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一個詞

簡介後來,蘇軾的人生顛沛流離,受盡磨難,但每到一處,都能入鄉隨俗,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來自於他為人達觀的本性,更是深受摯友王鞏處世態度的影響

西木是個什麼字怎麼讀

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一個詞

蘇東坡雕像(來源網路)

蘇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些經歷塑造了他樂觀浪漫的性格。雖然歷經官場失意,喪妻,喪子之痛,可無論人生是如何起起落落,蘇軾都用樂觀豁達,超然物外的態度去面對。

從天之驕子淪落為四海飄零的罪臣,這樣的打擊對於很多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可是,蘇軾沒有沉淪頹廢,反而在逆境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超越。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是一個詞:樂觀曠達。

1、 走出痛苦,找到心靈寄託

自古文人多磨難,屈原被流放,司馬遷被施宮刑,孫臏被挖膝蓋骨……命途多舛的文人並不止蘇軾一個,但像他那樣歷經磨難,依然不改灑脫豪放情懷的卻並不多。我們今天讀蘇軾的詩文,感受他跌宕起伏命運的同時,可以發現,儘管人生充滿苦難,但他卻總是想辦法找到寄託,讓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灑脫自在。

文學、書畫和美食,是蘇軾為自己苦悶的心靈找到的出口。

在黃州,他常常跟朋友去遊山玩水,懷古吊今,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和散文,被稱為“赤壁三詠”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創作於這個時期;他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當時的人們爭相收藏;他還精於繪畫,特別擅長畫墨竹、怪石和枯木。蘇軾是古今少有的全才。

對文學和藝術境界的探索,排解了蘇軾心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讓他滿目瘡痍的日子有了快樂,他將顛沛流離的日子,活成詩和遠方。這份豁達和修養,便是蘇軾留給我們後世人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這些精神上的寄託,讓蘇軾的心靈變得開闊,而在日常簡單質樸的生活中,蘇軾也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

他是一個充滿煙火氣息的文人,一生坎坷,可是鍾情美食的天性,讓他貶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不單治癒了自己,也讓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難,而愛上了他的達觀。

當初,蘇軾死裡逃生被貶謫到湖北黃州時,心情是沮喪悲觀的,可是看到長江繞黃州城而過,就想,江裡的魚一定很美味吧;看到山上翠竹青青,就感覺到竹筍應該很鮮香吧,這一來,貶謫的苦悶少了許多。

因為非常貧窮,蘇軾只買得起富人們不吃的豬肉,豬肉不好吃,他就研究新做法,自創了口味獨特的“東坡肉”。

後來,蘇軾被貶瘴癘之地惠州,買不起羊肉,就買沒人要的羊脊骨,用自創的方法烤熟吃裡面的碎肉,還幽默地說吃到了海鮮蝦蟹的味道,因為太好吃把肉都剔光了,弄得身邊的狗很不開心。

晚年,蘇軾被貶到物質更為匱乏的海南,他也能創造性地對食物進行加工,比如海南多蠔,他將蠔肉放入漿水、酒中燉煮,結果,發現竟然是從來沒有吃過的美味。他把個頭大的蠔肉,放到火上烤熟了吃,認為色香味俱全,是菜餚中的上品,人間再沒有比這更好吃的東西了。

如今,“東坡肉”、“羊蠍子”、“烤生蠔”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中華美食。而在當時,它們卻是蘇軾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不得已的選擇,苦難的日子不好過,他就想辦法把痛苦的生活努力變得比較美好。

就算是小小的吃食,蘇軾也認真地給它們賦詩,表達了生活的情趣,也沖淡了艱難生活給他帶來的痛苦,展示了他奮發昂揚的精神氣質和豁達樂觀的人生情懷。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蘇軾在經過痛苦的人生磨難之後,產生的頓悟。他嚮往清歡,把清歡視為真正的人生之味,而且是人生至味!這種人生感悟是受美食的啟發而來的。可見,美食給他帶來口福的同時,也給他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感悟與智慧。

對文學藝術和美食的追求,治癒了蘇軾飽經磨難心靈。而對心靈安寧的追求,讓他把曾經的敵人當成了朋友。

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一個詞

林語堂《蘇東坡傳》

2、放下恩怨,迎來瀟灑人生

蘇軾一生,逆境多於順境,苦難多於安逸。但他始終開朗樂觀、意氣昂揚,不氣餒不頹喪,做人襟懷坦蕩,做事心安理得。

蘇軾與王安石曾為政敵,同朝為官,因為政見不同,兩人水火不容,王安石變法時,蘇軾極力反對,為了不讓蘇軾影響變法,王安石把他排擠出了京城,可是當朋友中有人咒罵王安石的時候。蘇軾卻說:“我雖然視他為政敵,但我相信他是個品行高潔的人。”烏臺詩案蘇軾身陷牢獄時,王安石仗義相救,證明了蘇軾對他人品的判斷。

後來,重新得到重用蘇軾主動去拜訪了被罷相的王安石,兩人冰釋前嫌,惺惺相惜,蘇軾甚至說,十年前我就應該追隨您。表達了對這位前輩由衷的敬意。

蘇軾和王安石,都是光明磊落,具有君子風範的人,他們雖然曾為政敵,但為的都是國家,沒有個人私怨。做人襟懷坦蕩,做事問心無愧是他們共同的品格。

蘇軾的另一個政敵章惇與他曾是摯友,烏臺詩案蘇軾落難時,章惇也曾為蘇軾辯護,但是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立場相異的兩人捲入政治漩渦,漸漸變得勢不兩立,最後反目成仇。缺少度量的章惇為了置蘇軾於死地。短短兩年內,將蘇軾一貶再貶,直到天涯海角。

新皇帝上臺後,章惇被罷相貶到雷州,劫後餘生的蘇軾沒有落井下石,反而讓章惇之子章援轉告他父親,一切都過去了,恩怨不必再提了。希望他能保養身體,爭取朝廷寬大處理,能夠順利北還!

面對章惇過去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氣量寬宏的蘇軾選擇不再計較,體現了他真君子的品格。反觀章惇,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千年以來,一直受後人詬病。而蘇軾寬廣的胸襟,磊落的人格則光耀千秋,令世人景仰!

最好的朋友,變成了最可怕的敵人,讓人感慨;而蘇軾與王鞏一結交就成了終生摯友,則讓人感動。兩人不管身在何處,不管落魄與發達,始終是對方的精神支柱。蘇軾曠達樂觀,隨遇而安性格的形成,深受王鞏影響。

烏臺詩案中,王鞏受蘇軾牽連被貶到了廣西賓州。在流放的日子裡,他經歷了兩次喪子之痛,本人也大病一場,差點客死他鄉。蘇軾心中難過愧疚,擔心王鞏對他心有怨恨,一直不敢寫信去問候。沒想到,王鞏主動給蘇軾寫了信,對牽累之事隻字不提,他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讓蘇軾深為感動。

王鞏被赦北歸時,蘇軾特意寫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王鞏及他的侍妾柔奴隨遇而安,豁達樂天精神的讚賞。

後來,蘇軾的人生顛沛流離,受盡磨難,但每到一處,都能入鄉隨俗,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來自於他為人達觀的本性,更是深受摯友王鞏處世態度的影響。

蘇軾熱愛生活,擁有善於解脫的智慧心靈,總能苦中作樂;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讓他能直面種種苦難和打擊,變得堅韌,寬容。一千年過去了,我們想起蘇軾,依然會從他身上感覺到生活很美好,人生可期待。蘇軾樂觀曠達的精神,也鼓舞著不同時代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個人。

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一個詞

林語堂《蘇東坡傳》封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