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簡介看到這臺東風-28拖拉機,鏽跡斑駁,機蓋上寫著“瀋陽拖拉機制造廠”八個大字,引人懷舊,把往昔的歲月公開,再拉響噴煙的拖拉機聲音,大軲轆已磨去驅進的胎角,讓塵封的歷史煥發新的暢想,時間的沉澱勾起一溜煙的奔跑與回憶,舊物之美成為現實生活的社會住

鬧鐘最早是誰發明的

何景瑞民俗大寫意:時光掠影,留住鄉愁一一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作者:何景瑞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賡續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經過長時間的子夜筆耕,留下了這些民俗文字,記錄中國北方歷史,為即將消失的文化存證,留住民俗文學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題記

041。東風牌拖拉機

滿城飛絮花芳菲,鄉野鶯啼綠映紅。看到這臺東風-28拖拉機,鏽跡斑駁,機蓋上寫著“瀋陽拖拉機制造廠”八個大字,引人懷舊,把往昔的歲月公開,再拉響噴煙的拖拉機聲音,大軲轆已磨去驅進的胎角,讓塵封的歷史煥發新的暢想,時間的沉澱勾起一溜煙的奔跑與回憶,舊物之美成為現實生活的社會住腳,曾稱為時代“鐵牛”。

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在1980年,“東方紅”牌28馬力農用運輸拖拉機,開進人民公社投入到火熱的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中,真象是一匹烈性的駿馬,縱情馳騁,跳躍咆哮。使當年的集體植樹造林、村路改造、修築攔河壩和農田大會戰等生產指標都提前超額完成。有的社員說,拖拉機真厲害,多拉快跑學大寨,敢叫日月換新天。

拖拉機的生產與運用,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推進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是農業標誌性的產物,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已成為民俗老物件,匯入中國記憶的歷史長河中。

042 。農用手扶拖拉機

機耘沃野千行韻,手扶農耕萬卷書。珍藏一臺農用手扶拖拉機,風景獨美,“鷗鷺無驚”,這是勞動人民的成果,農業發展史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農村的交通運輸和農田作業主要以畜力車為主,手扶拖拉機的製造出廠,投入農業生產使用,徹底改變了農村落後的面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

農業小型手扶拖拉機,流行於中國農村的80年代,是一種實用的運輸工具和農業機械,前面有兩個比較大的軲轆,後面有一個小軲轆,還分有後座和無後座之別,以柴油為動力,功率較小,小巧靈活,由駕駛員扶著扶手控制操縱,牽引驅動配套農具進行作業,司機猶如坐上了平衡木盪鞦韆,很適用短途運輸農耕物資和小面積農田操作,當時深受農民的歡迎。

在人們的記憶中,生產隊的手扶拖拉機,開起來形如爬行動物,社員俗稱“種種谷”,多用於運送磙子化肥種子、春天拖耮和秋天打場等。還有的生產隊,把前兩個軲轆改造成鐵葉式,成為水田專用機械,用於平整稻池時使用,取代了牛拖耮耙的工序,極大地提高了插秧進度,為農業生產做出貢獻。

043。農用毛驢車

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個民俗一個時代。在農業生產的社會程序中,運輸從古老的畜力駝載到車力拉運,經歷了長時期的實踐過程,其中,農用毛驢車,並不古老,在小鞭一甩的日子裡,只是一代的一瞬,農民分田單幹,實行聯產承包,集體的大車大量,已不適應單門小戶的生產運作,因此而轉折的驢車便應運而生,成為農業時代背景的社會產物。

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毛驢車,由軸軲轆和車體兩部分組成,有木頭車和鐵管子車兩種,結構簡單,設計為單套車,適合農戶拉地、送糞和種地等零散運輸,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毛驢車,是90年代農村山區的一道靚麗風景。

三毛曾說:“歲月極美,在於它的必然流逝。最美的歲月,一半明媚,一半淡然”。如今,路上的毛驢車早已不見了,又看到一輛,讓我又想起過去的歲月,感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與進步,更具時代感和幸福感。

044。老掛鐘

“嘀嗒嘀嗒“的農家老掛鐘,自從打上歷史的烙印,就把世間攬入懷中,與春夏秋冬共舞,推開小窗,擰上“萬里長征”的勁兒,走起永不回頭的路,攪動了誰的遐思,牽動了多少痴狂,鍾音嫋嫋,韻味悠長,剪一曲春色入懷,把美好的憧憬擁入行囊。

中國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實物筆錄(五)

一個農家小屋裡,老道的瀋陽金盃老掛鐘,擺設的那樣闊綽,安置得十分得體,一派仙風道俗,看來分外雅緻。都說時間是老人,可農家老掛鐘,永遠不老,因為敲響的時辰是新的,多少輩子聽著鐘聲勞作,許久更替,聲罄繚繞,還是與時俱進,不失其風彩光華。

掛鐘,是我國生產的一種時鐘產品,走時精確,外觀新穎,在乾燥的牆壁懸掛,用手動上弦,使用週期長,能用鐘聲提醒時間定序,深受人們的敬寵並流行於世。如今,隨著資訊電子技術的飛快發展,掛鐘已被電子產品所取代,成為民俗懷舊的老物件,鑑證了人民新生活的提高,在中國脫貧攻堅裡,真正體味到社會的進步。

045。小鬧鐘

世界性的小巧玲瓏,引起人類的共嗚,樹起一塊桌上豐碑,發出時間的指令,也許是機關單位和學校工礦,一切行動聽從指揮,驚動別人,快樂自己,種植很多如花的光陰,活出詩意,邂逅繆斯,總有一種無法解悟的牽掛,永遠忘不了這個小鬧鐘。

小鬧鐘的歷史,是從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可稱為鐘錶的鼻祖。瑞士有一本世界鐘錶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鐘錶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的書中,記載:“蘇頌把鐘錶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鐘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12世紀以後,中國鐘錶技術傳入歐洲,開創了人類鐘錶史。

我珍藏的這個普通小鬧鐘,不分城鄉,時刻記錄分分秒秒,有一種精神,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上層建築,卻人人聽話照辦,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這才是真本事。

046。牛樣子

在廣袤的大地上游歷,漫步在初春的岸堤,與牛同行輔助奔耕,誠摯徜徉,把美與愛落入凡塵,沉浸在無法自拔的孤獨,素描寫生,成為民俗符號,在“幾回魂夢與君同”的淺吟中,唱一首惜別的歌謠,紅山依舊,斯情永恆,這就是赤峰牛樣子。

牛樣子,也叫牛軛,是套在牛背上的簡陋曲木,由狀如“人”字形的樹杈子做成,也有木匠做的,挖榫鑿洞眼,契合牢固,曾經是農耕時代的重要農具。

從古到今,時光模糊了我們的視線,歲月抹去了記憶,也許是“風聲雲盡散,天闊月徐行”,寧靜恬然,舒適溫馨的生活,體驗不到牛樣子的本真,是否精心謀劃看似很重要的東西,無意間失落了更多的事情,包括了牛樣子。

不起眼的東西,不是忘卻,往往卻在旮旯衚衕裡閃閃發光,在赤峰的農村一隅有很多牛樣子,陶醉在歷史長河中。

047。牛箍嘴

秉耿伴牛耕,沃野春韻行。在農耕生涯的年代,管住一張嘴的能耐本事,塑造約束力,或許是束縛,馴戒畜服,從不胡吃八道,農具的搭配,蘊含許多滋味,時光烙印斑斕古沁,鏽氣可掬,若為自由故,箍嘴也可拋。這個老牛箍嘴,是否勾起幾多回憶與暢享。

牛箍嘴,也叫牛嘴套和牛嘴籠,實際是將牛嘴箍起來,牛就不會亂跑亂吃,拉運如山的莊稼,耕種如鞭的田壟,順從犁夫的使用。《金瓶梅.第六七回》:“只怕他老牛箍嘴箍了去,卻不難為哥的本錢。”更賦予了更深層的意義。

小時候看家鄉老農種地,給耕牛套上牛箍嘴,那鐵絲網罩著牛嘴,恰好吃不到青綠莊稼,而又不影響正常呼吸和幹活,專心拉車或耕地,服務於生產隊。有時老牛也偷吃穀穗,皮鞭像雨點甩在肥頭大耳的牛頭上,打的氣喘吁吁昂首奔跑,只怨牛箍嘴沒繫牢,亦有“老牛箝嘴”的味道。生活中的穀穗與篐嘴,誘惑矛盾,總因牛的得失而苦惱。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個牛篐嘴,凡事盡力,務實罩做,安然自諾,鏽跡坦然,一定有過輝煌的曾經。

048。大車套

套住野性,拴住騾馬,給大車和犁杖加勁,做事到位,借一地日月之光,憑一墾山坳之氣,頓悟此勞經年,沉浮於西山南梁,凝力前行,演繹農耕交響曲,儼如在一個大舞臺難解難分,僕踏出沃野良田的風景,這就是大車套具。

大車套具,在人民公社大躍進年代,是農業生產的必備農具,也是由木製加板、櫻帽、坐秋小鞍、搭腰、肚帶和繩套組合的拴牲畜工具,套有麻繩和皮繩兩種,其主要用於套車拉犁耕地,起到固定牲口的拉力作用。套相多種多樣,循序漸進,妙招頻出,在這個出奇的空間,分佈著廣大的畜力車族群,寄生著一種駕馭生物,是枷鎖也是精華,成為人類發明的勞動生產工具。

在赤峰市一個民俗展廳裡,又見到很多套具,超凡脫俗,沐猴而冠,雖然已逝去昨日的芳華,也不失曾經的榮耀,快給生活鬆鬆綁,最美的民俗物件總有強大的生命力。

049。大車套環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大車沒有套環,豈不亂了套?

大馬車套環,尋一處車轅安身,用鋼筋鐵骨攏住繩套,飄遊如風,蹄音與車同行,鈴聲伴馬長嘶,拉運多少座大山,倚著歲月趕路,走過春夏秋冬,靜悟得天真,與生俱來的快樂,亦道不孤單。

大馬車,最早出現在中國,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歷史上流傳許多黃帝發明車的史傳,這在世界車的發明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周易·繫辭》:“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藝文類聚》:“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加馬。”《太平御覽》:“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這說明大車套環的古老與悠久,與大車從沒停止前行,淹沒了多少茫茫浩瀚的華夏故事,如生活之舟載入航程沃疆,往日不回頭,安能摧眉折腰開心顏。

050。馬串鈴鐺

金戈鐵馬的生涯,在蒙疆草原響起,那個奔徵的年代,戰馬嘶鳴鈴聲陣陣,戰車馳騁馬櫻威威,標榜著一種民族精神,喚起勇往直前的英雄豪氣,彰顯騎士奇兵的戰功赫赫,立下汗馬功勞。

這不是簡單的串鈴鐺馬具,它在中國馬文化、車文化中,佔有很高的歷史性、藝術性、實用性和研究性的審美地位,不但富有軍事價值,還具有更高的農耕生產價值,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物證,承載了幾千年的精神文明。

馬串鈴鐺,結構簡單,真皮製做,配以多個鈴鐺,套在馬的脖子上,點綴幾撮紅毛櫻,略顯闊綽美麗。在古代,掛的鈴鐺有金銀銅三種,用鈴鐺的材質分為地位的三六九等,是高低貴賤的象徵。

在中國的人民公社時代,生產隊的馬車都配有馬鈴鐺。曾經在電影《青松嶺》中,看到大鞭一甩,鈴聲震耳,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送糧忙的場景,留下很深的記憶。

馬車已遠去,鈴鐺還猶存。

作者簡介

何景瑞,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農民,草根寫手,筆耕半個世紀,作品在《中華日報(泰國)》《澳洲訊報(紐西蘭)》《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精神文明報》《精短小說》《吳地文化閃小說》《2021中國精短小說年選》《中國閃小說精選2021》《國際閃小說精選一一星閃瀚宇(第一卷)》《2021華文閃小說精選》等報刊雜誌及年選本發表作品。出版《初頭朗的故事與傳說》一部,純文學專著《筆思歸——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質樸的文字,書寫原汁原味的鄉土作品,抒發農民草根寫手情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