路的支巷,常常能找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建新巷

,她的名字帶著強烈的時代氣息,雖然與平江路有些格格不入,卻依然蘊藏了蘇式生活的過去與現在。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0

1

跨過一座宋代的古橋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建新巷其實由兩段巷子拼接而成

,西段因為有座大郎橋,所以原名

“大郎橋巷”

;東段則取另一座橋名,喚作

“思婆巷”

大郎乘舟遠去,思婆卻依然佇立在巷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橋的地方才叫姑蘇。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在南宋的《平江圖》裡思婆橋就登場了,因為當時橋西有座古剎所以叫

寺東橋

據說這座寺廟是一座尼姑庵,蘇州人過去管尼姑叫“師婆”,吳語裡平翹舌不分,叫著叫著就變成了“思婆”。

想要判斷一座橋有多古老,有一種極簡的方式,看石材。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比如思婆橋,如果仔細摩挲,不難發現橋臺排柱、長系石的顏色更為深沉。

那是從太湖對岸的湖州武康縣水運而來的武康石,因為多呈現為古人眼裡代表祥瑞的紫色,所以在宋代是相當受歡迎的建築石材。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此外,

思婆橋的“橋耳朵”兩頭雕有靈芝、寶蓮的花紋

,那也是宋代古橋中早期的典型做法

,在長系石上多雕刻有四季花卉。

這也意味著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座古橋,千年前的古人也曾走過。

而在老蘇州的記憶裡,

思婆橋不只連線著建新巷與平江路,也連線著更為具體的生活瑣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過去家家戶戶都要在灶頭前燒柴做飯,買柴就是第一件要緊事。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思婆橋舊影

街上偶爾有挑夫路過,肩挑一擔稻柴在巷中叫賣;而平江河裡時常會有裝滿稻草的柴船搖來,聽到吆喝聲後,人們趕緊出門,在思婆橋下的河岸邊買上全家人夠用好一陣的柴火。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站在岸邊的身影變幻成了打卡拍照的遊人,他們在橋上看他鄉的風景,小巷的居民卻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異鄉人。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02

清代義莊的改造風波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上整日熙熙攘攘,但只要跨過思婆橋往小巷深處走,便會萬籟收聲天地靜。

建新巷沒住過什麼如雷貫耳的名人,沒有發生過什麼彪炳史冊的事件,不過是留有幾處老宅,住了一些蘇州人家的陳年往事

如今董氏義莊很不起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董氏義莊改造平面圖

但從前這卻是1路5進5開間的深院大宅。整座古宅緊挨著平江河,正門在建新巷,後門在鈕家巷。

義莊是范仲淹在蘇州創立的面向宗族的慈善機構,受先賢的影響,在後世義莊幾乎成為蘇州名門望族標配的家族慈善形式。

因此姑蘇古城內傳統義莊數量極多,光是在平江路街區就有

董氏義莊、潘氏松麟義莊、丁氏義莊

等好幾處。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汪氏義莊

董氏義莊建於清道光四年,是一位董姓茶商發家後所建,

曾得到道光皇帝的嘉獎,還建起了一座“樂善好施”牌坊。

歷經百年的風霜後,董氏義莊和許多古建一樣衰落而破敗,

先後改做學校和工廠甚至還有垃圾中轉站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而在21世紀初,董氏義莊終於等到了命運的轉折點。

2004年蘇州將要召開世界遺產大會,為了迎接這一盛事,平江歷史街區在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的主持下,進行了整體的保護與改造規劃。

而不起眼的董氏義莊也乘著東風被選為樣板工程。

負責這一專案的是

當代建築家

童明

,他的祖父正是

中國建築界的泰斗童寯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童明與蘇州頗有緣分,90年代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現已改為蘇州城市學院)的教學樓就是他負責設計的。

後來他還找來了當時

同濟大學的師兄、後來的著名建築學家王澍

,設計了經典的圖書館。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原蘇大文正學院圖書館,王澍作品

當時,有關部門希望將董氏義莊轉變為餐廳和酒吧,吸引更多遊客,為他們提供休息、消費的場景。

於是董氏義莊的南部,傳統的庭院住宅部分在原有面貌的基礎上開始改造,而北部的小廠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層鏤空青磚牆包裹的新建築,與南部老宅咬合在一起,頗有現代主義氣息。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改造剛完成時的董氏義莊

設計改造的過程相當順利,但在最後招商的環節卻出了岔子。

據童明回憶,最早對這個專案感興趣的是曾紅極一時的一茶一座。當時是先改造,後招商,所以在細節溝通上雙方存在不少矛盾。

商家認為當時的房子太簡陋,太土,要增加大量符合品牌調性的裝飾

,結果不歡而散。最後餐廳沒有開成,改成了客棧。如今早已人去樓空,只有一座茶館還在營業。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就在這次修繕中,人們發現了早年埋沒的牌坊石柱,懷疑正是當年那塊

“樂善好施”

的構件。

於是便原封不動地豎立在鈕家巷巷口,隔著河岸冷眼旁觀人潮湧動的平江路。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03

說不完的市井生活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沿著巷子繼續往前走,可以窺見

許多老蘇州生活栩栩如生的細節

大餅油條的攤位、門前堆疊的綠植、晾曬的衣物、午後孵太陽的老人與寵物……還有市井生活裡絕不能少了的那口井。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在建新巷與濂溪坊交匯處有一口老井名為

仁德泉

。它鑿於1924年,是當時一市民公社的善舉。這口井原本就在濂溪坊,不過那是原版的。

90年代干將路拓寬改造時,老濂溪坊和許多巷子一樣被一筆勾銷。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只是有心人移花接木,把井圈移了過來,而原本的財神弄也改名為濂溪坊。老井上的印痕一道比一道深,似乎一切都沒改變,又似乎改變了什麼。

當然,建新巷裡最少不了還是老房子。最出彩的,一定是

建新巷29號那一棟別具一格的民國洋樓。

這是一座西式的堡樓建築,有羅馬式立柱和半圓形風雨門廊。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而最惹人注意的卻是它的圍牆,

紅磚在灰色牆體上面鑲嵌菱形圖案,砌成了別出心裁的花紋

,據說是民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既美觀而又別具特色的紋樣。

這棟洋樓的主人是光緒年間蘇州一吳姓士紳,經歷近代的種種變局後房屋基本還維持著從前的格局,也算是一樁幸事。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而在吳宅對面是同為控保建築的

孝友堂張宅

原先的建築相當氣派,坐北朝南,三路五進。最早也是清代所建,後來幾經蛻變,一度是蘇州地區錫劇團駐地,接著又改為廣電總局演員公寓,幽靜的小巷也曾幾度鶯歌燕舞。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孝友堂張宅的正門面朝干將路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如今張宅又在經歷一次改造

,據報道,張宅在東路北側兩徑範圍將設計建造配套民宿、主題展區、口袋花園等,以老宅為主體,賦予這個垂垂老矣的街區新的活力。

從大郎橋巷到建新巷,從董氏義莊到孝友堂張宅,這條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巷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想要為自己建一點新意。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的確,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喜歡說新,但殊不知,舊才是古城的本源。

如何建新,怎樣守舊,才能讓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更美好?

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

平江路邊的這條小巷,太有味道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