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民族文化」屏山縣清平彝族鄉:宜賓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區‖溫濤

簡介1985年,清平有苗族125人

米棕拼音怎麼拼寫

屏山縣清平彝族鄉

宜賓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區

溫 濤

說到宜賓市的苗族聚居區,人們往往會想到筠連、珙縣、興文3個縣,最多再想到高縣文江鎮棕樹村、敘州區鳳儀鄉民族村是苗族聚居區。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宜賓市屏山縣西端的清平彝族鄉民族村,還有一個苗族聚居區。而且特別的是,這裡居住的苗族是花苗支系,而宜賓市其他地方居住的是白苗支系。所以,屏山縣清平彝族鄉是宜賓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區。

「民族文化」屏山縣清平彝族鄉:宜賓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區‖溫濤

一、族源與遷徙

苗族傳說中的祖先是居住在中原的九黎部落,其首領名叫蚩尤。在五千年前,九黎部落在與炎黃聯盟的戰爭中戰敗,遂離開中原南遷。春秋戰國時期,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帶。隨著秦統一中國,苗族先民西遷進入今貴州,並以貴州為大本營向周邊遷徙。

苗族在遷徙過程中,其語言、服飾、習俗、文化等逐漸產生了差異,形成了許多支系,有的學者把苗族分為白苗、花苗、青苗、紅苗、黑苗等多種支系。在宜賓市的筠連、珙縣、興文3個縣和高縣文江鎮棕樹村、敘州區鳳儀鄉民族村的苗族,為白苗(另有幾戶散居的花苗),自稱為“蒙”;而在屏山縣清平彝族鄉的苗族,是花苗,自稱為“阿卯”。

清末至民國,苛捐雜稅兵款繁重,導致苗族不斷遷徙於崇山峻嶺中,被稱為“遊耕”民族。民國28年(1939),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樂山)所轄的雷馬屏地區(今即雷波、馬邊、屏山三縣,現分屬於涼山、樂山、宜賓)開始墾殖活動,招募農民入墾,承諾在墾區不派款、不派捐、不抓壯丁,入墾時還分發糧食、種子、農具,並允許砍樹木搭建簡易住房。入墾第一年免交糧食,第二年起每年只需交產出糧食的十分之一。墾民平時務農,一旦有事即為兵。

雷馬屏地區的墾殖活動,對當時處在“遊耕”的一部分貧困苗族產生了吸引力。民國29年(1940),貴州省威寧縣、雲南省彝良縣的一些苗族輾轉遷到屏山縣今清平彝族鄉民族村一帶,隨後的民國34—35年(1945—1946),一些苗族家庭又從貴州威寧縣、雲南大關縣和彝良縣等地陸續遷來20餘戶。遷來的苗族有的參加了墾社,也有的找當地的彝族作保,租得一片土地自己開荒。於是,在彝族、漢族雜居的今屏山縣清平彝族鄉一帶,形成了苗族聚居點。

由於遷到屏山清平的苗族都屬於花苗支系,因此就形成了今宜賓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區。1985年,清平有苗族125人;1998年,清平有苗族137人;2006年,清平有苗族124人;2016年,清平有苗族97人;2020年,清平有苗族104人。清平苗族人口發展不快,主要有遷居城市、外出打工等原因。

清平苗族的聚居地在民族村2組,除在清平以外,在屏山新縣城也有少數苗族定居。

二、姓氏與家庭

苗族姓氏分苗姓和漢姓。花苗中的苗姓有“卯婁”“卯蚩”“卯嚷”“卯簡”“卯展”“卯魯”“卯蕩”“卯日”8個姓。清朝初年對貴州威寧縣等地實行“改土歸流”,苗姓改用漢姓,一個苗姓含幾個漢姓。“卯婁”含張、安二姓;“卯蚩”含楊、劉二姓;“卯嚷”含馬、蘇、龍三姓;“卯簡”含李、羅二姓;“卯展”含朱、潘、趙三姓;“卯魯”含吳、陶二姓;“卯蕩”含汪、王二姓;“卯日”為韓姓。

在清平彝族鄉,苗族有王、張、陶、汪四個姓氏。清平苗族均已採用漢姓,苗姓已很少人提及。

苗語稱家庭為“幹義”,以一對夫婦和未婚子女及老人組成。丈夫承擔全家生產重任,應付各種事務。妻子參加生產勞動、料理家務、承擔全家衣著、照看老人,飼養家畜,應酬賓客事務。子女必須參加家庭勞動;成家立業後,有供養父母和家庭中殘疾人員的義務。父母年高、喪失勞動力時,隨其意願可與某子女共同生活;無子女者,由侄子或侄女供養,故苗族從古至今沒有乞丐。

三、語言和文字

全國的苗語分為三大方言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為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方言下又分有次方言。其中,屏山清平苗族的方言屬苗語西部方言區中的滇東北次方言,而宜賓市其他地區的苗族屬西部方言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二種次方言中有60%的同音詞。清平苗語與其遷出地——貴州威寧等地的苗族一樣,以單音節為詞素單位,音節為詞根。苗語分古語和現代語,古語多用排比、比喻和對應進行表述,保持傳統語言特色。

苗族文字分為“老苗文”和“新苗文”。“老苗文”是屏山清平苗族的遷出地貴州威寧在20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和李司提反(漢)、張約翰(苗)、楊雅各(苗)等創制的。20世紀40年代時,被遷入屏山清平的苗族帶入。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國家為苗族創造了一套拼音文字,分為川黔滇苗文、滇東北苗文、黔東苗文和湘西苗文數種。

由於清平苗族人口較少,苗語只在內部使用本民旅語言,與別族交往則用漢語。由於彼此間接觸時間長,絕大多數苗族人都通曉漢語,商貿來往,社會交往,語言交流無問題。清平苗族的語言生態保持較好,多數苗族能說苗語。又因漢語比較普遍,根據實際,學生基本上都是學習漢字。至於本民族文字,只有極少數人使用。

四、服飾與頭飾

屏山苗族的服飾與貴州威寧等地花苗的服飾一樣,極具民族特色。其上衣為無領無扣對襟衣,分禮服(花衣)和便衣兩類。花衣由披肩、吊塊、袖子、內襯、肩帶、繫腰6個部分組成。顏色以紅、白、青為主。花衣的主要部分披肩用白麻線、背、紅羊毛線按對頂角和座標原理針線挑織而成。圖案有虎背花、孔雀花、蕨草花3種。男女禮服披肩花紋均同。便衣為白色無領無扣對襟衣,袖為青色,袖口小,配腰帶,是平時便服。女性穿的裙分為6類,即漂白布花裙、麻布花裙、麻布花格裙、麻布靛染花格裙、麻布靛染裙、白麻布裙。以漂白布花裙為精緻,由裙基、裙身、裙腳3部分組成。

屏山苗族的頭飾分男飾和女飾。男飾又分為軍飾和民飾,軍飾頭戴冠,頂插長雄尾;民飾老的剃光頭,包白帕,青壯年留長辮髮或於後腦挽尖發髯,額前剪為弧形。女飾也分古飾、新飾,古飾是在頭髮里加青羊毛線,挽尖髮髻,年輕婦女在喜慶時節加戴冠和耳鐲,少女發里加青羊毛線,挽尖髮髻。額前為弧形,戴耳鐲;女新飾為婦女在發里加青羊毛線,頭頂挽圓平髮髻或尖髮髻,少女、青年婦女用圓發器在耳朵上方挽髯,其狀有圓的、尖的、橢圓的,以纏花線和插梳子作裝飾。

屏山苗族以往還有打綁腿的習俗,現已消失。隨著時代發展,清平苗族在平時多著便服,只有盛大節日和家族聚會時,才穿上本民族的服飾。

五、居住與飲食

屏山苗族的建房宅基取向陽,在擇定地點掘一小洞,置入三顆糧呈三角形,蓋上石板,次日檢視,以糧食仍在、有發芽跡象為佳。破土施工擇冬、春季雨水少的月初,時辰用本人屬相及牛、虎、兔、龍、馬中之一日均可。房屋結構早期為橫木壘房,蓋松葉,中期為豎木“千腳房”,蓋毛草,後期為土木結構,蓋草或松葉,少封尖,少留窗或視窗小。房內隔間,人畜各居,門留側面。傢俱、床鋪擺設簡陋。

新中國成立後,屏山苗族聚居區漸興磚木結構,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清平苗族的住房已全部新建,與漢族、彝族的差別除裝飾風格外,建造質量上已無差別。

屏山苗族飯菜熱吃為主,少用涼拌。在野外帶生糧和熟食品,故以燒吃和冷吃為多。外出吃以帶乾糧,如粑粑、炒麵,故以幹吃和涼水拌吃為主。飲料除白酒外,還喜飲用新鮮菜湯、甜酒、炒麵、涼水,少飲茶。調味以淡、酸、辣為主,少用甜食。以往苗族飲食因受經濟條件和地域制約,故重量勝於重質。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條件改善,飲食由過去的湯菜合一、酒不上桌,逐漸改為飲食多樣、湯菜分開、酒上桌。

六、婚姻與喪葬

苗族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包辦極少。苗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有央媒“求婚”和直接“帶婚”兩種方式。求婚一般在農曆二月初,帶婚選喜慶和節日。

苗家的媒人通常為男性。提親時,要帶上兩個人——即未來的新郎和一名陪伴,一般叫作“陪郎宮”。方式很簡單,只須帶上1—20個熟雞蛋(由陪郎官攜帶),進屋由媒人交給女方父母:要是女方同意,就接收雞蛋,否則不接。同時,男女雙方也得見面,互相認識,並當面表態。假如女方害羞,也可託要好的女友代為表示。若雙方滿意,以後即可擇期完婚。

婚期選定後,男方得帶上一對雞、20個以上熟雞蛋、一小袋炒麵以及酒和糖果之類,去到女家通知。結婚之日,男方將送給女方的哥哥姐姐們每家一對雞、一小袋炒麵和10個以上熟雞蛋,對其他親朋好友們也送一對雞;對女方父家也備一對雞,加上半邊豬肉的前半部分(不含豬頭)、60斤左右的餈粑和熟雞蛋100個以上,炒麵50斤左右,再由媒人、新郎和陪郎官等隨帶去女家迎娶。接親人數必須是單數。新娘的送來人通常是3—9人不等,但必須是單數,也必須是未婚女性。接親、送親人數是單數,但接完親後接親方多了新娘子,送親方少了新娘子,一增一減都變成了雙數。新娘和送親人穿著一樣,到了男家,一般走在第二位的是新娘。婚後一個月,新娘才能回門。

屏山苗族實行棺木土葬,死者衣穿為單數,繫腰不打結,用白布包裹,嚴禁金屬、皮毛、化學物品入棺。靈柩置於正堂屋上方或中間,頭裡腳外。抬喪途中換肩棺勿著地,掘井時先主後客。葬前揭開棺蓋讓逝者最後觀看世間。上土前,抓碎泥散入井裡,將生魂嚇出。葬好返家時,不能沿送葬原路,要繞道而回。至家門口,先洗手,由在家的一長者拈火入水驅邪後方能進屋。葬後墳垮或子孫不寧,均要重新壘墳。

七、春節與端午

屏山苗族的紀年、記日與漢族相同,即公曆和農曆並用,記事多於公曆,耕作多用農曆。清平苗族一年有兩大節日——春節和端午節。時間與漢族相同,在慶祝方式上也無多大差異。

屏山苗族在吃團年飯時不能吃蔬菜,也不能用湯泡飯。據說是吃了菜,來年地裡草就長得多,難以除盡。不用湯泡飯,是為了避免下年發生水災。除此,在吃團年飯前,必須“封磨”——在磨心裡滿填玉米,加上當晚要吃的菜餚各一點。磨“封”以後,要到正月初三日才能開用。這是因為人們認為石磨“辛苦”了一年,該讓它休息兩天,並表示謝意。在除夕日到初一這段時間,人們除必須做的事如燒飯、喂牲口外,其他工作都不用做,盡情歡樂玩耍。一切農具(包括菜刀),從除夕日到正月初二都不能使用,目的仍是讓它們“歇一歇”。

屏山苗族中害怕蛇的人要在初一天最早起床,將房前屋後的垃圾收拾燒掉,當天更不能看見秤桿。能做到這些,就可一年內都不會遇到蛇。婦女們則在初一日早晨將頭天剩下的飯上滿一甑,蒸時看哪方先冒汽,即可判斷本年度的麥子熟在哪方。還有就是早上如果先聽到烏鴉叫,則今年仔豬價錢好。另外,苗家人在春節期間喜歡走親串戶、休閒娛樂。

屏山苗族在端午節的主要慶祝方式是“趕花場”。趕場當天,青年男女們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到清平場、冒水場和雷波的柑子場等去趕場。清平苗族還保留著傳統的蘆笙舞,每首蘆笙曲都有統一的舞蹈動作,每到節日聚在一起,蘆笙手們和跳舞者合奏合舞,形成一個快樂的場景。

文/圖:

溫 濤

供稿:屏山縣地方誌辦公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