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簡介這完全就是陶淵明想象的情景,真實的桃花源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這種聚集本身規模不可能特別大,因為特別大的話肯定會引起北方政權的注意,而且地理位置肯定要險要,但險要往往就是跟土地不肥沃,交通不便利聯絡在一起的,所及小規模的聚集在經濟上採取自給自

桑庫多堡壘真實存在嗎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文章中虛構了一個桃花源,一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美好景象,這篇文章一直被人認為是作者虛構了這麼一個地方,一次來逃避現實的苦悶和嚮往美好的生活。

但如果細讀魏晉南北朝那一段歷史就會發現,所謂的世外桃源是真的有原形存在的,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一點都不假,這跟陶淵明的個人經歷有關係,也跟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密切相關。

不過令人沮喪的事情是,文章中的桃花源雖然是個非常美好的地方,但現實中的桃花源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這裡沒有逍遙自在的生活,有的盡是緊張無奈的生存。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1)亂世人心

陶淵明生活在亂世,這個時代到底有多亂,亂到你都根本記不住,亂到是所有學生當年考試時候的噩夢,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時代紛紛的亂象,走馬燈一樣的政權更迭和內部殘殺,最後也只能用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來表達,但真實情況顯然要糟糕的多。

從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開始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動盪不安的事情,前有大統一的漢朝,後又新統一的隋唐,這個夾縫中的近四百年時間就是歷史上複雜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過於複雜,很多人並不是很瞭解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

簡單來說三國亂世大家都比較熟悉,最後三國之中其實誰也沒有最終勝利,最終取得勝利統一全國的是篡奪了曹魏政權的司馬氏的西晉,但司馬家玩陰謀的高手,子孫各個都不怎麼健康,全國剛統一沒多久,就有了司馬家族內部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徹底敗光了西晉的家底,少數民族趁虛而入進入中原,西晉王室被迫狼狽逃亡南京,建立了一個以世家大族為支撐的東晉政權。之後便是南北方割據,北方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臺,南方的東晉也是岌岌可危,時刻面臨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壓力。

最後東晉大將劉裕攛掇了東晉政權,建立了南方的劉宋朝廷,陶淵明就生活在東晉到劉宋的這段時期,劉裕還是陶淵明的老領導,陶淵明雖然有官不做,但是官場上人脈還是有有的,比如他就認識羊松齡,他曾經在劉裕滅掉後秦之後,奉左將軍朱齡石命前往關中祝賀,而這段經歷上的見聞很可能就是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素材和靈感。

那麼這個桃花源記的原形究竟是什麼呢?他就是北方士族為了自保,建立起來的塢壁,其兼具軍事防禦和生活的作用,往往是一個大家族聚族而居,自己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2)沒有北歸的南渡

西晉滅亡的很快,人們恐懼少數名族的統治,大批漢人南遷,尤其是一個上層社會人士,大部分都遷往南方,中國南北方的實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做了轉換了,從此南方的經濟文化實力不斷的超越北方,於北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成為了以後政權穩定的經濟命脈和糧倉。

大批漢人南遷,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和機會,隨著戰局的急轉直下,那些沒有南遷的一些宗族較大加之位置不重要的人家,往往就會建立起塢壁以抵擋亂世土匪和官名的騷擾。

這種聚族而居建立牢固的建築抵禦騷然的情況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當時北方大飢,社會動盪不安。富豪之家為求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

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曾下令摧毀塢堡,但禁之不能絕,黃巾之亂後,塢堡駐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為故吏、賓客的避風港。

這種小型的自發的組織在底層社會是非常常見的,中國古代的行政統治只到縣這一級,縣以下有著非常大程度的自治,一個家族往往就能再一個地方形成一個小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模式,遇到動亂年代還能自保。

東晉也很想回到北方,但無奈自己實力不夠,加上東晉屬於客居南方,自身內部矛盾也很多,很多時候也是有心無力,唯一有建樹的就是東晉的大將劉裕,曾經打到過洛陽,滅掉過一些北方國家,但很快的劉宋建立之後,劉裕的鋒芒不再,也只能採取南北分野的局面。

前面說過陶淵明與羊松齡有交,這個人曾經去過關中地區,也就有了陶淵明寫桃花源的靈感和素材,現實雖然很殘酷,但文人筆下總是有很多的想象空間。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3)桃花源,美好與殘酷的合體

陳寅恪說過:

“西晉末年戎狄盜賊並起,當時中原避難之人民……其不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則大抵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堡塢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宗族聚集,第二就是為了自衛,第三就是一般都在非常險峻的地方,第四他們的目的是為了避難,其實並不享受這種生活。

《桃花源記》中說,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這裡的秦其實不是指的秦朝的秦,而是當時北方建立的一個少數政權秦,為了區別我們一般稱呼為符秦,成語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就是出自於符秦與東晉的一場戰爭。

那為什麼陶淵明不區別呢,那時因為秦朝離他們時代太遙遠,他們說的秦以為不會有什麼誤解,誰知道歷史長到幾百年都是一瞬間之後,很多名字都需要加以區別了。

況且當時完全沒有什麼前秦後秦,東西漢東漢,西晉東晉的說法他們都是自稱為秦,為漢,為晉,這些前面的定語都是後來人給加上去的,在當時可是沒有這種叫法。

陶淵明是個文人,文人往往都是感情發達,想象力非常豐富的,當時漢人南遷都是非常懷念故土的,其中一個就是紛紛把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改名成為原來北方的地名,以此來懷念自己的故土,陶淵明一聽說北方居然還有人沒有收到侵擾,生活在堡壘之中,心中立馬就對這種場景進行了文學性很強的描繪。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完全就是陶淵明想象的情景,真實的桃花源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這種聚集本身規模不可能特別大,因為特別大的話肯定會引起北方政權的注意,而且地理位置肯定要險要,但險要往往就是跟土地不肥沃,交通不便利聯絡在一起的,所及小規模的聚集在經濟上採取自給自足的方式,其也僅僅是隻能維持在一個基本的生存線上,完全沒有桃花源記中說的那麼美好。

但裡面的人非常和睦倒是真的,因為本來就是一大家族的人,相互之間都認識,而且大家聚齊起來是為了躲避戰亂自保,外部的壓力也會讓這裡的人際關係變的和睦許多。

這種組織起個好聽的名字就叫桃花源,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避難所,這就是文人的想象,最主要的是因為這裡曾經都是南遷之人的故土,對於故土他們當然要想象的非常美好,生活在故土不願被統治的人,生活在那樣美好的環境下,一定很幸福。

這種對故土的留戀和嚮往之情,促成了陶淵明寫出了非常有名的桃花源記,並把裡面的生活描繪的無比美好,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個地方“桃花源”。

但桃花源為什麼那麼難找呢?

現實原因是因為,這種地方本來就是相對隱蔽的,肯定不會在非常明顯的交通要道,不然早就被官府佔領了。

文學上陶淵明身處亂世,心中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去到這樣一個地方,但是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現實的殘酷讓他只能是想一想這樣一個地方,到時去卻是去不到的,這就是文人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徘徊,反應到文字裡,就是出來之後再也找不到那個地方了。

桃花源的真實原型原來是北方的一種堡壘

總結:文學上的桃花源與真實的桃花源肯定是有差距的,那些我們心心向往的東西,很多知道真相之後,失望便隨之而來,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們不斷追尋心中的美好,況且我們不是一直沒找到書中的桃花源麼,就讓這種追求美好的心一直保持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