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如何做個成功的父母

簡介由於社會競爭劇烈,生活節奏加快,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常常出現障礙,26%的學生認為父母對他們缺乏起碼的尊重與信任,59%的家庭溝通的話題除了學習就是分數2、親子關係的轉變:傳統落後的親子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民主型親子關係,使父母不能與孩子

麻將怎麼畫兒童畫

如何做個成功的父母

一、父母的困惑:

1。為什麼今天的孩子這麼難教育?

2。為什麼今天的孩子總頂牛?

3。為什麼孩子會瘋狂追星?

4。為什麼孩子會早戀、早孕?

5。為什麼孩子會離家出走?

6。為什麼孩子特別能花錢?

7。為什麼孩子不會交朋友?

8。為什麼孩子愛煲電話粥?

9。為什麼孩子上網成癮?

10。為什麼孩子痴迷電視?

二、孩子的疑惑:

1。父母為什麼不給我自由?

2。父母為什麼總逼我考前十名?

3。父母為什麼非要讓我上特長班?

4。父母為什麼說話不算數?

5。父母為什麼不陪陪我?

6。父母離婚了我怎麼辦?

7。父母為什麼把我推給爺爺奶奶?

8。父母為什麼對我的朋友說三道四?

9。父母為什麼總訓我?

10。父母憑什麼自己老玩卻不讓我玩?

三、存在的問題 (四個缺失、三個不和諧)

(一)四個缺失,使孩子非常反感,34%學生討厭父母嘮叨。當前,家庭中親子關係不和諧主要表現在兩代人之間缺少共同活動時間,缺少共同話題,缺少溝通的平臺。在家庭教育中,以父母為中心的高期望與孩子的低自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二是家庭教育消費中物質投入與精神投入的不和諧。一份來自上海社科院徐安琪教授調研報告顯示:眼下父母養大一個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萬,這是一筆不小的經濟投入。孩子的成才固然離不開一定的經濟投入,如果沒有相應的精神投入,將來孩子必然是物質上的“過剩”,精神上“缺鈣“的怪胎。根據我對上海中小學學生家庭教育投資現狀調查顯示:當前家長在教育投資中存在三個傾向:1.重金錢投入,輕時間投入;2.重物質投入,輕文化投入;3.重旁觀式賜予性的單向投入,輕共同參與性的雙向投入。家庭教育消費的和諧首先應堅持物質投入與精神投入的統一。就以家庭生活而言,其對物質的追求畢竟有其極限,而對精神的需求是無限的。

三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和諧。

從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出發,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金三角”。“金三角”的核心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只有家庭參與學校教育,家長認同學校教育理念,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實現孩子的“自我教育”,使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

當前,在家庭教育理念上還存在著“學校轟轟烈烈抓素質教育,家庭紮紮實實抓分數教育”的“一冷一熱”現象。

在教育內容上還存著“重智育,輕德育”的“一腿長,一腿短”現象;

在教育方法上還存在著“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不要自己天天向上”的“重言教,輕身教”現象。

1.父母角色的轉變。從傳統觀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這種關係不是絕對的。我們說,父母也應該是受教育者,父母和孩子應該共同學習。特別是在知識爆炸、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提倡父母加強學習,包括向孩子學習。在孩子面前,父母不應以教育者自居。家長只有在能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才能夠教育好孩子。

1.文化含量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塑造孩子獨立完善的人格品質,因此,營造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氛圍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很多家長只顧自己打麻將、泡舞廳,甚至家裡的客廳成了牌友聚會的場所。這樣的家庭環境缺少了文化的支撐,家庭教育必然蒼白乏力,家庭和諧也就缺少了根本的基石。

2.共同時間的缺失。

當今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那些只顧忙著掙錢,忙著官場追逐,忙著應酬的為人父母者,捨不得將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很少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活動。沒有共同時間,也就無法傾聽孩子的心聲,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看不清孩子成長的腳步,當然也無法隨時撥正孩子前進的方向。可以這麼說,沒有共同時間的家庭是虛擬的家庭,沒有共同時間的親子關係,便失去相互溝通、分享快樂的土壤和陽光。家長一般重視在金錢支配上精打細算,但在家庭生活時間安排上,如何科學合理地配置,卻很少顧及。

在美國的一個家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父親因整日忙於工作而無暇顧及孩子,以至於孩子長期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有一天,父親剛回家就又要出門,孩子問父親:“爸爸,您一小時能賺多少錢ω”“10美元,孩子。”父親得意地回答。孩子想了想,用懇求的語氣問:“爸爸,我想用10美元買您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可見,孩子多麼渴望與父母在一起學習,一起遊戲玩樂,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

3.情感支援的缺失。

情感支援是家庭穩固的基礎,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有一個瘸腿的小男孩,他常常自認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有一次,父親要幾個孩子每人栽一棵樹,並且說,誰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禮物。由於自卑,小男孩決定放棄。於是,在給樹苗澆了一兩次水後,他就再也沒有管過那棵樹。出乎意料的是,小男孩的樹苗卻比其他孩子的長得更好。父親給他買了一件最喜歡的禮物,並且稱讚他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植物家。從此,小男孩變得自信樂觀了。終於有一天,他發現父親一直在偷偷地護育著自己的那棵小樹……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小男孩沒有成為一個植物學家,但他卻成了美國總統。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多給孩子一點自信和勇氣,多給孩子一點支援和鼓勵,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態的具體表現。而在很多家庭中,這種情感支援是極其缺乏的。

4.家庭民主的缺失。

為什麼在不少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難以溝通,缺少共同語言ω為什麼家庭悲劇時有發生ω其根源也許在於家庭中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親子關係,做父母的不能以權威的姿態與孩子說話,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

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一條生物鏈,而在一些家庭裡,也有這麼一條無形的鏈。一個孩子說:在家裡,我怕爸爸,爸爸屈從媽媽,媽媽尊敬外婆,而外婆總是寵著我。因此,我既是最小的,也是最大的。一個初一學生這樣評價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權威的象徵,使人不敢冒犯。他們常常拿出“鎮山法寶”——“大人的事,小孩子別管”來回絕我。“沒大沒小”“沒分寸”等壓制性很強的話,經常掛在媽媽的嘴邊。當我真誠地提出要與媽媽做朋友時,媽媽感覺這好像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親子互動的過程。家長在家庭中角色不是裁判,不是警察,而應該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朋友。

(二)三個不和諧

一是親子關係不和諧。

由於社會競爭劇烈,生活節奏加快,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常常出現障礙,26%的學生認為父母對他們缺乏起碼的尊重與信任,59%的家庭溝通的話題除了學習就是分數

2、親子關係的轉變:傳統落後的親子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民主型親子關係,使父母不能與孩子成為朋友,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向孩子學習,不能理解、傾聽、鼓勵孩子,不能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孩子只有“聽話”的權利,沒有與父母“對話”的自由。親子教育是以血緣為紐帶將父母與孩子聯絡在一起的教育,它重親情,重平等,重興趣,重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使家長與孩子之間由“聽話”向“對話”轉變,使家庭親子關係由居高臨下向民主平等轉變。研究表明,親子關係經歷以下變化,(0-6歲)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以後)兒童控制。主要內容經歷從親情到法理再到倫理的變化。

3.教育方式的轉變。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採取的是“灌輸式”教育模式,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是我問你答,我講你聽。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r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因此而缺乏情感交流,使教育變得枯燥、乏味,往往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們所倡導的是隨時隨地的“滴滲式”教育模式,力求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輕鬆美好氛圍裡,汲取知識的營養,接受愛的薰陶。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培養孩子積極、開朗、樂觀的情緒,創造出快樂的家庭氣氛,使父母與孩子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興趣、愛好、談吐等達到默契,彼此間能自然而親切地交流,從而相處融洽,家庭中也因此而充滿溫暖感。

4.教育內容的轉變。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最關注的是他們的分數,而對孩子能力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及素質的提升關注不夠。如何真正讓素質教育走進千家萬戶ω在教育內容上,家長要轉變觀念,不能侷限於小教育,而是要與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同步,在大教育的內容平臺上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利於孩子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

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能夠促使孩子活潑健康地成長,有助於提升社會和諧氣氛。我們每一人都要珍惜家庭、愛護家庭、營造家庭和諧氛圍,透過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使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四、掌握實際教育溝通技能:

(一)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確定不同養育方案:

1、 哈佛大學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一個多元智慧理論,說每個人至少都有八個智慧:

第一個是語言智慧;

第二個是數學邏輯智慧;

第三個是空間智慧;

第四個是音樂智慧;

第五個是身體運動智慧;

第六個是人體交往智慧;

第七個是善於反思善於反省智慧;

第八個是自然觀察智慧。

每個人的智慧結構是不一樣的,擁有八個智慧其中之一的人都能成材,都有成功的希望。我們發現亞運會、奧運會上很多中國選手在世界上得金牌,其中相當多的運動員文化課並不好。丁俊暉是中國在世界上的第一個檯球冠軍,但丁俊暉小學畢業,初中都沒讀。八個智慧中只有兩個智慧發達的人最適合今天中國的學習,中國的考試最適合語言智慧發達和數學邏輯智慧發達的人。你的孩子可能是這兩個智慧排得不靠前而靠後,他可能音樂智慧、空間智慧排在前面,他的學習成績可能不太好但不等於他不能成材,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他的道路,蠢才是選擇了不適合他的道路,我們期望的最好的目標是孩子做適合他的事情,走適合他的道路,所以要尊重、理解孩子。

(二)分階段教育(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

(1)嬰幼兒教育:心理主題:安全感,學習任務:學會基本生活技能,一日常規。0-3歲,3-6歲自我發展從8個月進入生理自我階段,3、4歲是第一反抗期的到來,第一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主要在於爭取自我主張和活動與行為動作的自主性與自由權;

(2)小學教育6-12歲 心理主題:自我發展到達由生理自我向社會自我轉變過程,根據研究,小學生夥伴集團的形成非常重要。學習興趣開始向外界拓展,是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時期。分成三個時期,一是依從性集合關係期,(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剛進入小學,很多孩子產生陌生感、不適應感和不安全感。在適應新的學校生活的過程中,依從作為權威人物的教師成為這一時期的特徵。他們的人際聯結首先是教師,兒童之間的相互關係處於薄弱時期。二是平行性集合關係期,(二年級到三四年級),他們開始按照接近關係、外在因素相似性及個人因素雷同性等,組成團伙並經常活動,出現了與夥伴協同的交往趨勢。三是整合性集合關係期,(小學五六年級開始)這個時期對父母和教師的依從關係明顯下降,他們更注重的是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五六年級是夥伴關係依從性的高峰期。各夥伴集團都以班集體為中心形成大的團體,兒童的班級團體意識更強,共同遵守班級行為規範,維護班集體的榮譽。

(3)中學教育12-18歲 心理主題:是自我意識確立與完善。學習任務:是學習科學知識與社會知識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自我衝突最明顯時期。第二反抗期的到來,由於發展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學高年級,或延遲到高中初期發生。第二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從外部因素深入到內部因素,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的獨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形式是1硬抵抗。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2軟抵抗。表現為漠不關心,冷淡相對。3反抗的遷移。有時也遷怒與其他成人。第二反抗期的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生理方面,由於身體加速成長,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了“成人感”——-自以為已經成熟。又因為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方面並未成熟,只處於半成熟狀態。這就造成成人感與半成人現狀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心理方面,由於自我意識的飛躍發展,使他們進入“心理斷乳期”。在心理上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人格出現。因為發展的不協調,他們的心理能力明顯滯後於自我意識,從而呈現難以應付的“危機感”。社會因素方面,進入中學以後,學校環境和教與學的要求都發生很大變化,這種更高的要求,就勢必激勵他們產生“長大成人”的責任感。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少年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齡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們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與尊重。為此,他們要力爭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格。當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人格伸展受阻時,就會引起反抗。反抗期的出現是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發展的必經途徑。對這一現象應予以客觀正確認識,更需要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生中的特殊轉折期。

青少年已處於典型的煩惱增殖期,在情緒體驗與情緒表現上帶有明顯的年齡特徵。

在情緒體驗方面,青少年情緒爆發的頻率降低,作為心境的延續時間加長,再加上情緒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情緒體驗的時限延長、穩定度提高。青少年正處於多夢的年齡階段,幾乎人類所有的情緒種類都可在青少年的身上體現出來,並且各類情緒的強度不一,層次各異,如與哀傷有關的情緒有遺憾、失望、難過、悲傷、哀痛、絕望之分,青少年或許會體驗到其中許多不同層次。在情緒內容上更為豐富,他們的焦慮、懼怕多與社會文化因素相聯,如懼怕考試、怕懲罰、怕寂寞等。此外,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為他們的情緒體驗增添了一圈獨特的“光暈”,使情緒體驗具有獨特性。

青少年在情緒表現上有兩大特點:一是內隱文飾性,二是兩極波動性。儘管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但由於生理方面、學業方面以及心理的發展還未完全成熟等種種原因,情緒表現的兩極性明顯。青少年的心境往往處於低沉狀態,如果負性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抑鬱、焦慮症狀持續存在,煩惱與孤獨不能釋懷,青少年容易出現諸如自殺等極端的意念與行為。有的家長認為青春期太可怕了,心理學研究中將此時期稱為“青春期風暴”,即青春期是一個比其他時期更容易產生各種各樣問題的時期。“青春期風暴”的典型表現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與父母衝突、情緒激盪和冒險行為。

與青少年的情緒體驗和情緒表現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他們的生理發育。進入青春期,分泌的性激素促成了第二性徵的發育,導致他們形態上的性別特徵及性器官、性功能的成熟。青春發育期的身體變化,既直接導致心理變化,也對心理發展產生間接的影響。例如,有研究發現,月經週期的第22天,隨著雌激素和黃體酮的含量大大增加,大約有40%的女性體驗到更為強烈的抑鬱、焦慮、煩躁、自尊心下降、疲倦、頭痛等。雖然這些情緒體驗和自我感覺在平時也會體驗到,但是強度要弱些。月經週期的心境變化與激素含量的變化有關,這是身體變化直接影響心理活動的體現。間接的影響主要是指身體變化透過個人因素或社會文化因素對個體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傳遞身體變化對心理發展影響的中介因素,包括思維態度、對身體變化的感受、性觀念的獲得、與父母或同伴的衝突、社會關於身體發育與美感的標準、發育速度的常模等。也就是說,身體變化對青少年的影響還取決於青少年對這些變化的意義及重要性的解釋,取決於青少年對他人所作反映的解釋,以及取決於青少年對這些變化是否符合社會常模所做出的解釋。

與青少年的情緒體驗和情緒表現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他們的學業。學習是青少年主要的發展性任務,目前青少年由於學業壓力所導致的緊張與焦慮是不容忽視的常見情緒表現。處於相同壓力情境的青少年,產生不同的壓力體驗。一般來說,當知覺到的學習任務難度與知覺到的自身學習壓力相當時,個體的壓力體驗最大。因為就難度很大的學習任務情境來說,有的人自認為學習能力差,根本沒有完成任務的打算,或者一開始就企圖逃離任務情境,這樣的任務情境對這類人不會產生過大的學習壓力;有的人自認為學習能力很強,完成此類任務易如反掌,這樣的任務情境也不會對這些人產生過大的學習壓力。對於知覺到的學習任務難度與知覺到的學習能力大體相當的人來說,能否完成學習任務的不確定性最大,這就會激發較高的喚醒水平,主觀體驗到的緊張水平也較高,因此產生過大的學習壓力。

由學業所導致的緊張與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同時往往有以下三類特徵:以擔心為特徵的、由消極的自我評價所形成的意識體驗,這是緊張與焦慮的認知特徵;與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增強相聯絡的特定的情緒反應,如心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劇、腸胃不適、多汗尿頻等,是緊張與焦慮的生理特徵;透過防禦或逃避所表現出來的一定的行為方式,如多餘動作增加,躲避學習與考試等,是緊張與焦慮的行為特徵。

自我發展進入心理自我階段 (情緒、生理、學習)

(三)如何表揚孩子

1 堅持原則。準備讚美孩子時,必須堅持原則,只有在他做了值得讚美的事情時,才去讚美。如對孩子無原則地加以讚美,特別是孩子做了錯事時,也仍然盡說好話,就會使孩子養成是非不分、專橫跋扈的壞習慣。

2 掌握時機。當孩子正在做或已做完某件有意義的事就應當及時給予適當的讚美,如一時忘記了,也要設法補上。須知在孩子應當得到讚美、渴望得到讚美時,成人的“熟視無睹”無異於給孩子當頭澆上一盆冷水。

3 就事論事。不要直接讚美孩子整個人,而應該讚美孩子的具體行為,也不要誇大其詞,言過其實。例如,當孩子畫了一幅不錯的兒童畫時,千萬不能說:“真聰明!”而應說:“喲,這幅畫不錯。”要知道,過分的讚美會給孩子播下愛慕虛榮的種子。

4 掌握分寸。孩子經過努力做出了成績,或者他做完了應該做的事,都有權得到讚美。但須注意不要重複讚美。

(四)如何批評孩子

兒童的教育中,批評與獎勵的作用同樣重要,都是塑造兒童良好行為的手段。但是,對兒童的批評,要講究一定的藝術,主要要注意一下幾點:

首先,要注意批評的時間和場合。

1、批評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氣急敗壞的時候,應該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進行。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對於父母的批評往往會頂嘴,至少在心裡大唱反調。即使是金玉良言,他也聽不進去。不要把飯桌作為批評的場所,在飯桌上批評孩子很可能會造成兒童的厭食,而且也得不到教育的效果。

2、批評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尤其要避開客人和小朋友。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評孩子,會大大的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讓孩子覺得以後沒臉面對這些人。這是個慘痛的經驗,希望你不要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可以把孩子單獨喚到自己面前,心平氣和但是鄭重的指出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3、批評要及時。孩子犯了錯誤之後,要及時的給予批評,不然,你說什麼,他卻已經忘到惱後了,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了,那麼還有什麼批評的意義呢?

4、要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同等 的地位上。實際上,再小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兒童,也不會無緣無故的犯錯誤的,他這麼做總有他這麼做的理由,即使他的理由看起來很可笑,這時候,家長也不要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慢慢的幫他理清思路。給他講一講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而且,注意一定要一次講清楚,不要沒完沒了。切忌嘮嘮叨叨,亂翻舊帳。

(五)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少說套話。

最常見的套話是“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面對這種溝通方式,孩子的本能反應是閉上嘴巴。雖然他們的眼睛仍在盯著你看,可耳朵根本不在聽。類似於“等你自己有了孩子,你就會明白的”之類的話也同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由於孩子最關心的是現在,所以遙遠的過去和未來對他們都不會產生作用,良好的溝通應該是用現在時來解釋你的行為。

二、避免氣話

始終保持平靜不是一件易事,明智的父母“我心裡亂極了,我現在什麼也不想說。你去玩吧,待我平靜後我會來叫你的。”還有一位母親說,當成人相互打交道時,他們經常能剋制自己。對待自己的孩子,家長也應同樣如此。

三、認真地聽孩子說

不在孩子講話中間插話。等孩子把話講完時,你不妨複述一下他的講話要點,問問他是否是這個意思,這也是對他的尊重。大人眼裡很不起眼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可能是很大的。

四、選擇合適時機

什麼時候聽與怎樣聽一樣重要。家庭溝通最有效的時間是休息時,做家務也是交流溝通的良機。

五、慈愛為本

家長的慈愛是最溫柔、最恬靜的交流手段。表達慈愛的方式也有講究。孩子不喜歡大人在公共場合表達愛意,可採用一些無聲語言。

六、尊重孩子的觀點

允許孩子參加家庭問題的討論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孩子會愉快地接受家長的決定,二是他們因此視自己為家庭中的一個有價值的組成部分。當然,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不意味著遷就孩子。

(六)家長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最後,生育、養育、教育是所有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用心、專心、愛心是和諧家庭教育的追求!願每一個家庭都和諧美滿,每一位父母都心想事成!

如何做個成功的父母

Top