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現代名家寫的反《七步詩》

簡介魯迅、郭沫若、華羅庚所寫的反《七步詩》,時代背景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

反七步詩中豆和豆萁比喻什麼

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七步詩》,乃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的曹植所作。曹植才華出眾,然而在曹丕看來,卻是個威脅(曹操生前曾一度對曹植寄予厚望),便對他處處防範,甚至打壓。曹植深感不安,遂寫下了《七步詩》,抒發內心的怨嘆。

這事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詩本無篇名,因七步寫成,稱之為《七步詩》。

曹植的《七步詩》,後世簡化為五言絕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廣為流傳。然而令他和後世的人沒有想到的是,歷史進入20世紀,卻有幾位名家對《七步詩》作了反其意的演繹。他們是魯迅、郭沫若和華羅庚。

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先生的反《七步詩》,名曰《替豆萁申冤》,寫於1924年。那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驅逐北洋軍閥所派遣的校長楊蔭榆,鬥爭熾熱,高潮迭起。魯迅在這場鬥爭中旗幟鮮明,一開始就同情、支援革命學生的行動。6月2日,女師大哲學系主任汪懋祖於《晨報》發表《致全國教育界》意見書,稱“今反楊者,相煎益急”。魯迅即於6月7日在《京報副刊》以《咬文嚼字》一文予以反擊。文後有一段話:“據考據家說,這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麼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申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魯迅改《七步詩》,目的在於替學生說話。他以犀利的文筆,一語戳穿了那些以辦教育為名,行殘害學生之實的政客,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此詩雖然簡短,諷刺力卻極強,有一種破腐排昏的力量。

再說郭沫若的《反七步詩》。千百年來,讀《七步詩》的人對曹植多抱同情之心,對曹丕則頗有批評,然而郭沫若卻有自己的看法。那是抗戰時期的1943年,身居陪都重慶的他,寫下洋洋萬餘言的《論曹植》一文,並對《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作提出質疑。郭沫若認為:“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佔多數。”“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諷刺而便‘深慚’?所以這首詩的真實性比較少。”

郭沫若還仿《七步詩》寫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剝皮詩”——《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意思是,“萁”燃燒自己,成全同根而生的“豆”,身上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犧牲精神,這是兄弟一場,互助友愛的生動寫照,理應得到稱讚。

最後說說數學家華羅庚的反《七步詩》。此詩寫於1971年,名曰《贈諸弟》:“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願弟早成熟。”這裡的“諸弟”,泛指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比他年輕的人。作為所長,華羅庚對所裡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始終給予無微不至的愛護、幫助、支援。《七步詩》反映的是兄弟之間的緊張關係,他不以為然,於是寫下反其意的《贈諸弟》,把自己比喻為萁,燃燒成灰還覺得快樂,因為他希望年輕人早日成才,為國家多作貢獻。

魯迅、郭沫若、華羅庚所寫的反《七步詩》,時代背景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魯迅將它當作武器,批判錯誤的言論;郭沫若用它辨識歷史,為曹丕說話;華羅庚則用它表達感情,希望年輕人快速成長。三篇都有其獨到之處,因而流傳下來,併為大眾所欣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