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簡介總結不管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還是《刀鋒》中的拉里,他們雖不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但他們放下一切,努力追求理想,探索生命意義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在物質枷鎖之下,開啟一次精神旅行,享受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自由

文明四刀鋒怎麼安裝

《刀鋒》是繼《人性的枷鎖》、《面紗》、《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讀的第四部小說。《刀鋒》是毛姆晚期最知名的長篇小說,他曾在信中對侄女說:“這把年紀還能寫出一部如此成功的小說,我感到十分滿足。” 出版後首月狂銷五十萬冊,可見《刀鋒》正戳中讀者的閱讀需求。

毛姆寫《刀鋒》時,年近七十歲,人生閱歷豐富,對生命感悟透徹。閱讀此書,你會發現,毛姆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於這部作品中,書中有他自己的心路歷程影子。

《刀鋒》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戰時期,拉里服役於空軍,有次出任務遭遇空襲,最好的同袍為救他而犧牲,改變了他 的人生觀。

退伍歸來後的拉里,完全變了一個人,不上大學,不結婚,不工作,不願追求名利和物質生活,不想發財致富,朋友的死讓他思考生命的意義:“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隻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

於是,他獨自到歐洲遊歷,後來遠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頓悟了生命的真義。

“刀鋒”一詞出自印度教聖典《迦託·奧義書》: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如何?

《刀鋒》的故事主角拉里,則帶著這種疑問,越過刀鋒,一路尋找答案。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一、從社會背景、文化背景與作者經歷分析小說《刀鋒》出版的價值意義。

1.社會背景。

《刀鋒》寫作於1944年,書中人物所處時間是一戰之後二戰之前,在經歷了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整個歐洲處於一種大蕭條時期,經濟衰退,人民飽受煎熬。

2.文化背景。

一戰和經濟危機給西方的文化造成了空前的影響。傳統文化逐漸沒落,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氾濫,精神世界出現危機,文化沒落,精神生活顯得更加空虛。

3.作者經歷。

《刀鋒》是毛姆唯一一本以自己真名為敘事者的小說,書中情節與毛姆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他生平到處遊歷,曾遠赴印度瞭解東方文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印度聖哲的一句“沉默也是一種對話”深深打動。在印度的經歷為他創作《刀鋒》提供了靈感,積累了素材。

《刀鋒》的主人公幾經周折,輾轉反側,最終在印度獲得了內心的平靜,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為飽受煎熬的讀者平復內心的躁動和彷徨,為他們空虛的精神生活和蕭條的物質生活及時補充了精神食糧,彌補了精神文化的不足。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二、主要人物及價值取向比較:功利物質只是短暫的快樂,獲取幸福之道在於精神上的富足。

1.拉里。

拉里在空軍服役完,正直美國經濟空前繁榮時期。他有美麗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有親友為他提供滿意的工作。結婚生子,發財致富,前途一片光明,實現美好的人生藍圖指日可待。然而,拉里的選擇出乎意料,他同伊莎貝爾解除了婚約,放棄了大好的工作機會,獨自一人在歐洲遊歷。

原來,他的選擇與飛行經歷有關:他的戰友為救他而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驚覺生命之無奈與不可超越,開始省思生命的意義:“我想確定究竟有沒有上帝,想弄清楚為什麼有邪惡存在,也想知道我的靈魂是不是不死。”

帶著這種疑問,他拋下親友,來到巴黎,一路自我充實,學習各種語言,閱讀各類哲學書籍,卻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在對西方宗教哲理感到徹底失望後,他遠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頓悟了生命的真義。

2.艾略特。

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他聰明狡猾,用盡各種手段鑽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他靠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古董名畫而暴發起來。他八面玲瓏,圓滑世故,煞費苦心,把精力花在了虛榮的體面排場、精美宴會上,用樂善好施與教會搞好關係。他成功躲過了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從中大賺一筆。

在他名利雙收、得意非凡之時,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他被受他提攜,更圓滑、更勢利的美國青年保羅·巴頓排擠,貴婦愛德娜痛恨艾略特散佈流言蜚語,故意不邀請他出席豪華家宴,使艾略特痛苦不堪,直到臨終之前都耿耿於懷。

3.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兩種價值。

拉里追求自由主義和精神生活,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最終獲得幸福之道,內心迴歸平靜,精神得到救贖富。反觀艾略特,他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生執迷於物質生活,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雖是一時的社交名流,最終這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

如果說拉里是經東方文化啟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迷不悟的可憐蟲。兩種價值取向,兩種結局,格格不入。拉里頓悟生命的意義,精神世界富足,生活幸福;艾略特被名利套上枷鎖,帶著遺憾離去,一切功利物質化為浮雲,更突出精神文化的空虛。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三、《刀鋒》的主題價值:赤裸裸的現實撕破了面紗,價值衝突給人以警醒。

1.面紗下的眾生相:社會現實喚醒了夢幻中的人。

在小說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

“拉里已如他所願,淹沒於喧囂激盪的人海,其中有眾多矛盾與利益糾葛,有人迷失於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心彷徨,有人慈悲為懷,有人不知變通,有人輕信他人,有人防衛心重,有人惡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種種構成了美國眾生相。”

這些眾生相,不僅是美國,在歐洲這個古老文明下,普遍存在。

一戰和經濟危機,赤裸裸的現實撕破了披在歐洲民眾身上的一道面紗,它衝擊了傳統文明,漸漸喚醒了自我滿足、自我沉浸中的眾生,打碎了人們曾經以為是真實的一切,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觀念不再符合社會的潮流,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

面紗撕開後,眾生相的本質暴露無遺,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強調了在心靈之中首先是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為面紗之下的西方眾生相尋求救贖之道:豐富精神世界,還心靈以平靜,達到自我實現、自我救贖的境界。這是《刀鋒》帶來的價值之一。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2.價值選擇:歐洲文明、東方文明與美國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衝突。

《刀鋒》以拉里、艾略特、格雷等人物經歷,遊刃有餘地將歐洲古老文明、東方印度文明和美國資本主義價值觀念聯絡在一起。

艾略特代表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的歐洲古老文明,拉里代表的是以救贖渡人為己任的、神秘的東方文明,格雷代表的則是是以急功近利、物質為上的美國資本主義價值觀,三個人物的價值取向,代表著三種價值相互間衝突。

實質上,一戰後,美國日漸強大,急功近利、發財致富的價值觀念成為美國民眾的主流價值追求。這種急功近利的發財夢,在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一夜之間徹底顛覆:財富才一夜之間化為泡沫。

歐洲各國勢力被削弱,所持有的古老文明的優越感受到巨大的衝擊,以自我為中心的主流價值漸漸成為了民眾的枷鎖,無法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精神文化出現空前的空虛。

東方文化和印度教中,蘊含著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的價值取向,強調精神生活,突出人的精神緯度,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至高境界。

在美國人民發財夢破碎、歐洲人民文化沒落下,急需要一種治癒良方:在三種文明的衝突下,拉里領會東方文化價值觀的要義,為西方民眾尋求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和精神出路。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四、《刀鋒》對探索人生的意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1.人生的意義: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在毛姆的作品裡,不管是《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還是《刀鋒》,都離不開對人生的意義這個主題的探索。

毛姆曾說:人生就像一條波斯地毯,毫無意義。他又說道: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複雜的圖案更加精密,當日子終了那天,我們會因這幅圖案的完美而欣慰不已。

《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傾其所有,最終畫出了一幅驚世之作,但用一把火將畢生心血化為灰燼。斯特里克蘭追求的不是繪畫的成果,而在於繪畫的過程,他的精神世界飽滿豐富,得到滿足,自我實現中實現了涅槃。

《刀鋒》裡,拉里頓悟了生命的意義後,回到了美國,沉浸在人海中,在自己的精神聖地裡,過著普通的生活,忠於自己,滿足於自己的選擇。他最大的收穫在於精神生活,實現了自我救贖,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禹禹獨行,這就是他人生的意義。

胡適先生曾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生活。追求的過程中,卸下枷鎖,盡情追逐,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實現自我救贖,將生命中的出生、結婚、生子、工作、生活等編製成最簡單的形狀。這些圖案,則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2.自我救贖之道:如何實現自我救贖,獲得幸福之路。

《刀鋒》的人物結局,無不如願以償:艾略特成為社交名流;伊莎貝爾憑著鉅額財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賺錢的穩定工作,前途光明;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拉里獲得幸福之道。

他們的結局,無可厚非,這不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眾生相嗎?無論是追求金錢、名譽、物質和地位,還是選擇詩與遠方,抑或是了卻生命,各自選擇,各行其是,在通往各自的幸福之道。只不過,這些幸福,有些人是短暫的,空虛的;有些人則是持久的,飽滿的。

《刀鋒》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得救之道:心靈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精神生活富足。

有些人,用盡畢生精力,跨越鋒利的剃刀,選擇詩和遠方,尋求幸福之道;有些人,帶著面紗,活成了眾生相,陷入“六便士”中,滿足於生活的苟且,享受短暫的歡愉。

在自我救贖之道上,是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是義無反顧追求理想還是追逐現實生活?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只可惜,多少人曾抬頭膽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在救贖之路上,我們哪怕無法達到無慾無求、與世無爭的“無我”境界,哪怕成為了歲月裡的奴,也能為自己的內心開闢一片淨土,種植個性,追求自由,不失本心,活出自我,在平凡中活出充實,在現實中與月亮作伴。

《刀鋒》:從背景、人物、主題和人生意義四個方面解讀

總結

不管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還是《刀鋒》

中的拉里,他們雖不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但他們放下一切,努力追求理想,探索生命意義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在物質枷鎖之下,開啟一次精神旅行,享受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歡愉,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詩意和遠方情懷。

歌曲《平凡之路》中有一句歌詞: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平凡,才是現實最真實的狀態,才是最真實的自己。人生兜兜轉轉,在平凡中尋找答案,在平凡中活出自我,才是最終的歸宿。

宣告: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小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