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簡介而一個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的孕育和發展生命

黑暗鄰居如何得到鑷子

全網都在說科學家發現了24顆超宜居星球,既如此可為何人類從未接待過任何訪客?在此之前,我們須得清楚什麼是超宜居星球。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超宜居行星

地球之所以能成為生命的溫床,是因為地球有板塊運動,磁場,大氣層,大量的水和陸地,適宜的溫度和傾斜的地軸帶來的交替的四季,與潮汐運動。

但僅對地球生命來說,地球的環境也並非絕對適宜,地球有太多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寒冷的,乾燥的地區。

而一個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的孕育和發展生命。

2014年,

勒內·海勒(RenéHeller)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就提出,太空中可能存在超級宜居的世界,併為該類星球提出了一些基本條件。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超宜居行星基本條件

1。質量不超過1。5倍地球質量,半徑不超過地球10%,該行星的引力將保留更多的大氣。因此,它們的大氣層很可能會提供更高的氧氣濃度和溫室氣體,這又將平均溫度提高到植物壽命的最佳水平,達到約25°C。較稠密的大氣層也可能影響星球表面,使其更加規則並適宜生存。

2。行星圍繞K型橙矮星運轉。K型恆星比太陽質量小,亮度更低,燃燒更穩定,壽命為200億至700億年,而我們太陽的壽命僅100億年且已經50億歲。K型恆星為行星上的生命的出現與進化提供了更多時間。帶有K型星的系統提供了生命中最佳的宜居區域。K型恆星允許在其周圍形成行星,具有較長的壽命,並提供一個穩定的宜居區域,而無需過度靠近其恆星。此外,由K型星產生的輻射足夠低以允許複雜的壽命而無需大氣臭氧層。它們也是最穩定的,它們的可居住區在其一生中移動不大,因此位於K型恆星附近的陸地類似物可能適合於幾乎所有主要序列。

3。擁有活躍的板塊構造從而維持活躍的全球性磁場,可以保護其表面和大氣免受宇宙輻射和恆星風的影響,特別是在紅矮星周圍。並且如果地質活動強度不足以產生足夠的溫室氣體,將全球溫度提高到水的冰點以上,則該星球可能會經歷永久的冰河時代,除非該過程被強烈的內部熱源(如潮汐)抵消了加熱或恆星輻射。

4。表面平均溫度應比地球高5攝氏度,這樣的行星將擁有更多的熱帶地區。

5。大氣含氧量為25-30% ,剩下的氣體主要是惰性氣體如氮氣。

6。超級宜居行星也應有一個像月亮一樣,距離適中的大型衛星,以維持海洋潮汐,並保持穩定的傾斜地軸,從而形成穩定的季節變化。形成穩定的季節變化。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在這24個潛在候選者中,有9個圍繞K型橙矮星運轉,16個有50到80億年的年齡,5個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 (10-30攝氏度);只有一顆行星符合以上所有條件。

雖然多數算不上絕對的超宜居行星,但作為類地行星,依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可如果真的存在生命,那為什麼從未光顧地球?

為什麼人類從未接待過訪客?

這24顆行星雖然就在地球附近,但離我們最近的也在100光年以外。

即便以光速航行,要想實現像這樣超遠距離的旅程,也要100多年,

甚至可能只有超光速飛行才是實現星際交流的唯一途徑。

根據相對論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速度越快質量越大,但物體的加速度等於受到的力除以質量,為使物體持續加速到光速,所施加的力將隨著速度增加越來越大。

若飛船的速度想達到光速,那麼其質量將是無限大,需要的力也必須無限大,但是宇宙中不存在無限大的力,所以飛船的速度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

因此要實現超光速飛行,我們要另想辦法:

一是利用蟲洞,穿越時空;二是曲率航行,繞過相對論。

1.蟲洞

我們都知道蟲洞又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一頭是黑洞,一頭是白洞,是連線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白洞理論跟黑洞理論正好相反,物質和光線都無法進入這個區域,但都可以從白洞鑽出來。而黑洞與白洞彼此連線,連線隧道就是蟲洞。今年黑洞得了諾獎,出盡風頭,但白洞還尚未被觀測到。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2.曲率航行

曲率航行需要利用“奇異物質”改變時空曲率,製造“曲速泡”(一段平直的空間),包裹住飛船。透過改變時空曲率,讓太空船前面的時空收縮,後面的時空擴張,由空間帶著船走,相當於飛船不斷落入前方的空間,等於一直處於自由落體中。由於無論是飛船本身還是上面的乘客都是處於同一個時空當中的,因此它們都會受到同樣的引力,加速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過載。可我們並不知道該怎樣收集“奇異物質”。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曲速泡的圖示。船前方的空間收縮而後方

目前這兩種方法都還停留在理論上,我們不知道理論在未來是否經得住推敲,甚至未來完全可能無法實現。而超光速航行是生命進行星際交流的唯一方法,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那擁有幾十億年曆史的星球上不存在這種技術呢?人類是否已經被永遠困在光速的牢籠裡?既然無法面對面的交流,為何連“星際電話”也沒有?

為何連訊號都未曾接收到?

資訊的遠距離傳遞依靠無線電訊號,也就是電磁波,而包括太陽在內的很多天體都能釋放電磁波,宇宙是一片充滿電磁波的海洋。

距人類發出的第一段攜帶資訊的電磁波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也就是說已經傳播到100光年之外。

但電磁波傳播到太陽系外時,訊號衰減嚴重,而人類活動產生的電磁輻射功率很小,宇宙背景的電磁波更是雜亂無章,這使得人類的訊號幾乎淹沒在宇宙電磁環境中。

仔細想想,僅僅是與進行火星探測的飛行器進行互動,就已是人類科技的巔峰了,更不要說將訊號傳遞到100多光年之外了。人類還未強大到能被宇宙文明注意到的程度。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而其他文明想要打一個“星際電話”,同樣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首先提出用能量級把文明分成三個量級: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則利用它所處星系的所有能量。我們人類文明現在接近但尚未達到I型文明。

假設外星文明會採用全方位廣播的方式向每個方向同時傳送訊號,由於電磁波在太空中傳播的衰減非常快,透過這種方式交流需要的能量遠遠超過了一顆中型恆星的能量輸出。即使對於一個擁有整個恆星能量可以揮霍的II型文明來說,這也是難以承受的。

但如果只對單一行星的方向上放送訊號,它需要的能量就大大降低了。但宇宙中行星太多,對II型文明來說,透過這方法尋找同類,價效比依舊不高。

對我們這樣連行星能量都無法充分利用的準I型文明而言,更加是無法承受。同時對人類而言,從茫茫宇宙的噪音中找到儲存資訊的那一段電磁波也並不容易。

總之以人類還沒走出“新手村”的科技水平,這幾乎是註定了的孤獨。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可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我更願意相信,宇宙文明正以一種人類不知道的手段相互交流著。當我們掌握了那種新型通訊技術時,瞬間發現宇宙到處都存在交流的痕跡,只在那一瞬間,人類才終於邁進了星際文明的大門。就像孤島的老漢一直用漂流瓶尋找同伴,但當他連上wifi後才發現,自己的身邊竟一直有一個這麼擁擠的世界。 你又相信

一種說法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