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新年第一頓學生午餐:菜更“落胃”了 “光碟俠”多了

簡介目前,滬上學校透過多元的方式,改善學生營養午餐的口味,透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視角重新認識“吃”這件重要的事,讓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節約糧食的綠色理念和餐桌文明禮儀陪伴終生

一個蘭花幹多少克

新年第一頓學生午餐吃得如何?記者走訪發現—— 菜更“落胃”了“光碟俠”多了

本報記者 易蓉 馬丹

昨天是2020年的第一個上學日,新年的第一頓學生營養午餐吃些什麼?吃得如何?本報記者走進幼兒園、中小學後廚、食堂和教室,發現男生比女生“給力”,小學生比高中生“會吃”,“光碟俠”過半,泔腳桶裡的剩菜剩飯少了,不過綠葉菜和米飯依然是泔腳桶“主角”。

2018年,上海開始在全市範圍推廣中小學食育工作:“如何吃得好”“美食背後的文化內涵有哪些”“健康飲食習慣如何養成”……目前,滬上學校透過多元的方式,改善學生營養午餐的口味,透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視角重新認識“吃”這件重要的事,讓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節約糧食的綠色理念和餐桌文明禮儀陪伴終生。

新年第一頓學生午餐:菜更“落胃”了 “光碟俠”多了

現狀 偏食挑食,仍然存在

校園營養餐的浪費,一度讓人憂慮。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公佈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城市餐飲浪費總量驚人,而中小學生的食物浪費明顯高於城市餐飲浪費的平均水平,學生營養餐人均浪費216克,約佔供應量的三分之一,浪費的食物裡又以主食和蔬菜為主。

三年前,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針對上海市中小學生在校午餐營養供給情況開展調查發現:學生午餐色澤及味道滿意度較低,僅有24。0%的學生認為午餐好吃;高中生經常有剩飯剩菜的比例最高,其次為小學生、初中生,小學生剩飯原因主要是吃不完,初中生、高中生則為不好吃。

記者在新年伊始走訪的幾所學校近年都對學生午餐口味提升花了不少心思,因此總體來說剩飯剩菜的情況有所改觀,光碟學生過大半,但是挑食偏食的情況仍然存在,尤其是高中生的倒飯情況相對嚴重。

記者分頭“蹲守”泔腳桶。在一所高中,學生倒了不少米飯和胡蘿蔔,隨機採訪得知,“米飯吃不完”“大塊胡蘿蔔沒味道,不喜歡”是主要原因。在另一所初中,米飯、炒青菜是泔腳桶的“主角”,倒飯學生說“綠葉菜難嚼,一直都不喜歡吃”。而在幾所小學,泔腳桶裡只有少量剩飯和綠葉菜,此外就是骨頭、玉米梗等廚餘垃圾。

對策一 迎合口味,提供選擇

實際上,前幾年記者也曾“蹲守”過滬上中小學泔腳桶,當時蝦也是被學生經常剩下的。“有的是不願意剝殼,有的是不會剝殼,所以直接不吃。所以,這兩年我們已經很少有鹽水蝦等菜式,換成不需要剝殼的油爆蝦,或者索性多燒沒有魚刺的魚片、魚塊,小朋友們很愛吃的。”楊浦區建設小學校長張麗芳說。

為了讓學生營養午餐更合胃口,許多學校已連續多年聯合配餐公司對學生開展滿意度調查,同時根據學生口味結合營養搭配標準改進選單。“學生們反映,不喜歡豆製品裡的素雞,喜歡蘭花乾等豆乾,薺菜豆腐羹也受歡迎,我們就做了相應的調整。大塊狀的素菜以前也經常被倒掉,我們就讓廚房把胡蘿蔔切成絲來炒,或者蔬菜切小丁炒飯學生們也很喜歡。”復旦實驗中學衛生老師王江藝說。

關注、尊重學生個體食量和胃口差異有效減少浪費,這也是多所學校在實踐中的共識。楊浦區二聯小學、市東中學等多所學校推行學生午餐自助餐,讓學生們有自主選擇午餐的機會,漸漸培養學生“按需取餐”“少拿多次”的習慣,因此剩飯剩菜的情況得到大幅改善。但受到食堂場地條件制約,自助餐無法在所有學校推廣。復旦實驗中學每天初中、高中7個年級1000多名學生用餐,學校就為學生提供A、B兩套午餐供選擇,學生在視窗取餐時也可以和阿姨溝通適合的飯量。

對策二 食育教育,潛移默化

而除了對烹製“動腦筋”,各校開展不同形式的食育教育也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活動了解食文化,學習營養健康知識。

食物不只是滿足食慾的工具,更是承載“育人”的媒介。為了讓學生不只是“食”其味,更要認識“食”之價值,每天午餐時間,建設小學每個班級的小小午餐管理員就開始“工作”了——穿上工作服、戴上衛生帽,分飯盒、盛湯、添飯、收集廚餘,用餐過程中還適時地指導每位小夥伴的用餐規範、餐桌禮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讓每個孩子都在為他人勞動、服務的過程中享受到了由“食”而帶來的趣味。

復旦實驗中學將食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圍繞“食育與健康、食育與禮儀、食育與文化、食育與勞動、食育與感恩”,在“傳承中華經典”研學旅行課程中開展教育活動。學生們在之前的“齊魯之行”中對祭祀桌上擺放的物品充滿了好奇,歷史老師為其解惑:“芹菜寓意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鴻運高照;棗子則是早日高中的意思;還有代表功德圓滿的龍眼乾和表達弟子謝師恩心意的肉乾……六樣物品結合起來,就是‘束脩六禮’。”學生們恍然大悟。還有一次,學生們在徽州研學中學習製作臭鱖魚,還引發了一個關於食用菌研究的小課題。

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開設微信公眾號“來秀說”,學生們自己策劃製作的“少年人自己的健康小講座”廣播透過網路分享健康科普知識。許多學生參與的小課題也透過公號展示。最近,三年級5個班級、共計32名“小吃貨”懷著對美食的共同愛好,參加到“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課題研究組裡,正在研究“主食、副食、飲品、調料、吃什麼?怎麼吃?”小任務,調研主食怎麼吃才健康,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小時候都喜歡喝什麼飲品……

父母是對孩子言傳身教最多的人,如果家長不懂均衡營養,沒有合理膳食,對孩子會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食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重要的,家庭也要參與進來。楊浦區齊齊哈爾路第一小學邀請資深營養師面向老師、家長開設健康飲食教育講座;透過“設計一份選單”,體驗“小小廚師”角色等親子活動,小手牽大手,讓家長和孩子在互動活動中共同習得食育知識。

食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密切相關,在全社會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落實的大背景下,上海中小學的食育實踐初見成效。孩子們吃飽、吃好,擁有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將受益終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