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唐代魏國:一個低階武將死後1200年後,使其重新浮出水面!

簡介志文:唐魏國故十將朝散大夫試都水使者康公墓誌銘並序君諱秀潾字秀潾周康王之裔也伊昔會稽洪惟命//氏從事茲魏因而家焉自漢霸業累襲公封鴻勳//威列千載不朽世濟厥美以至於君父慶義丘園//養道加味詩書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君先繼叔父愔//慶初為之胤嗣今則太

魏國武將有誰

最近對墓誌碑刻產生了興趣,就去我們當地的文化館參觀學習,不僅能欣賞碑刻書法,還能發現一些很有趣的史實故事。

唐代魏國:一個低階武將死後1200年後,使其重新浮出水面!

在展廳看到一方唐代的墓誌:《康公墓誌銘》,儲存還算完好,掃了一眼,發現志文第一句話是:“唐魏國故十將朝散大夫試都水使者康公墓誌銘並序”。

感覺有點奇怪,

“唐魏國”是個什麼國?

我記得沒有學過唐朝有諸侯國的史實啊,會不會是當時的藩鎮立的國號?如果是的話怎麼還帶有“唐”字呢?

我將疑問告訴了館內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回答我,下午五點閉館,你慢慢參觀就行!

唐代魏國:一個低階武將死後1200年後,使其重新浮出水面!

既然時間很充裕,我就繼續參觀研究。“唐魏國故十將朝散大夫……”,這有點不通順啊,應該是“唐魏國故將朝散大夫……”,

這個“十”字看樣子像是劃痕,不像是刻字,文化館附的志文竟然誤將劃痕當做文字了。

我很興奮,連忙告訴工作人員他們的志文列印有錯誤!工作人員回答我,出土的時候就是那麼刻的,跟他們沒有關係……

這工作人員態度嚴肅、認真謹慎,沒有毛病!

看來這些發現還得諮詢專家,我將疑問告訴了朋友,他是我們當地著名的金石專家。朋友聽了我的話,哈哈一笑,告訴我這個《康公墓誌銘》出土的時候他正好就在現場,所以比較熟悉。

這方墓誌銘意義十分重大,應該是目前發現的首方也是唯一的唐代魏國墓誌銘。

《康公墓誌銘》所稱的“唐魏國”一語確實值得注意。這方墓誌出土地點就在今河北邯鄲大名縣,墓主死亡時間是建中三年四月,下葬時間是建中四年(783年)二月。

這位“康公”生前是唐代後期河朔三鎮中魏博鎮的軍將,死於大唐王朝喧囂一時的“四王事件”之中,葬於魏博鎮的首府大名(今大名縣一帶)。

《康公墓誌銘》拓片

墓誌中的魏國是由魏博鎮節度使田悅反叛朝廷後建立的一個小王朝,建都於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

統御範圍為今天河北省邯鄲市大部分縣市、邢臺市臨西縣、清河縣及山東臨清市一帶。

這個田悅自幼聰慧,投奔叔父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頗得其賞識,後為魏博中軍兵馬使,驍勇善戰,勇冠三軍,田承嗣死後繼任節度使。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悅、恆冀節度使王武俊、幽州節度使朱滔與淄青節度使李納聯合發動反對唐朝廷的叛亂,他們仿效戰國七雄,建號立國,於建中三年十一月分別稱為魏王、趙王、冀王和齊王,並建置百官,

史稱“四鎮之亂”或“四王事件”。

但是“四鎮之亂”又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四王”在建立自己世襲小王朝的前提下,還是尊唐朝廷為正統地位,即“四國俱稱王而不改年號,如昔諸侯奉周家正朔”。

這一點新舊唐書都有記載。

《新唐書·田悅傳》 :悅重德滔,欲推為盟主而臣之。滔不敢當,乃更議如七國故事。悅國號魏,僣稱魏王,以府為大名府,署子為府留後。

《舊唐書·田悅傳》:滔判官李子牟、武俊判官鄭儒等議曰:“古有戰國,連衡誓約以抗秦,請依週末七雄故事,並建國號為諸侯,用國家正朔。今年號不可改也。”於是朱滔稱冀王,悅稱魏王,武俊稱趙王,又請李納稱齊王。滔為盟主,稱孤;武俊、悅、納稱寡人。滔以幽州為范陽府,恆州為真定府,魏州為大名府,鄆州為東平府,皆以長子為元帥。

田悅的叛軍引起連年戰火,士卒死傷慘重,最終被削王號,重新歸順唐朝廷。唐朝廷待他不薄,興元元年(784年),封田悅為檢校尚書右僕射、濟陽郡王,其堂弟田緒趁田悅酒醉酣睡之際發動兵變,將田悅殺害,時年三十四歲。

“四王事件”最終結果是以唐德宗與四鎮的妥協而告終,“四王”先後各去王號而複稱節度使。這個魏國很短命,從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月底,至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滅亡,

總共一年多的時間。

《康公墓誌銘》的“唐魏國”就反映了魏博鎮在“四王事件”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

“魏國”就是魏王稱號之國,反映的是魏博節度使稱號魏王的現實;“唐”字在“魏國”之前和志文仍使用“建中”年號,又反映了魏博鎮依然視唐朝廷為正統,自己想效仿戰國七雄做諸侯王。

對於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朋友告訴我

那就是“十”字,不是誤刻。“十將”是唐中後期河朔三鎮地方軍制中低階武將的官職名稱。

他與唐朝的軍制是有區別的,是屬於河朔三鎮的地方藩鎮軍制,雖然跟朝廷有所不同,但卻對後世的軍制影響深遠,尤其北宋初期的軍制就是沿襲於此。

“唐魏國故十將”其實是康公的實際官號,河朔三鎮的中低級別武官主要有團練使、教練使、營田使、樂營使、十將、副將等。

依據後期唐武宗會昌(841~846)伐叛的狀文來參考,

職位從高往低可分為

都頭、正兵馬使、副兵馬使、都虞候、十將、副將、赤頭郎、宅內突將、長官行健、土團鄉夫。

看來十將雖是低階武職,卻也算得上小有成就了。聽了朋友一番話,茅塞頓開,漲了見識!

《康公墓誌銘》正文為行楷書寫,共計400餘字,書刻圓潤流暢,遒勁有力,書丹之人在藩鎮當中應該小有名氣。

墓誌介紹了墓主人康公的官職:十將、朝散大夫、都水使者(都水監),生平經歷,還盛讚了他的高強武藝,甚至救過魏王之命,本來前途無限能封萬戶侯,“萬戶之侯欲取之”,可惜英年早逝,年僅37歲。

各位朋友,你們當地出土了哪些獨一無二的文物?歡迎留言評論,讓大家漲漲知識!

附:

《唐魏國故十將朝散大夫試都水使者康公墓誌銘並序》,尺寸:39cm×39cm;年代:唐建中三年(782年);志蓋:康公墓誌。“//”表示分行,“○”表示缺字。

志文:唐魏國故十將朝散大夫試都水使者康公墓誌銘並序君諱秀潾字秀潾周康王之裔也伊昔會稽洪惟命//氏從事茲魏因而家焉自漢霸業累襲公封鴻勳//威列千載不朽世濟厥美以至於君父慶義丘園//養道加味詩書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君先繼叔父愔//慶初為之胤嗣今則太子賓客左廂兵馬使官爵匪//○世業無隧英○蓋代○力絕倫服勤戎麾乃有//成績君雅量弘直操堅而正乃被勤王奮謀靜○長戟雙舞雕戈左盤竭報王恩萬戶之侯欲取之矣//何期積善翻遇餘殃層臺遍傾高棟雲折享年不永//建中三年四月廿八日終於魏府城之私第春秋卅//有七嗣子幼暄等訴天罔極擗地無容○棘摧心藜//○增痛卜其宅地以建中四年二月七日○儐於府//城東南一里元城縣臨堤鄉李陟村平原禮也//龍節○動虜○含悲○墳石○業雜墟落恐黃腸發//掘隴雲空近敬志貞石乃為銘曰//始伏龍圖窮○豹略先謀而動//既鳴且躍虹旌霜銳誅暴塞旗//○○惟永疇庸在茲哀嗟君子//以善自終平生壯志蕭瑟寒風//○○○戶必○無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